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一個人的變老,是從不讀書開始丨有書共讀5月書單投票

一個人的變老,是從不讀書開始丨有書共讀5月書單投票


加入有書共讀計劃,一年讀完52本書,成為期待的自己


關注



回復【早安】領取你今天的早安日簽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義涵



人不是慢慢變老的,而是一瞬變老的。

人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而是從放棄自己那一刻開始。只有對自己不放棄的人,才能活成不怕老、不會老的人。

——村上春樹


對於青春的喜愛與讚美,人們總是溢於言表,「生機、朝氣、活力」,說到青春,我們恨不得用上所有美好的辭彙來形容它。




如果把一年比作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即將到來的五月,就好像是人的青年時期一樣。你看——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它褪去了初春曾經的稚嫩,卻和曾經一樣充滿著生機;它還未迎來深秋的暮氣,卻逐漸成熟起來,變得濃艷又熱烈。巧的是,五月的第四天,正好也是屬於青年的節日。



可是有人說,就像時間流逝、不舍晝夜,人也會變老的,無論你如何保養,都不會改變這個趨勢。所以,年輕人害怕別人形容自己「未老先衰」,上了年紀的人也不願聽「你不再年輕了」這句話。




其實,一個人是否年輕,呈現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是生理年齡,時間長了,工作久了,微笑時悄悄爬上了眼角的魚尾紋,梳

頭時被突然發現的一根白頭髮,每年生日蛋糕上的數字,都會讓你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第二種,叫做心理年齡:它和你歷經了多少歲月無關,而取決於你的思維和心態:




你是否願意繼續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的知識,甚至努力去掌握新的方法,來代替以往的經驗;




你的內心深處是否依然充滿著向上生長的力量;




你是否虛懷若谷,承認自己的無知,用一種謙卑的心態向他人請教,而不是好為人師,喜歡向他人傳遞自己的「人生經驗」;




還有,你是否還保持著一股不怕困難的精神,去解決那些你不懂的難題。




就像閱讀一樣:




不同維度的書,幫您從各方面去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

經典著作,帶您向各位名家大師虛心學習,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能感到自己的渺小與不足,要學的還很多;




保持閱讀的習慣,也是保持一種學習的狀態,從汲取知識到提出疑問,再到思考結論,你的大腦才不會懈怠;遇到難啃的書不放棄,更是一種勇氣與決心。閱讀,讓您繼續保持一顆年輕的心。




那麼在接下來的五月,請跟著有書繼續

每周共讀一本書,組隊對抗惰性。

這次,有書共讀在

2018年五月的共讀計劃書單投票

也即將開啟。




我們從兩千萬名書友推薦的3109本好書中,遴選出了

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和人文社科

四個維度,一共16本精品好書。




請在每一個維度里投出自己寶貴的一票,你的每一次投票,都將會決定超過兩千萬書友5月份的精神食糧。


 




【認知思維類】




作者卡尼曼帶領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創新之旅。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本書融知識、思考、探險、解密於一體,將從古希臘到存在主義,從蘇格拉底到康德,從馬克思到弗洛伊德,從莊子到曹雪芹等各位哲人、智者所思考的根本問題一一呈現,既不失哲學的原味,又能讓你輕鬆將哲學思維化為強有力的分析思考能力。



哲學不是智者的專利,而是人人應該掌握的思維工具。這本書,就像柏拉圖的智慧園,會讓每一個渴求知識的人,獲得應有的快樂和智慧。


 





死刑是否應該廢除?UFO是否存在?墮胎合乎道德嗎?同性婚姻應該合法化嗎?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在這個全媒體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浩如煙海的信息,它們往往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甚至相互矛盾,如何撥除迷霧,去偽存真,批判性思維技能將借你一雙慧眼,幫助你成為獨立的思考者。



本書是一部暢銷的美國批判性思維課程教科書。與目前市面上的同類書籍不同,它不僅從邏輯學、科學方法論以及科學的懷疑精神等角度介紹正確的思維方法,而且從當前世界現實問題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維技巧,對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商業、媒體、科學/學術等領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啟發性,是現代公民建立科學精神、學會獨立思考、不盲從的必讀書。


 




