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書畫藝術大觀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書畫藝術大觀

原標題: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書畫藝術大觀


詩畫本一律 天工與清新


——宣城梅朗三、梅庚書畫藝術大觀


劉 暢


(轉載自《書畫世界》雜誌2017年3月號)

宣城,漢代稱宛陵,隋時改稱宣城,文化底蘊豐厚,自然景觀秀美,又是宣紙和宣筆的發祥地。這裡人文薈萃,北宋畫家李公麟、詩人梅堯臣,唐代詩人李白、杜牧等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明清之際,高維岳、梅鼎祚、沈懋學成立「敬亭詩社」,奠定了後來以施閏章為代表的宣城詩派的基礎,梅朗三、梅清、釋半山、梅庚等成為宣城詩畫活動的中堅力量。石濤在與宣城畫家交往中對「宣城畫派」的形成、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們造就了一批畫派精英,「宣城畫派」的畫家們師古不泥古、道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走出了一條親近自然,「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的創作之路。而時代的變遷,堅貞的民族氣節使他們在詩畫作品中表現出獨立的思想和強烈的個性。畫面中往往只有獨立、簡略的人物、景緻,構圖突兀新奇,筆墨豐富而靈動,簡淡清遠,蕭疏幽僻,畫家借景抒情,借畫明志,給陳陳相因的中國畫壇帶來新的氣息,在青藍相繼的畫派中另闢蹊徑。其中梅朗三、梅庚父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半山?山水冊 紙本 26cm×3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1607—1642),字朗三,宣城人,梅堯臣後裔,梅鼎祚之孫,梅文鼎族兄,梅庚父,明諸生,早年好讀先人藏書,善書畫,兼善詩文,世稱「三絕」。曾講學東南,聲籍吳越,為明代第一詞人陳子龍所推崇,為明末復社名士。《江南通志》載其年不四十而摧折,故畫罕傳。畫風宗法元宋,為「宣城畫派」先驅,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稱其「采六代之華,標三唐之制,長歌短解,胥臻精妙」。喜交遊,為人風流蘊藉,侯方域在《梅宣城詩序》中道:「余乃擢秦淮之小艇,訪天界之古剎,鳥語蟲吟,石蹲藤卧。遙望乎一童當戶,旋聆乎逸嘯出林,搴其帷,室邇人遐,穆如清風,則梅子朗三在焉。嗟乎,余與朗三聲氣有素矣,今乃得握手,豈不重稱愉快哉!相與道平生,訂趨向,大而人品學術之分別,細及文章詩賦之指歸,循厥源流,均為同撰,益信曩者客談之謬。而大江之南多君子也,嗣是春草欲碧,秋水始波,攜手莫愁之湖,振衣雞鳴之巔,山曙曉煙,露溥明漢,靡不與朗三偕……」侯方域被譽為「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梅朗三與之莫逆,可見於詩詞歌賦造詣精深,與沈壽民總持明末宣城詩壇,施閏章、梅清都曾從其遊學。



施閏章?山水軸 絹本 181cm×47cm 安徽博物院藏


施閏章在《書帶園集序》中描述數百年宣城詩壇流變云:「吾宣城於江上稱岩邑,其山巉以秀,水甘以清,草木扶疏而沃若,其清淑之氣所鬱積,必有異能之士,道德文章之美,卓然見於天下。而所謂道德者多隱君子,以其文章見者,至宋始有梅昌言、聖俞,元有貢仲章、泰甫父子十數輩。最著者聖俞,以詩名。去聖俞五百餘年,裔孫為禹金先生,文詞贍給,雅善博綜。其群從季豹、子馬、勉叔諸人,為元美所亟稱。後禹金聞孫復有朗三,蓋庶幾與禹金相望者。」施閏章將梅朗三列為繼梅鼎祚之後明末宣城詩壇領袖。


