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清廷「剃髮令」在南方引起強烈反抗,而北方卻沒有?

為何清廷「剃髮令」在南方引起強烈反抗,而北方卻沒有?

清廷頒布剃髮令時,南方的老百姓拚死抵抗,甚至發生了後來的嘉定三屠。而剃頭令在北方並沒有受到像南方一樣大的阻礙,也沒發生南方的大規模流血事件。南方的老百姓平時溫柔,北方的老百姓平時民風彪悍,為什麼在剃頭這件事情上會出現如此反差?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滿清豫親王多鐸兵不血刃地進入南京,那個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就這麼無聲無息地走到了盡頭。

坐鎮北京的攝政王多爾袞,對勝利大為意外,一路無抵抗的征伐讓他以為天下唾手可得。多爾袞連忙發出旨意:遣官招撫尚未征服地區。字裡行間彷彿天下傳檄可定。

與此同時他還舊事重提,將入主之初旋頒旋止的「剃髮令」搬出來,號令天下剃髮易服。本來已經不再抵抗的華夏子民,幡然醒悟,那個曾經宣稱為崇禎報仇,弔民伐罪的異族政權,要對華夏文明的基礎——頭髮衣冠下手了。

鄉紳在江南反清抵抗中的領導地位

縱然佔領了南京,豫親王多鐸仍然披著一件「弔民伐罪」的外衣,他在5月14日發出「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檄,滿嘴大清神兵南來是弔民伐罪的口號,且宣布只要投降,對各地方秋毫無犯。

貌似「為民請命」的檄文,起初著實迷惑了不少百姓,江南諸城望風而降。在滿清官員進入蘇州的閏六月初二,蘇州士民便向滿清官員請減賦稅。實質上,普通百姓無所謂誰來收稅,況且明末稅負的確有點重。

然而「剃髮令」粉碎了百姓們的幻想,江南沸騰,嘉定、江陰、松江、太倉、嘉興等地,幾乎在一夜間反正,城頭插上了大明的旗幟。一群來自城鄉的士紳鄉黨們爆發出「頭斷髮留」的吶喊。

鄉黨反清,鄉紳領導,這種模式在各地複製,一紙剃髮令到底為何讓江南士民怒髮衝冠。滿清侵犯的,正是和傳統鄉黨社會內在價值緊密相連的儒家觀念——禮樂忠義。

明清易代時南北鄉黨的差異

首先「南方望族世家的宗法制度要更加完整,家族觀念更加濃厚。……但山東望族的宗族制度從總體上來說比較鬆散,幾代發展之後,家族成員即分支發展,很少有家族世代聚族而居。」北方鄉黨的完整性、嚴密性較弱,成為易代時期反抗微弱的潛在的重要的因素。

其次,鄉黨組織背後還蘊涵了文化的根基,有明一代,江、贛(明朝時統稱南直隸)、浙三地文士儒生佔了全國66.7%,而全國80%的文士又在南方。

總之,當時的觀念,剃了頭,就不僅僅是亡國,氣節也沒有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大的反抗,至於北方民族融合要多一些,南方民族融合度(以漢族士大夫為主)要差一些,心理接受程度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住在海邊喜歡浪 的精彩文章:

明教四大法王中,誰的武功更勝一籌呢?
岳飛背上刺的字究竟是「精忠報國」還是「盡忠報國」?

TAG:住在海邊喜歡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