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像「組裝汽車」一樣蓋房!武漢這個樓盤厲害啦

像「組裝汽車」一樣蓋房!武漢這個樓盤厲害啦

儘管還未進入正式銷售環節,但位於武漢市東西湖區的「中建壹品瀾灣」項目售樓部內,每天看房的人已絡繹不絕。

一位置業顧問向支點財經表示,該樓盤是湖北首個採用裝配式技術建造的商品房項目,正在收集顧客資料,近期就會開盤。

近年來,裝配式建築被視為建築業的新風口。「像組裝汽車一樣蓋房,省工、省時、節能、減耗」,這些標語幾乎成了其代名詞。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湖北、江西、新疆等地均在力推裝配式建築項目工程。

現階段,裝配式建築有著由政策催生、靠政策維繫的特點。政府為何推動裝配式建築發展?「拼」出來的房子結實嗎?如何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圍繞這些問題,支點財經進行了一番探訪。

像「組裝汽車」一樣蓋房

在吊車配合下,建造工人張方洪與其他4名工人拼裝著一塊塊從工廠運來的預製牆板。不到10分鐘,一面牆體就宣告完工。

他所在的壹品瀾灣二期由中建三局綠色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後簡稱「綠投公司」)集成打造、中建三局一公司施工,採用PC(混凝土預製件)構件建造。

去年走進這片工地時,張方洪和很多人一樣,覺得裝配式建築「挺新鮮,但不太懂」。通過培訓和實踐,這一概念在他腦海里漸漸清晰起來。

「傳統房屋施工需要綁鋼筋、支模板、澆築混凝土、砌磚牆、抹灰等一系列工序,而我們是讓許多預製部件在工廠生產線直接成型。」張方洪說。

在工地樓下,擺放著梯板、樓板、隔牆、成品衛生間、綜合管廊等,這些構件大都來自於60多公里外由中建三局投資建造的武漢綠色建築產業園PC廠。

由於每個預製構件上都有相對應連接措施,一塊塊拼接、安裝之後,樓房雛形就基本搭建完成了——這被業界比喻成「組裝汽車」。

在「組裝汽車」過程中,張方洪得到了不錯的工作體驗。

裝配式建築能減少現場施工環節,因此這裡沒有遍地釘子、木方、模板的景象,同樣減少的還有混凝土攪拌聲,以及堆得像小山似的建築材料。

構件運輸至施工現場後,只需要通過大型起重機械吊裝就位。工人們只要進行扶板就位、固定等工作,降低了勞動強度,需要的人力也更少。

「拿我們建的這層樓來說,除開塔吊的2個工人外,我帶上4個工人就能搞定裝配工作。在我以前呆過的傳統工地,人數至少增加一倍。」張方洪說。

如今的張方洪,已不再把自己當一名純干體力活的工人,他覺得自己被技術光環籠罩,因為他已是湖北省不多的、符合裝配式建築施工需求的產業工人。

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築佔比不到5%,但可以預見的是,在政策助推下,裝配式項目會越來越多,張方洪這類產業工人的缺口也將越來越大。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30%。

隨後,各地紛紛跟進。其中,湖北今年提出的目標為2025年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湖北完成裝配式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而綠投公司的建成面積就佔了80%。

政策風向下,一批企業站上了「風口」。除中建三局外,鴻路鋼構、東南網架、三一重工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都已切入裝配式建築產業鏈之中。

「快、准、薄」新工藝

「裝配式建築其實並非一個全新概念,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推廣過以大板房為代表的裝配式房屋。」綠投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財經說。

但由於質量、抗震性難以保證且無法滿足差異化需求等問題,上世紀80年代後,這類房屋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如今的裝配式建築,則在過去體系之上有了大幅度的升級和優化,包括混凝土裝配式建築、鋼結構裝配式建築、木結構裝配式建築。

其中,壹品瀾灣屬於混凝土類型,而被譽為「雄安第一標」的「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主要採用鋼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該技術更適合高層建築。

