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川、湖海與廚房之歌「完結篇」

山川、湖海與廚房之歌「完結篇」

山川湖海

廚房之歌

「完結篇」

從標題就強調「完結篇」,是想來點先入為主的宣告:這是最後一次的「山海湖之歌」了,愛看不看。這個系列的要義曾經在於分享或介紹,雖然很多時候,我並不能把握一個合適的度——究竟是要為一些人帶去新音樂,還是要引起那些本就「心有戚戚焉」的人的共鳴呢?在這個無聊「專欄」存活的兩年內,疑惑幾乎次次登門造訪。因此,最後一次,我不想再延續相似的形式了,而是想從具體的音樂往上跳一跳,聊一些我關心的、音樂之外又與音樂密切相關的問題:很簡單,關於接觸新音樂途徑和聽音樂的方式。

————————

————————

1 -//流媒體,以及「前流媒體」時代//

這似乎是一種常態:每天耳朵的空閑時段,網×雲音樂、蝦×、××音樂霸佔我們的耳段,我們看似周旋在其中,其實別無選擇。音樂總是來得很容易,只要你花一點點功夫下載幾個app,即使不同流媒體的「版權」問題很惱人,也總能在幾分鐘之內選出一首歌,並通過30秒判斷自己是否和它投緣。和整個當代生活的步速一致,選擇音樂也是這麼快速。但這是唯一正當的方式嗎?

我們不妨倒帶一點點,不需要太多,把時間點放置在2000年代左右。最近不少人在緬懷那個單純無害的互聯網時代,我也偶爾想起曾經聽音樂的方式:三年級加入廣播站後,老師第一次教我用「百度音樂」搜索自己喜歡的歌,並用右鍵另存為的方式把它留在本地,用windows自帶的播放器或「千千靜聽」播放。很快,QQ音樂出現了,它和酷狗音樂成為稱霸一時的流媒體——但也僅僅是在使用電腦的時候。如果你想把音樂帶出門,還是需要一台mp3或mp4的,下載音樂再往裡面裝填,它曾經也很拉風。無論如何,它們都不如現在方便——只要輕點「下載」的按鈕,一切探索環節都可以省略。

不過,對我來說,「方便」並不那麼好,它節省了很多時間,但也省略了很多樂趣:比如,一首一首把整張唱片湊齊的過程、找遍全網只為一張清晰的唱片封面的過程。這可能只是強迫症使然,但集中喜歡過某一歌手、想要搜集所有作品的樂迷,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現在想起來,在當時小得可憐的硬碟里,還會按照專輯為歌曲們分門別類,當然屬於值得回憶的事。

高三,我重拾了用mp3的習慣

總之,我認為重要的不是聽音樂的具體方式,而是向它投入了幾分心力。對已知的音樂是如此,而挖掘未知的領域呢?在今天,「日推」的演算法似乎已經為我們解決了「如何攝入新歌」的問題。你會為購物網站猜透自己的癖好而有些生氣,那這些聰明的播放器讓你有過絲毫懷疑嗎?或許可以這麼說:你把自己的品味完全交給智能的計算,或許它的精準會讓你放心地繼續使用,但或許這也會讓人失去涉獵其他領域的機會。當然,我也愛用「每日推薦」「豆瓣fm」來獲取新音樂,但這絕對不是唯一的途徑,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途徑。即使互聯網呈現著信息爆炸的世界,我們也有能力用相對原始的方式,親自開疆拓土,挖些更有意思、更值得驚呼的好音樂聽。

2 -//黑膠復興,磁帶復興?//

接續上文的說法,互聯網貌似提升了我們的音樂生活質量,但在所謂黑膠復興、磁帶復興的風潮下,好像擁有一張真實有重量的唱片,才會被認為「有生活質量」。關於實體唱片復興的討論已經有很多,現在無意為這種「運動」定性,我也沒有這樣的能力。黑膠、磁帶甚至cd曾經是尋常的旋律呈現方式,現在這個「後唱片時代」,買幾張唱片好像確實顯得「old-school」了,誰還會費心找一個播放實體的介質呢?

但從兩年前栽進實體唱片的坑開始,我還是有了很多不曾有的樂趣,或許在於收藏的快樂、「實體」的踏實,當然更多是從音樂本身來的。其實,每種實體形式都有直接可感的特質:黑膠的尺寸可以讓人抱著一塊巨大的唱片封面,而唱片本身可以是透明的、彩色的、不同形狀的,不同年代的它們甚至薄厚有別;磁帶是最小的,更換曲目最麻煩、最需要耐心的;cd也需要一些悉心的愛護,薄薄的塑料殼子容易留下劃痕。相對於某些有關「情懷」的表述,不妨還是把他們當做摸得到、各有脾性的音樂,也都需要更專註的關心。此外,唱片本身留下的關於歌手、樂手的信息和文字,也只會出現在附帶的小冊里。如果這恰好是你摯愛的唱片,了解它的背後故事總會是讓人興奮的。