本書作者吳曉波沒有用傳統的教科書或歷史書的方式來寫作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間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揚的寫作手法描繪了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改革開放初期洶湧的商品大潮;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這三種力量此消彼長、互相博弈的曲折發展;整個社會的躁動和不安……整部書稿中都體現得極為真切和實在。作者用激揚的文字再現出人們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喜悅、吶喊、苦惱和悲憤。 




作者不是將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筆下的歷史是可以觸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滿了血肉、運動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個國際和國內的政策、社會和當時的現實這樣的大背景中,以整體和個別相結合的描述手法,將一部中國企業的曲折發展歷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情感故事類】




巴爾扎克的代表之作,「人間喜劇」的序幕由此拉開。

小說以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的法國社會為背景,講述了經商發家的高老頭傾其心血撫養的兩個女兒,婚後在上流社會生活方式的影響下榨取父親的財產、損害父親的尊嚴、折磨父親的情感,直至其一無所有、身心交瘁而死。與此主線交織的是外省青年拉斯蒂涅闖入巴黎上流社會,認清其間種種誘惑與險惡的經歷。


 




家是港灣,可為何家會傷人?




愛意味著融合,可為何越愛越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走出孤獨,都渴望與別人相愛。如果一個人越重要,我們就越會用自己所懂得的方式去對待他。

但很多時候,這種渴望背後的潛台詞是:因為我愛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要按我的期待去回應,去做事。而所謂的「好的方式」則常常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在這種邏輯下,相愛便成了強加,成為控制彼此的戰爭。因為這個緣故,我們都渴望愛,都愛過,然而,要命的孤獨感卻糾纏著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親密關係成為咫尺天涯。




極具人氣的資深心理學家武志紅洞悉孤獨感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用細緻入微的筆觸,揭示了如何打破橫亘在人與人之間那堵自戀的牆,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結束權力與控制的隱秘遊戲,讓真愛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愛人之間。





本書是一本令人豁然開朗的育兒指南。書中提供了大量實用的建議、有效的練習,以及來自臨床實踐的有趣故事,蘊含了關於陪伴孩子的育兒智慧,幫助父母樹立正確的觀念,擺脫曾經的行為模式,更輕鬆、更快樂地陪伴孩子,培養自覺、自信、快樂、有愛心的孩子,同時治癒自身兒時未能痊癒的創傷,成為自己憧憬的那種父母。謹以此書獻給我們正在養育的孩子,以及我們內心中的孩子。 


 



本書是余華擱筆十年,繼《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之後的顛覆震撼之作。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的一生。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從小歷經磨難,好得像一個人,可雙親去世、兩人長大後卻因一個名叫林紅的美麗女人反目,從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成了巨富,產業遍布全國;一個窮困潦倒……但即使多年過去,他們也依然牽掛著彼此——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他們還是兄弟;就算生離死別了,他們還是兄弟。






【工具方法類】




我們中近半數人至少有一種「行為上癮」:無時無刻盯著手機,不斷刷朋友圈,通宵追看電視劇集,沒日沒夜打遊戲,頻繁查看郵件,用太多時間工作。




而那些生產和設計高科技產品的人,卻彷彿遵守著毒品交易的頭號規則——自己絕不能上癮。喬布斯的孩子從未用過iPad,Twitter創始人沒有給兩個兒子買過平板電腦,遊戲設計師對「魔獸世界」避之不及,數量驚人的矽谷巨頭們根本不讓自己的孩子靠近電子設備。




以大量科學研究為基礎,本書揭示出一個驚人真相:行為上癮的生理機制與藥物上癮相同——沉迷於電子遊戲時,你的大腦看起來就和毒品吸食者的大腦一樣。本書將會說明商業公司利用哪些原理設計出誘人上鉤的高科技產品,並且會指導我們擺脫行為上癮、重獲生活掌控權,也幫助孩子遠離上癮、健康成長。




 


什麼是我們一生中耗時耗力的事?是做出大大小小的決策。但是,我們往往深陷難以計數的偏見和非理性中,做出荒謬的判斷。通過本書,2017年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泰勒將讓你了解什麼是助推,以及助推如何幫助我們提升智慧,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事實上,不需要強制性手段,也不需要硬性的規定,助推便能保證你同時收穫「很大利益」和「自由選擇權」。這股輕輕推動你做出很優選擇的力量,就是「助推」。例如,政府頒布法令禁止人們食用垃圾食品不算助推,把低價的新鮮水果便捷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主動地選擇健康食品,這才是真正的助推。




