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星河奔流:學海摘星之旅,相遇開智人生

星河奔流:學海摘星之旅,相遇開智人生

人生是一條無法重複踏入的河流。長河奔涌,向著時間盡頭,一去不返。我們帶著與生俱來的孤獨,在這條河流中牽扯羈絆,尋找同行夥伴。有幸途遇開智,學會欣賞另一種風景。


長河

命運的河流中,沒有單純的偶然。我們出生時攜帶的基因,生態環境的外遺傳法則,決定了我們的進化傾向、初始命運。每一個選擇,都帶著個人歷史印記,以及對未來獨特的憧憬。

我小時候性格內向,不喜歡出去玩泥巴,唯有好奇心旺盛,經常問十萬個為什麼,問得家長不耐煩,只能在書海中尋找答案。初入職場,才知道人生這本大書,才翻開幾頁。那時處理不好許多問題,經常陷入困惑抑鬱。一日衝動,跑到寺院,捐了一個月工資,想要在之前從來不信的佛祖面前求個答案。彼時四下無人,雙手合十那刻,心頭一動。既然要問,就問個大問題吧。平日間那些庸煩俗憂瞬間消失,只剩一個疑問:宇宙的真相是什麼?那天陽光分外明媚,樹影灑在地上輕輕搖晃。

之後與斯坦諾維奇《這才是心理學》相遇,開始關注心理學,進而關注到簡里里老師、陽志平老師、開智學堂,並於 2016 年 11 月末加入開智部落。2016 年 12 月 11 日,我在開智部落寫下第一張卡片《Hi everybody I』m Stepp》,開始在開智學習。

這一切似乎必然。在人生長河中相逢開智,是驚喜幸運,也是冥冥緣分。異類吸引異類,為了相遇,我已等待經年。

群星

在開智,我開始接觸種種高階模型、 源頭知識。初入部落,研讀陽老師的《工作談》第一部,驚為天人。各種知識點如同天上繁星,映入生命長河。波光粼粼,萬千幻影,一時眼迷目眩。激動之餘,寫下《十二月的故事》和《給一年後的禮物》,鼓勵自己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但工作已久,不良習慣久種,短時間較難改變。接觸大量新知識,要內化踐行,談何容易。例如,開智提倡踐行卡片大法。使用卡片創造系統,徹底消化知識。這些卡片包括術語卡、人名卡、反常識卡、金句卡、行動卡、技巧卡、任意卡。剛開始,我一般只按順序寫反常識卡、人名卡和術語卡,最多再寫一張金句卡或任意卡,技巧卡和行動卡基本沒寫過。這恰好說明,舊認知偏好帶來的影響。為糾正過分偏重輸入,忽略行動的傾向,我採取最小行動,注重寫行動卡與技巧卡,作為彌合學習與實踐認知偏差的第一步。

加入開智產品部落,讀的第一本書是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的《形式綜合論》,至今記憶猶新。說實話,第一遍根本沒讀懂,寫的卡片也不知所云。藉助采銅的讀書筆記,才找到一點點感覺。後來在「認知寫作學」課上學習萊科夫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認識到事物或概念彼此交疊的範疇集合,聯想起亞歷山大的集合論,樹形生長的心智圖像逐漸清晰。

這種理解困難在我學習第二本書《設計的生態學》時,也很明顯。這是一本可供性理論(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入門書。我對可供性的理解,始終停留表層。想更深入學習,不得不結合實際應用情境,對它在不同維度的投射進行理解。特別感謝丁健老師,在我最苦惱如何將底層知識與實際工作生活連接時,耐心地用實際情境案例指導我,讓我慢慢對可供性有感覺,學會從生態視角分析事物。

後來陽老師傳授了 100 個關鍵詞的分析方法,由此又接觸到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羅斯的原型範疇論。對概念範疇和知識網路,終於開始擺脫平面膚淺的理解,看到立體維度的美麗。

時間之河倒映出的天上繁星,讓我不再困惑迷亂。一些星星開始向我微笑。它們彼此連接,繪成更具象的風景。


迷網

愛德華·威爾遜在分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時,提出四個路徑:認知心理學、行為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環境科學。開智產品部落一年的書單就沿著這些路徑設計。認知心理學,讓我理解大腦工作的神經科學原理,懂得如何看待客觀世界對象。行為遺傳學、進化生物學則令我認識到人類心智如何進化,最終成為具有現代智慧的心靈。

