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是父母的最好禮物——尹建莉教育理念初探
近日,重溫了尹建莉家庭教育三部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對照生活中與兒子的相處細節,進行反思和梳理,有了新的認識。
一、尹建莉其人
尹建莉,教育學碩士,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在研究家庭教育過程中,結合帶女兒經歷,總結反思,理論結合實際,提出了系統的家庭教育理念,撰寫了上述三本書,使人耳目一新。由於她理念先進,操作性強,切合現代教育本質要求,給許多年輕父母很好的啟發,引起了巨大轟動。
出版第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後,繼續深耕細作,將感性之作提升為系統理論思考,推出了《最美的教育最簡單》,繼爾用系統的理論,回答讀者(父母)來信問題,將理論回答現實問題,精選代表性問題集,出版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自覺的孩子最自由)》。
經歷了1.將自己的實際提練,形成自己的觀點和感悟。2.將實踐進行提升、思考,形成自己的理念和獨特觀點,即將理念自洽,形成自己的理論系統。3.再將自己的理論放在更多人的實踐中檢驗,使理論更加豐滿和具有內涵。
許多人,看過一啟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出於對她成功將自己女兒培養進名校的信任,將她的育兒方法借鑒。發現有的方法見效,有的衍生其他問題。於是,匆匆認為,尹建莉的方法好是好,可以不適用自己的孩子,比如認為尹建莉過於對孩子寬容和放縱,容易造成孩子沒有禮節,不知規矩等問題,進而決定採用自己的直覺來教育。
中國曆來有道術之辨、世界觀和方法論之說。尹建莉用於自己女兒的教育辦法是術和方法論,那麼她這樣做的背後理論支持則是道是世界觀。世界上,哪裡都有舍本逐未,只用她的方法去套自己的孩子,進而得出她理念不適合,卻不去深究內在的理念基礎和教育原理,勿忙結論,純屬懶漢思想,豈不哀嘆!
因此,要學尹建莉的育兒理念,不得不深究她的教育原理和哲學理念。
二、尹建莉家庭教育理念初探
兒童觀
1.美國學者、文化批評人尼爾·波茲曼在1982年寫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探討了童年觀念的歷史演化進程。他認為:印刷術普及之前,兒童與成人之間靠口語傳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類並沒有「童年」。
也就是說,在印刷術普及(知識時代)之前,兒童被認為是成年人的縮小版,唯一的意義,就是等長大之後,和成人一樣。
2.認知發展心理學皮亞傑用科學的方式研究了兒童的特點,明確提出了兒童的發展任務相異於成年。後來,發展心理學進一步提出了人在一生中不同階段的社會任務,把童年作為一個明確的發展階段。
3.尹建莉認為,童年是美好生命的一個過程,有自己的獨特意義,強烈反對讓孩子快點長大。深刻批評常人所擁有的庸俗的念:童年沒有任何價值,它只是為成年作準備;孩子階段所作一切,僅僅是手段,只為「長大」服務,本身沒有樂趣和價值。
4.當我們問童年有什麼意義的時候,就像問人生有什麼意義一樣無解。童年的意義和價值,就是童年的本身。衡量童年有沒有價值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他的童年快不快樂。
父母的任務
第一個任務:和孩子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心理學家馬勒稱為分離與個體化)。具體講:
1.提供生活物質基礎,保證孩子吃飽穿暖,保證孩子的安全,不受侵犯。
2.在心理上給與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孩子,是最真摯的愛。
3.得體的退出。不試圖控制自己的孩子,給他自由。
愛和溺愛
愛和溺愛是本質上的區別,不是程度的不同。愛的本質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溺愛的本質不是愛的過度,而是父母的管制、包辦、批評。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愛,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是信任,是相信孩子內在的心理機制可以解決他遇到的各類問題,父母起啟發和指導作用。
溺愛,是對「愛」和「自由」的恐懼,直接的反應是對兒童自由意志的剝奪,典型的方式是包辦、和嚴厲管制。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表面上看是給了孩子很多,背後的實質是事無巨細地剝奪本屬於孩子的自由。因此,「溺愛」不是「太多的愛」,而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自由
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胡作非為),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犯錯誤權,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需的生活經驗。
只要是正常的真愛,給得再多也不會讓孩子變壞。正常的情況下,孩子的天性是善和美的。任何形式上的愛的匱乏或剝奪,都會給孩子帶來某種程度的心理創傷。
和孩子相處的態度
老子說,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意思是說,以事物本來的要求來對待他。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從孩子本身的特點出發,去理解孩子、欣賞孩子、包容孩子。比如,幼小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是巨大的,體現之一,就是要父母抱,如果父母從孩子的需求出發,就會體察出被拋棄的恐懼,去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認為孩子不應該嬌生慣養,培養孩子獨立性,而非得不去抱,任由哭泣。
對待孩子,不要從成年人的高度,居高臨下的對孩子訓斥,而是「蹲下來」,和孩子一個高度,心平氣和地平待對待,甚至,要從理解一個弱者一樣,包容他表現出來的「不正確」。
農夫和玉的故事
農夫得到一塊玉,希望把他精雕細琢,但是他卻用鋤頭工作,無意間粉碎了它並且使之失去價值。孩子就是父母手中的一塊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淺見和任性,和鋤頭無異。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