施閏章(1619—1683),字尚白,號愚山,順治六年(1649)進士。其文章醇雅朴秀,尤工於詩,與同邑高詠等唱和,時號「宣城體」,與宋琬並稱「南施北宋」。其又與王士禛、宋琬、趙執信、查慎行、朱彝尊有「國朝六家」之目。宣城詩人以其為眉目,不詭隨流俗。






梅朗三?山水人物冊 紙本 24cm×20cm×5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為梅清從侄,卻較之年長數十歲,?所處時代也不盡相同。梅朗中病故於明王朝覆滅以前,故其稱不上遺民畫家。他的作品洋洋洒洒,充滿了文人氣息。遺作《冊頁》11幅,其中山水5幅,皆以枯筆淡墨勾寫,皴法較為豐富,披麻短皴、雨點皴、亂柴皴、牛毛皴交差並用,筆法靈活多變,而絕少渲染,僅以線條的輕重濃淡來表現作品的層次、虛實,山石的勾皴、樹木的枝幹皆以中鋒為之,率意勾寫,類似於近現代寫生速寫的畫法,或勁峭爽利,或虯曲披靡,或疏淡清幽,或繁複茂密,或山林隱居,或平湖垂釣,既得豐滿茂蔚之姿,又獲空靈蒼秀之氣。畫風學黃公望、王蒙,布局茂密,繁而不亂,意境清新。畫中點綴人物景緻,形神兼備,別具一種高朗洒脫韻味。冊中僅有一頁題有隸書名款:「秋江泛舟圖,宛上弟朗三戲為起之盟兄博粲,時崇禎辛巳重九後五日也。」下鈐「鴻」白文方印、「遠」朱文方印。此畫作於1641年,是其去世前一年,是梅朗三成熟之作。隸書在宋元明三代並不為人重視,只不過在金石學和復古書風的影響下,一息尚存。明代隸書取法魏晉隋唐,明末書法篆刻家宋珏(1576—1632),以漢隸為宗,對清代隸書復興有著重要的影響。梅朗三的隸書已有漢隸意趣,樸拙奇古,頓挫疏宕,瘦勁傳神,然尚未形成漢隸的章法與波磔的變化,體勢上依然保留些許楷書的痕迹,正處於明末隸書發展的濫觴期。



梅朗三?倚樹吟讀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作為文人畫家,其畫大多是信手拈來的冊頁小品。他的人物畫也是不拘成法,取法梁楷,以意筆勾描,注重神韻,近似速寫和漫畫的形式,表現現實生活,注重觀察體驗。像倚樹吟讀的書生、飼養牲畜的老太婆、撫琴的高士、酣睡的牧童、行乞的花子、賞梅的鐘馗等,面部表情豐富而生動。用筆圓勁古樸,形式豐富多樣。方棱勁峭的折蘆描、迅疾遒勁的減筆描、明代寫意人物畫中較多使用的橛頭釘描,兼用柳葉、螞蟥描,雖是逸筆草草,卻言簡意賅,頓挫有法,自然純樸,毫無雕琢造作之氣。造型於狂放中不失準確嚴整,用筆於恣肆中不失緊勁生動,寄巧於拙,合碑版之方硬與狂草之暢快於畫筆,兼具金石與寫意趣味。畫雖簡逸卻更見功力,獨具特色。《倚樹吟讀圖》人物形象雖被書遮掩,而書童專註自然的神情躍然紙上,栩栩如生,線條圓熟,結構精準,穿插有序,疏密有致。人物身後的樹榦直接用間有飛白的淡墨皴出,以散鋒勾染,人物形象刻畫看似不經意,卻傳達出悠然閑適的意境,既能詮釋傳統文人畫注重神韻的特徵,又注重造型的準確性。畫中自題詩:「闕氣無情多樂干,江黃落盡惡冬初。林間神代憶夫子,睡倚古樹凈讀書。」下鈐「鴻」白文方印、「遠」朱文方印。書法雖為草寫,但字字獨立,甚少連筆牽絲,筆勢凝重,乾淨利落。其中轉筆處帶圓潤,收尾常帶反捺筆,顯露硬拙峻拔、疏朗蕭散的筆調。梅朗中雲遊結社,視野開闊,書中可以看出有吳門王寵「以韻寫拙,以拙取巧」,疏宕雅拙的韻味。



