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覺】佛教所說的「中道」感覺與儒家主張的「中庸」意思很相近,請問中道與中庸有什麼區別嗎?
編輯說明
現在社會信息複雜,價值觀模糊,很多當代問題找不到確切的回答,經常道聽途說,所以上海大覺文化傳播特別推出「如是覺」專欄,針對微友們所提的問題答疑解惑,並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語錄來領航重啟人生模式。
Q
佛教所說的「中道」感覺與儒家主張的「中庸」意思很相近,請問中道與中庸有什麼區別嗎?
世間事,過猶不及,中道最好。因此,儒家以中庸為道德的最高標準,主張「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是離二邊的極端、邪執,取一種不偏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儒家學者做人處事,講究「中庸」之道。做人,給人留一點餘地;說話,給人留一點立場。力不要使盡,以免後繼乏力;武力不要用完,才能保持實力。所以,中庸之道就是不要乘勝追擊,不要趕盡殺絕,保留一些轉圜的空間,以便將來還有再見的時候。
至於佛教所說的「中道」,相對於中庸之說,其內容更為深廣的。因為儒家的中庸,是著重於人道;而佛法,則可說一切都是中道。
佛陀成道後,初轉法輪時即為五比丘揭示說:離於偏執,履中正而行,這才是解脫之道。也就是在修行上,要不偏於苦行或縱樂的生活;在思想上,要離於有或無、常住或斷滅兩種極端的見解。此乃佛陀歷經六年的苦行生活,深體「行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樂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行於中道,心則寂定」。
星雲大師認為:我們的生活,應該是一種「中道的生活」,所謂中道的生活,不完全偏於物質,因為偏於物質就太過於熱烘烘,會沖昏人的頭腦;中道的生活也不完全偏於精神,因為只是精神的生活,太過於冷冰冰,沒有生氣。意思就是不要太過於入世,也不要太過於出世,所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就叫做中道的生活。
佛法以一心統攝諸法,並不落於一邊,而是借現實以啟發心靈,本心靈以照見現實,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並舉的中道觀。
如果我們能認識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僅不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所吹動,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所以離於二邊而行中道,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如是解
做事要有隨緣的方便,也要有不變的原則。在家修持應該中道,兼顧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摘錄自《佛光菜根譚》
本專欄為微友開放提問通道
有任何問題請記得在留言板留言
我們會有專人為您陸續解答
點擊"閱讀原文" 至大覺文化微店請購!
↓↓↓
※【如是覺】經常聽到「眼睛是靈魂之窗」的說法,請問人的身上真的有靈魂存在嗎?佛教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呢?
※寺院的齋飯簡單美味,吃過的人都很喜歡,聽說寺院製作飲食的地方叫「香積廚」,請問這個名稱從何而來?有什麼特別的意涵嗎?
TAG:上海大覺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