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鼎盛時期的宋朝和鼎盛時期的唐朝發生戰爭,哪個勝率更大呢?
鼎盛時期的唐朝和鼎盛時期的宋朝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談論,更不能放在同一級別比較。鼎盛時期的唐朝,論疆域是1237萬平方公里,盛世時期是萬國來朝。聲譽遠揚海外,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唐朝之所以強盛,與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分不開,軍力強大是唐代的一個鮮明特點。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
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軍隊以府兵為主體,同時還有南、北衙禁 軍、兵募、邊防軍,以及不脫離生產的團結兵等。 府兵是指軍府統領的兵士,是唐前期軍隊的主體。禁軍具有保衛京城的南衙禁軍和保衛宮廷的北衙禁軍,邊防軍為藩鎮的屯戍部隊,由節度使管轄。兵源多通過招募,擇善騎射之人錄用,要求通曉騎射基本功和武術功夫,而且軍官可以子承父職,多為世襲軍戶制,軍人可以免除相當的稅負徭役作為條件。軍隊由將領直接領導。
唐朝是由多民族構成,唐朝早期由於連年對外爭戰,故而民間尚武,遊俠成風,覺得參軍倍感光榮,同時也是建功立業、晉陞發達的機會,從而作戰勇敢,士兵奮勇,將領豪情,皇帝英明,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李世民不僅文武全才,器識恢宏。手下將領也是英雄豪傑。而且人才濟濟,出將入相,威名顯赫。象李靖、李勣、李孝恭等。貞觀初,李世民剛登基,東突厥趁機侵犯,李世民僅帶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騎,親出玄武門對頡利可汗進行指責,又單槍匹馬與頡利可汗對話,東突厥不敢輕舉妄動派使求和,引兵撤退。就李世民這膽量也令人佩服。三年後,李世民派李靖、李勣兵分四路進攻東突厥,竟將頡利可汗活捉,北疆實現統一。後來唐太宗又派侯君集統兵西征西突厥。貞觀十三年十二月(640)他率領薛萬徹等將出兵西進,越過地無水草,寒風如刀,熱風如燒的二千多里的沙漠,進入高昌境時,高昌王麴文泰被嚇得驚恐憂懼而死,西突厥王被嚇跑爾後歸附大唐,打通絲綢之路。
宋朝疆域280萬平方公里,南宋才200萬平方公里。終宋一朝是納貢稱臣,賠款割地,被遼,夏,金,蒙所扼制,資敵養敵,恥辱和議一堆。
宋太祖陳橋兵變,篡位登基,吸取晚唐和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皇帝加強集權,消弱大將兵權,由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三衙,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為中央最高指揮機關,分別統領禁軍和廂軍;率臣,為禁軍出征或鎮戍時臨時委任的將帥,統領分屬三衙的禁軍,事畢皆撤銷。 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從而實現了「發兵之權」與「握兵之重」的分離。而且以文臣御武事,重文抑武;兵源實行募兵制,應募以後,兵士臉上或臂上刺字,不得退役,實則終身為兵。
由朝廷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來供養,兵種分步軍、馬軍、水軍三軍,軍隊由禁軍、廂兵、鄉兵和蕃兵組成,以禁兵為主體構成一種中央軍和地方軍、正規軍和非正規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宋朝的軍事體製造成的後果是: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識兵,元戎不知將校之能否,將校不識三軍之勇怯,各不管轄,互不配合,消弱了軍隊戰鬥力。宋軍作戰,多由此導致失敗,宋太宗不知兵,卻不懂裝懂,畫圖布陣紙上談兵。將士也是離責離心,雍熙北伐,楊業作戰,潘美跑了,征遼失敗。三川口之役,劉平苦戰,黃德和跑了,征夏失敗。富平之戰,劉錡作戰,趙哲跑了,抗金失敗。符離之戰,李顯忠作戰,邵宏淵跑了,北伐失敗。更可笑的是皇上趙構,聽見打仗就跑,金兵搜山撿海捉趙構,趙構一路逃跑,幸虧岳飛、韓世忠、劉錡、吳玠等將領出生入死精忠報國,贏得半壁江山,戰局剛有轉機,就把韓世忠、劉錡兵權奪了,僅憑莫須有的罪名就把岳飛殺了。反而異想天開,奇葩邏輯,聯金滅遼,北宋被金滅掉。聯蒙滅金,南宋被蒙滅掉。
※兩位太后都想讓皇帝兒子傳位給弟弟,一個成功了,一個卻適得其反
※宋朝:一個新鮮事件最多的朝代,也是一個最奇葩的朝代!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