梅朗三?行乞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中的人物畫並不追求同時期陳洪綬、丁雲鵬、吳彬等誇張變形的表現形式,與吳門唐寅、仇英文人蘊藉洒脫之氣也不盡相同,既不似波臣派造型嚴謹,也與浙派人物粗簡豪放相異。《行乞圖》形象地描繪了三個乞丐相互攙扶、牽引,衣冠不整、步履蹣跚的畫面,人物神情顯得無助而迷茫,動態、表情各有不同,簡潔概括,生動傳神。為了突出乞丐生活的艱辛,畫家著意在造型上略有誇張,衣紋線條短促有力,粗細轉折較為顯露,頓挫、疏密、穿插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表現出衣衫襤褸的窮困生活,就連跟著他們一起行乞的小狗也描繪得骨瘦嶙峋,可見畫家善於觀察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而又能用不同的筆墨描繪人物的不同特徵。畫面上方引錄明末還初道人收集編撰的《菜根譚》名句「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一般靈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傳達出作者隱逸超脫的情懷和出世入世的法則「真誠為人,圓轉涉世」。



梅朗三?飼豬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撫琴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鍾馗賞梅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朗三?牧童酣睡圖 紙本 24cm×20cm 安徽博物院藏


梅庚(1640—1722?),字耦長,號雪坪,又號聽山翁,宣城人,梅朗中子,康熙辛酉(1681)舉人,授浙江泰順知縣。梅庚幼年喪父,詩書畫藝雖未能得梅朗中親傳,然自幼天資聰穎,家風古韻,讀詩文承於施閏章,《宣城縣誌》評價曰「醇古淡泊,無聲臭可尋」。施閏章更是讚譽「披華振秀,清警獨勝」,遂成忘年之交,並為詩壇泰斗朱彝尊、王士禎所推重,著有《天逸閣集》《漫興集》《玉笥游草》等詩集。學書畫師於梅瞿山,書善八分,古樸高雅;山水、花卉「筆墨脫略凡格,不宗一家,偶爾落筆,韻致翩然」,兼工白描人物,與梅清、石濤、戴本孝等並稱為「黃山派」名家。

梅庚的傳世書畫中受梅清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安徽博物院藏《溪山讀書圖》,畫中險峰突兀,山壁陡峭,景象奇偉,山間蒼松掩映,蟠曲多姿,枝葉繁茂,蕭然有致,頗有梅清奇氣。山腳下陳林雜樹,院落茅舍其間,隱者臨窗研讀,溪流有聲,小橋橫卧,童子提籃而歸,遠處巨石林立,山巒起伏,更具有縱深感。畫面氣勢宏闊,內容豐富,布局嚴謹,零亂中求整飭,筆法松秀,方中見圓,披麻皴、折帶皴並用,墨色蒼渾,濃淡虛實相宜,山石清麗而富有凹凸的立體感,無論是奇險的構圖,還是高曠的氣韻皆得梅清神采。然畫如其人,梅庚性情正直,筆法也略顯方折勁健有餘而婉轉動感不足,顯然此畫是梅庚中年時期臨仿梅清的作品。梅清年長梅庚17歲,這一時期正是梅清二上黃山後變法成熟期。畫題「雪坪梅庚」款,下鈐「山月不知心裡事,水風空落眼前花」白文方印。此文引用晚唐詩人溫庭筠《夢江南》中兩句詞,梅庚42歲方中舉,後屢試不第,游於京師,屈居不得志。此印表達梅庚懷才不遇內心的失望與悲涼,寄託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70歲(康熙四十九年)僅授泰順知縣,五年後辭官歸鄉,飲酒賦詩,以書畫自娛。左右下角鈐有「簡堂珍藏」白文方印、「察四山館主人收藏書畫之印」朱文方印、「尹氏簡堂家藏之章」朱文長方印、「擊劍酣歌」白文方印。尹簡堂(1824—1884),字雲開,湖南攸縣人,誥授通奉大夫,誥封三代,為當地首富,「察四山館」為其宅院,佔地二十餘畝,又酷愛收藏名家字畫,精於鑒賞。