我的「山下達郎」們

那些「樂趣」或許在音樂之外,現在正是與音樂直接有關的部分了:當你從封套、塑料硬殼中掏出一張唱片並把它們放在真實的播放器上,或許確實不會心不在焉地想著其他的事,反而有點兒興奮,因為平時你並不會這樣聽音樂;其次,你往往會從頭開始欣賞一張唱片,即使有那麼一兩首不那麼鍾愛的歌,你也會耐著性子聽下去,或許這是無意義的「儀式感」,但精力的投入並不會白費。有一個更直觀的說法:只有這個時候,音樂的消費得到了與它的生產程度相似的重視,一張按順序播放的唱片,才是音樂人最想呈現、最希望作品被尊重的樣貌。生活中的「高光時刻」不該泛濫成災,但我還是捍衛這樣特定的儀式感,從行動上,而不是心理上。同樣的,這也不是「畫地為牢」,如果對某張唱片有真實熱切的感情,這種「原教旨主義」是自然而然的。

一次試驗:帶唱片和隨身聽上自習

出於對唱片文化的興趣,我時常讀到一些收藏者對實體唱片的看法。不少人只用實體唱片聽音樂,首先,這聽起來太酷了,其次還是讓人覺得望塵莫及——離開了網路的音樂生活簡直不可想像。現在,我倒覺得不需要類比,或以此為終極志向——作為網上衝浪成長起來的小孩,這樣未免太極端了;其次,兩者本來也沒有高下之分。倒是現在,很多無聊的音樂也動輒黑膠化,一張很短的唱片也能裝作昂貴的雙張唱片。或許可以說,「黑膠復興」表面浮著一層泡沫,湊熱鬧的音樂人、樂迷也不少,它不太可能成為數字音樂的對手。對此,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沒有什麼音樂媒介已死,也沒有什麼將死,如果你在堅持,自然會有同道者;如果你毫無興趣,最好也別否認它的細微樂趣。

3 -//唱片店:人類的心靈港灣//

這並非標題的噱頭,而是我的真實心情:唱片店真的是使人興奮和平靜共存的地點。興奮源於阿宅的本質——面對滿牆夢幻逸品的滿足心情;平靜則因為不需要理會外物的自足和自在。眼下,唱片店們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倒下,剩下的自然就升格為「珍稀物種」,跟「情懷」、「品質生活」掛鉤。實體唱片的衰落會使唱片店消失,這是自然的因果關係,和書店的消失類似。或許對喜歡唱片的人來說很糟糕,因為他們被迫進行生活方式的改變,但事情也沒有壞到極點,正如現在,每個愛書人的心裡都還是有幾間「愛店」,願意用實際行動繼續堅持紙質書的閱讀;更何況,實體唱片店也並不是唯一,甚至不是主要的購買途徑。因此,重要的不在於實體場所的數量,而在於堅持的人是否願意撐到最後一刻。

泰國游偶然發現的唱片店,體量不大,內容卻也讓人興奮

只要有機會,我都會去不同城市的唱片店看看,即使它們不太能代表城市裡的人對音樂的態度。關於唱片店的有趣小事也有一兩樁:比如在香港的唱片店和友人逛到凌晨才吃到晚飯,在廣州為多看一張唱片而錯過了高鐵等等。在我心裡,唱片店大致有兩種:一是有規模的大唱片店,他們儘力維持著唱片作為商品的運轉;另一類唱片店則傾向於自娛,不在意具體的大小,也什麼擴展的野心。很難說怎樣才是更好的,但我最喜歡的唱片店好像都更接近後者。

台灣兩家唱片店的聯合推薦,我愛DIIV和Mac Demarco!

我總覺得,傳播者如果以「推廣某種文化」為己任,往往就少不了一些自我欣賞的闡釋;當然,這是值得一做的重要工作,但它確實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運營一家唱片店也是如此。如果我是唱片店老闆, 當然會有基於體驗的倚重,除了認真對待架上的音樂,第二要務就是不理會諸如「情懷」「堅守」之類的說辭,甚至撕掉與之有關的一些標籤。歸根結底,這些不是來自真誠樂迷的讚賞,而與一些「文創」產業的無力說辭同構:「特殊化」似乎是自證合理性的最快方式,它也許說服了對此甚少了解的外圍者,卻很難給真正熱愛的人創造最好的場景。而一個好的場景不可能永遠「端著」自己,它一定會融入城市生活,成為某些人的習慣,而不是在美化和強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 -//DJ也是個手藝活兒//

這也是一個關於聽音樂方式的有趣問題。首先,我還是想為這個詞做一次清算。高中的時候,我們在課間很愛放《午夜DJ》這首歌,大家故作沉迷,其實是心照不宣地嘲諷它的土味。這確實是一首爛歌,但涉及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DJ」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似乎被標籤化,甚至污名化了,它的典型形象是在走穴於夜店、放些毫無追求的土嗨歌曲的人們,這不全是胡扯,但絕對不是完整的認識。