雖然結構有所不同,但「快」無疑是兩個項目共同的特徵。

據媒體報道,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由工廠加工、流水線生產、通過海陸連運的方式、運送預製構件到現場進行吊裝。建設80多天後,8棟建築拔地而起,施工速度比同體量工程快2到3倍。

「同是每層600多平方米的樓房,我們最快3天就能完成一層的搭建,傳統建造工藝至少得5天。」壹品瀾灣現場負責人郭俊對支點財經記者說。

儘管速度很快,但拼裝在一起的質量可靠嗎?會不會漏水?是否牢固抗震?這些問題,來訪者幾乎都曾向郭俊諮詢過。

「裝配式建築的房屋質量挺高,因為工廠預製裝配式建築的構件尺寸的精度可以更加準確。」郭俊說。

舉個例子,現場手工操作往往會存在一定誤差較大,而裝配式建築的預製牆板,尺寸精度、平整度、光感、強度都會更好。

「而且預製構件吊裝後,會與對應預留的結構插筋相連,然後向注漿孔中壓入灌漿料,抗壓強度可達C80高強混凝土的級別。」郭俊說。

在設計方面,則可以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建立數據模型,從設計方案、建設需求、工程運營等方面進行優化,使其標準化與數據化,更便於管理與操作。

此外,裝配式建築還能採用一些以前難以達到的工藝。

「傳統外牆板,往往將保溫層建在內側或外側:在外側,風吹雨打後就容易磨損;在內測,如果在牆上開孔、釘螺絲就會破壞保溫層。而裝配式建築可以把保溫層鋪在牆體中間,能夠解決以上隱患。」郭俊說。

牆面抹灰是建築結構施工完成之後的一項工作。令人驚訝的是,裝配式建築還能通過對抹灰技術的改造,從而「增加房間面積」。

郭俊介紹,傳統抹灰技術要在內外牆體分別抹上1.5-2厘米的砂漿,而裝配式建築採用薄抹灰或無抹灰工藝,能增加1-2%的房間使用面積。

此外,裝配式建築在構件生產過程中可以預先裝置晶元,任何部件出現問題都能通過晶元遠程監控,實時為房子「體檢」,推進物業管理的智能化。

在行業集群整合的背景下,裝配式建築的想像空間還會更大。

基於此,今年綠投公司牽頭成立了全國首家裝配式建築科技創新聯盟,涵蓋53家全國高校、科研所,建築企業、設計院、開發商、諮詢公司和建築軟體、裝飾、家居品牌商,整合產業鏈力量,推動湖北乃至全國的裝配式建築發展。

成本是發展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裝配式建築的成本比傳統方式要高出不少。

「以壹品瀾灣二期為例,我們每平方米成本會高出150元-200元,但銷售價格相對周邊同類樓盤不會有差別。」郭俊說。

實際上,壹品瀾灣成本控制已保持在較低水準。

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福建工程學院教授陳群主導的《福建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推進裝配式建築發展》課題組開展了一次福建裝配式建築業調研,面向業者發放調查問卷400份,最終摸清該行業所面臨的瓶頸。

在以上調查的諸多因素中,「成本高」被最頻繁的提及:「裝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每平方米要高出300-500元,很大程度上導致企業不願主動選擇開發。」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龐元岑也曾公開表示,未來10年中國裝配式建築的市場規模累計將達到2.5萬億元,但一個現實難題是建造成本降不下來。

那麼,成本究竟高在何處?