另有《敬亭棹歌圖》也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構圖簡潔明快,景緻主要集中在畫心區域,表現的是宣城北郊敬亭山與水陽江景象:數塊巨石臨江而立,林木蔥蘢茂密,繁而不亂,山間小亭隱現,江面水波蕩漾,船塢順流而下,遊人坐船頭舉目觀望,線條簡拙。畫面雖簡,而筆墨豐富,保留著梅清的靈秀,筆法勁練嫻熟,橫直交錯,皴擦簡約而凸凹盡顯,墨韻潤澤,濃淡乾濕的交替參差,密集的破筆苔點隨意點染,使山石林木更顯蒼莽。山水相依,動靜和諧,以特寫之景傳達出深邃之境,寄託鄉情于山水之間,深得元代山水畫平淡天真的妙趣。畫中自題:「講堂深傍敬亭開,只愛城南舊釣台。半刺正當京輦道,猶持小艇棹歌回。贈別岑翁先生,戊辰六月既望,雪坪梅庚。」下鈐「阿」「庚」朱文方印。戊辰即1688年,梅庚時年49歲,不難看出石濤、梅清筆墨的浸染,書法閑逸清俊,瘦硬奇絕。畫面左右下角處,分別鈐有「汝南梅生」白文方印、「朱方」朱文長方印。畫心正上方有清乾隆書法家王文治題詩一首:「溪外林中一草亭,亭前山色鎮青青。朝暉暮靄知多少,容我芒鞋半日停。江心何處送天風,吹到金山寺里鍾。正是蓬窗初睡覺,迎眸千仞削芙蓉。春雲漠漠石斑斑,出入朝霞晚翠間。好是連朝湖上去,教人看煞畫中山。癸卯春三月,文治題。」下鈐「王氏禹卿」朱文方印。王文治書法清妙妍美,俊朗疏秀,可見其晉唐功底深厚,所題詩句既是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讚頌,更是對梅庚精妙藝術的高度評價,詩書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



梅庚?敬亭棹歌圖 紙本 72cm×48cm 安徽博物院藏


在梅家山水中,幽情逸韻的文人畫最能反映他們性情高潔的格調,尤其是在冊頁小景的描繪中,更能把這種簡而靜、清而逸、疏而秀的意境,完美地表達出來。安徽博物院藏《梅氏諸賢山水冊》中,彙集了梅清、梅庚、梅清之子梅蔚、梅庚之子梅遂成以及梅清侄孫梅翀的作品,可謂精品薈萃。正如王士禎所贊曰:「從誇荊地人人玉,不及梅家樹樹花。」明清兩代文人畫莫不以倪雲林為宗,清曠蕭疏、平淡天真。此冊作於1693年,或巨峰兀立,或一河兩岸,或樓閣掩映,構圖雖簡,勾皴染點擦,乾濕濃淡,筆墨俱全。筆法勁峭迅疾,老辣松秀,人物勾寫,概括生動,山石皴擦,虛實有度,林木點染,疏密有致。梅庚筆墨師法元人,又得荊、關遺韻,抑揚頓挫,自然流暢,給人以明凈空靈之感,清幽冷致的意境,是其朴秀雋永抒情小詩的體現。詩畫相通正是文人畫家追求閒情逸緻的最高境界。



氏諸賢山水冊 紙本 21cm×32cm×10 安徽博物院藏


(作者系安徽省博物館副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古城,那些消失的古建築(二)
明清寧國府平原圩區生態變遷與社會發展(一)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