我在不同知識通路艱辛攀爬,總算有一二收穫。比如對社會網路理論的理解。

社會網路理論有兩大分析要素:關係和結構。關係要素關注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性粘著關係,通過社會聯結的密度、強度、對稱性、規模等來說明特定的行為和過程。結構要素則關注網路參與者在網路中所處的位置,討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動者和第三方之間的關係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結構,以及這種結構的形成和演進模式。這兩類要素都對知識和信息的流動有著重要的影響。

如果用社會網路理論來分析人際關係會是什麼樣?人類學家鄧巴老先生最早提出社會大腦假說。鄧巴提出,受自身大腦容量、個體基本生存條件限制,個體維持與社會網路中他人的關係總體數量有限。這個有限總數就是著名的 150 定律 —— 150 人是交往朋友的上限,一旦超出,人或將無法正常交往。每段關係的強度,則取決於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你為朋友付出的時間、精力越多,關係會更加親密。

那麼,如何分配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獲取最優化效果?格蘭諾維特和伯特的結構洞告訴我們,在維持基本必要的強聯結時,盡量增加弱聯結。不斷發掘新的結構洞,能使自身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

社會網路是對既有現象的分析,也就是「結果」。而「原因」是什麼呢?人生腳本理論是我們尋找原因的基礎。人生腳本認為,我們在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兒童自我的三種結構共同作用下,如何影響生活中的每一次選擇。

更深層原因,社會網路會隨著時間變動。如何在變化無常的世界中尋求不變性?生物基因和外遺傳法則起了作用。與此同時,我們會追求不斷重構新的社會網路,在對稱性反覆穩定與破缺過程中,達成新的平衡與對稱。

前面提到,個體時間與精力有限。對外連接總強度守恆,而對外每一個連接的數量、強度則不變。如果用數值定義每一段連接,寫成集合形式,是否就成了數學群論的思路?藉此去探討社會網路對稱性,是否能夠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呢?

知識迷宮與時空網路,在學習的進路中開始連接。各種知識點如同涓涓細流,逐漸匯聚,終於慢慢擴大自身的認知視野。璀璨星河,就在眼前,逐漸浮現。


星河

梵高在《星空》中用畫筆寫下,「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那些像海水與火焰一樣翻騰的圖像,已與表面自然現象無關,純屬畫家心底最深處,對神性的苦苦追尋,對命運的終極狂想。未來從來無法用過去完全解釋。當你以為事物的發展沉靜如藍色夜空時,瞬間便會被洶湧的狂暴星雲席捲。

我們生活在宇宙動力系統之中,初始條件的微妙區別,決定各自的未來迥然不同。在這個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承載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傳統心智的想像。通往未來的路徑,在邏輯斯蒂模型中不停震蕩分叉,在接近混沌時各種可能性成倍增加。過去複雜如斯,太空時代未來已來。在如此複雜系統中摸索前進的我們,如何自處?

答案終究還是底層知識與高階模型。底層知識是梵高筆下混沌之海中參天聳立的知識之樹;高階模型則是通往太空時代宏偉教堂的基石。這些精妙絕侖的知識明珠,匯聚成萬里星河,從歷歷在目的過去,通往不可知的未來。

陽志平老師的五大元學科,讓我看清星河源頭;一個個高階模型,幫助我在大時間周期之河探手摘星。個人在開智兩年多學習中,收穫微不足道。師友的幫助始終感恩在心。陽志平老師高屋建瓴,為我樹立遠大目標;丁健老師耐心交流,鼓勵我走下去。再次感謝兩位老師。

成長道路,伴隨著喜悅,沿途始終充滿艱辛。就如米歇爾·圖爾尼埃《榿木王》結尾情景:主角背著小男孩在河流中行走,小男孩越來越重,主角就快背不動了。但他看見北極星,看到自己背負明天的希望,無論如何也要走下去。

我也想仰望著天邊那顆最明亮的星,一直走下去。

如果你也想踏上不一樣的星河之旅

歡迎預約陽志平老師「認知寫作學」六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讓目標帶來正能量
你還在擔心買來的書看不完嗎?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