第一,預製構件製作成本比傳統現澆的成本更大,而且預製裝配率(預製構件體積或價值佔全部構件體積或價值之比)越高,成本也會相應增加。

裝配式建築所需的預製構件需要新的生產工藝。儘管政策在持續推動,但建造材料供給有限還是相對不足。

針對這一問題,中建三局的選擇是自建產業鏈。

2015年,中建三局建成湖北省規模最大的PC構件廠---武漢綠色建築產業園PC廠。如今,中建三局下轄PC廠10家,遍布武漢、成都、珠海等城市。

不過,PC構件廠動輒數億元投資,若不能通過規模生產來攤薄成本,成本優勢並不顯著。但不同項目所需的構件各不相同,批量化生產難度依然較大。

第二是物流成本。

以壹品瀾灣為例,武漢綠色建築產業園PC廠的距離這裡有60多公里,動輒數十噸的部件運輸成本也十分高昂。

第三是人力成本。

雖然工人數量下降,但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像張方洪這類工種,要先了解相關構件的功能、原理和安裝方式,培訓「熱身」才能批准上崗。

「這是個新興產業,很多人了解這行,想要吸引人才,就必須提高工人待遇。因此,整體人力成本並不會降低。」郭俊強調。

第四則是「試錯」成本。任何新興事物,都免不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裝配式建築也是如此。

一位業內人士向支點財經記者表示,他所在工地曾出現過構件連接介面無法匹配的情況,「只能讓現場工人手動調試,耗費了不少人力」。

除了成本因素外,公眾對裝配式建築了解有限、缺乏統一的標準體系、專業人才欠缺等因素也影響了行業的發展。

雖然裝配式建築本質上區別於上世紀大板房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但公眾對其認知依然停留在大板房時代,社會認知程度還需提升。

行業轉型新出路

既然成本更高,為何還要力推「新模式」?從政策文本來看,大都出於以下原因:質量更可靠可控、施工更環保、節水節材、節省人工等。

譬如,相較傳統施工項目,壹品瀾灣項目用水量降低80%,用木材量降低80%,污水減排64%,能耗降低20%。

而且傳統建築工地會產生大量建築垃圾,政府以每噸100多元的成本埋單填埋——對政府而言,這些都是隱形成本。

「針對住建領域能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建築用工難以為繼等問題,裝配式建築是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的一種途徑。對企業而言,提前布局裝配式建築能夠鍛煉隊伍、儲備產業工人,並搶佔市場先機。」上述綠投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正因如此,各地政府均保證了一定的扶持力度。

以上海為例,當地對裝配式住宅項目在一定預製率條件下按平方數給予補貼、實施容積率獎勵等政策。對自願實施裝配式建築的項目給予不超過3%的容積率獎勵,被認為是最大驅動力。而其他各省的激勵政策,大都涵蓋用地保障、金融服務、稅費優惠、行業支持等方面。

但在啟蒙階段,在不考慮政策補貼與獎勵的前提下,業內能盈利的企業並不多。一個典型現象,就是目前國內裝配式建築實踐大都為政府工程,如保障房、學校、公共設施等,類似於壹品瀾灣這類商品房項目十分有限。

從產業長續發展而言,裝配式建築最終要走向全面競爭市場。要想解決持續造血問題,增加供給十分重要。

首先,上游供給還需增多;其次,專業技術人才也是裝配式建築行業稀缺資源,同行挖腳現象普遍,且開價幾乎沒有上限。

此外,在裝配式建築方面,具有專業能力的設計院數量也很少,一些設計院的圖紙初稿拿到現場只能起參考作用,必須要施工方進行深化設計才能使用。

「一定程度上,綠投公司現在的模式是被『逼出來的』,我們自己做設計、開發、總承包管理、生產裝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未來我們更希望的是與同行們通力合作,輸出我們的集成能力。」綠投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財經說。

除此之外,在消費端如何尋求認同與支持,如何完善基礎理論研究,如何充分構建行業標準與規範,如何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成本管控……都是行業面臨的問題。

「裝配式建築將是建築業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裝配式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是梳理並重塑產業體系的過程。」綠投公司相關負責人對支點財經表示,持續地通過政策來引導,依託龍頭企業擴大裝配式住宅規模,成本會自然而然降下來。

END

記者丨蔣李 胡怡(實習) 通訊員 朱丹

編髮丨吳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支點財經 的精彩文章:

40億!鬥魚又搞了個大新聞

TAG:支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