自從我稍微了解Hip-hop文化,才開始見識到優秀DJ的功力。他們的職責確實是放一些音樂,但總可以放出一些無人問津的美妙旋律,這沒有想像中簡單;此外,他們也會用一些美妙的碎片構成自己的音樂,也就是採樣。這並不是缺乏創造力的工作,也不是拾人牙慧,而是真正見功力的再發明:首先,除了經典或廣受認可的音樂,他們還需要嘗試不同國家、不同類型的,鮮少有人光顧、甚至被人認為是糟糕的音樂。所以,一個好DJ必須是真正「家底深厚」的樂迷,相對的,音樂人不一定先要成為這樣忠實的樂迷,才能做出好音樂。其次,DJ的採擷功力會讓已被經典化或易被忽略的旋律重放光彩,在一些最好的Hiphop歌曲里,優秀採樣的魅力比比皆是,我並不能說出自己最愛哪一首歌,或哪一段旋律。

對我來說,暗自欣賞的DJ並不少,但讓我產生最多驚喜、興奮甚至感動的,還是大家都愛的Nujabes 。《混沌武士》的原聲帶是他最廣為人知的唱片,這確實太經典,讓我這個沒有看過動畫的人都深以為然。但是,連聽了幾個月的卻是他第一張不起眼的Mixtape《Sweet Sticky Thing》。所謂Mixtape,帶著一點非正式的意思,裡面的他確實沒有凸顯什麼主體性,這更像一張由他選曲的靈魂樂合輯。第一次聽這張唱片,我過一會兒就要看看播放列表,因為總捨不得它結束得太快。後來,更是產生了強烈的感謝情緒,因為僅憑個人之力,或許真的很難聽到這麼好聽的音樂;放在幾年前,我甚至不會想到自己會喜歡上靈魂樂。

目前為止,我心裡的夢幻逸品

因此,我有一個樸實無華的結論:相信一個DJ,就是對他音樂品味的絕對認可,並允許他作一些創造性的關聯,而這往往就是通向新世界的入口。聯繫上文,如果我需要一些收聽音樂的建議,也更願意信任優秀的DJ們,而不是讓「每日推薦」掌控我的播放列表。

5 -//I Wanna Live In A Music-avaliable City//

最後,我們還是可以談談關於未來的事兒,或者模仿小學寫的作文,幻想一個理想中的城市。小標題不是我的創造,而是出自一位喜愛的台灣音樂人之口。我也去過台北,並不覺得這是一個音樂不友好的城市,流行音樂和獨立音樂都生長得很蓬勃,唱片店也不少,讓他對整個城市不滿意的或許年輕人對音樂場景的疏離,以及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支持。關於北京的音樂場景,我並不會聯想到很多不滿,反而常常得到滋養:東四是一直我最喜歡的地方,東四頭條附近有兩家最好的唱片店,美術館東街有我最喜歡的演出空間,再往北一些,還有兩個重要的livehouse,這些都是我願意一去再去的地方。他們都不是一夜之間湧現的時興場所,平時也就是扎紮實實地生存在那兒,我從感情上捍衛他們的至高地位,不過,北京的音樂場景也不能簡單地被這幾個場所概括。所謂「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即使是我不太喜歡的音樂,也肯定在看不到的地方蓄力,大家玩著各自喜歡的東西,這樣的北京,才算構成一個真實的音樂友好環境。

真正讓我開心的一些事情發生在獨立音樂領域:這幾年,優秀的樂隊不只出現一些傳統意義上盛產樂隊的城市,一些音樂上不常被注意的城市,諸如福州、廈門、徐州等等,也開始有非常好聽的樂隊出現。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業已成型的音樂場景等著維繫,這也給了整個城市相當的自由去形成新的演出空間、吸引年輕人生成不同的音樂愛好。開拓性的工程總會有一點兒英雄主義色彩,此外,讓一個幾千公里外的樂迷聽到自己的音樂,並因此對這個不熟悉的城市產生好感,這都讓「創建所處城市的音樂場景」變成一件有趣也絕對有意義的事。無論作為音樂人還是樂迷,其實都有機會加入對音樂場景的構建,現在也一直有人用不同的方式做著努力的嘗試。

————————

————————

就這樣,這是最後一篇「山海湖之歌」的結尾部分。我不想、也無法在最後力挽狂瀾,寫出什麼大家都拍手稱讚的結論,也不願意趁此機會升華一下音樂在我心裡的無上地位。但我提起過一些樂隊,也翻箱倒櫃地翻出很多救人一命的歌,無論如何,對它們的吸納是幸福的事,為它們寫下一些東西當然也是快樂時刻。因此,真心感謝從頭看到尾的諸君,無論是這篇文章,還是從兩年前的第一篇開始。後會有期!

(感謝homshenhao、尊龍、wootacc、endy、西海之聲的啟發)

也歡迎你回頭品一品的「山海湖之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西 的精彩文章:

戴著牙套繼續微笑

TAG:文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