政府需要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知識對政策進行優化設計,引導人們在教育、投資、抵押貸款及環境保護等領域做出讓人們更健康、更富有、更快樂的決策,對社會乃至全球很有助益的選擇。


 




作者將精益創業提煉為一個反饋循環:想法-開發-測量-認知-新的想法。根據這種模式,我們創業的第一步是把想法變為產品,而且這時開發的產品是精簡的原型,投入小的金錢和精力開發出體現核心價值的產品,不要在許多細枝末節上耗費過多精力。




當極簡功能的產品得到用戶認可後,創業者需要把控局勢,在不斷的反饋和循環中測試產品,快速作出調整和改變,迭代優化產品,挖掘用戶需求,達到爆髮式增長。新創企業必須在消耗完啟動資金之前,以小的成本、在短時間裡找到有價值的認知。


 




斯坦福大學人生實驗室的創始人比爾·博內特和戴夫·伊萬斯不僅是矽谷創新者,同時也是知名的人生設計師——他們開設的人生設計課是斯坦福大學近幾年極受歡迎的課程。




博內特教授和伊萬斯教授認為,人生並不存在完美規劃。正如設計師不會一味「思考」未來而是主動去創造未來一樣,你需要利用設計思維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標,集中精力,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大膽嘗試,這樣才有可能改變命運。




本書並不是讓我們對未來進行虛構或幻想,而是讓我們跳出慣性思維,勇於改變,進行快速試錯,確立新的人生目標。這門課在大學生和專業人士的實驗中成效斐然,並且幫助很多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不管你是16歲還是60歲,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都能幫你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重啟你的人生。






【人文社科類】




在本書中,「社會生物學之父」、兩屆普利策獎得主、進化生物學先驅、殿堂級的科學家愛德華·威爾遜從個體選擇和群體選擇的角度,解釋了人性本身包含的自私和利他共生的特點,這種內在有衝突性的進化過程還在繼續。不同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進化已經從自然選擇轉變為意向選擇,也就是人類已經意識到了進化選擇過程,並開始通過科技的發展創造性地塑造自身的進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對人類存在的意義這個命題進行思考,探尋社會進化的源動力。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是斯多葛派哲學(斯多亞哲學)的一個里程碑。




作者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碎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並為之努力。它的每一頁都充滿了智慧,正是通過《沉思錄》等少數傳世之作,斯多葛派哲學精神才得以流傳至今,並深深植入近代西方文化精神之中。


 




本書是美學大師朱光潛35歲時寫的一本美學入門書,是其經典代表作《文藝心理學》的縮寫本和早期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朱光潛以感性的文筆和理性的精神,探討了美和美感、美的規律、美的範疇等一系列美學問題,將哲學般難懂的美學寫得深入淺出,本書一經出版,便成為80多年暢銷不衰的經典美學作品。




當你為一些事纏得心神不寧,當你覺得生活中沒有一絲陽光,當你覺得生活不快樂,請翻開這本書,聽朱光潛解讀青春的迷茫、挫折、愛與美,領略大師指出的生活妙諦——過情趣化的生活,過藝術化的人生——這既是一個人快樂的源泉,也是凈化社會、美化生活的根本良方。






你的一生中,是否經歷過這些「孤獨」:




殘酷青春里野獸般奔突的「情慾孤獨」;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始於躊躇滿志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了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2015年12月12日,有書開始了第1期共讀。


每一周,我們都帶你堅持讀完一本書。


在接下來的五月,我們將開啟

第125期

共讀,伴隨著早上六點半初升的太陽,有書會用書聲將你喚起,開啟元氣滿滿的每一天。


那麼,以上四個維度中的哪本書,最終會有幸成為超過兩千萬名書友五月的閱讀內容呢?

最終決定權就在你的手上,歡迎於2018年4月21日23點59分前,在每個維度里,為你喜歡的書籍投上你寶貴的一票。




?

給你喜歡的書投一票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四月共讀書單。

走之前,點個讚唄。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早讀 | 35歲前,請逼自己成為這種人
高層次的人,都有這種好心態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