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秘宋代的飯品

探秘宋代的飯品

中國遠在《周書》中就有「黃帝始蒸谷為飯」的記載。《禮記·內則》對於飯的品類作了說明:「飯,黍、稷、稻、梁、白黍、黃梁。」「此諸侯之飯,天子又有麥與菰。」可見粟、黍、稻、麥和雕胡米都可以做成飯。

到了宋代,由於糧食品種的增加和烹制技術的提高,飯的品類更是豐富多彩,且配料奇巧,烹制精細。尤其是利用多種原料,混合在一起精製的飯品,更是具有特色。今擇要介紹幾種宋代的特色飯品如下:

脫粟飯

「粟」之名稱,古今不一。據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3《谷部·粟》中記載,粟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飯品原料:「古者以粟為黍、梁、稷、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只呼為粱——北人謂之小米。」宋代,南北均將粟作為糧食。

《宋史》中有多處記載,宋人多以食脫粟飯,來表示儉樸清廉。當時,大理學家朱熹招待學子時都是用脫粟飯。《宋史·胡紱》記載,胡紱,處州遂昌人,為官時曾到武夷山去拜訪朱熹,朱熹也以脫粟飯招待他。胡紱後來非常不高興地說:「只雞樽酒,山中未為乏也。」《素隱》中對脫粟有個解釋:「脫粟,方脫殼而已,言不精鑿也。故「脫粟飯」即指「糙米飯」。

蟠桃飯

這是一種以桃肉和稻米合煮而成的特別飯品,故名。蟠桃飯在宋代的桃鄉較為流行。南宋文學家林洪在《山家清供》卷上里,介紹了蟠桃飯的製作方法:「山桃,用米泔(淘米水)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倒進正沸的飯中一起稍煮片刻,燜熟即成。」

盤游飯

盤游飯,又名團油飯,是唐宋流行於嶺南地區的風味飯品。據唐代段公路《兆戶錄》記載:盤游飯是用煎蝦、炙魚、雞、鵝、豬羊肉、灌湯等配料,調以薑桂鹽豉,與飯一起合成的一種飯品,是富家女子做產婦時的營養食物,類似今日的什錦飯或蓋澆飯。這種飯,到了宋代仍流行。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在《仇池筆記·盤游飯》中說得更加清楚,盤游飯與團油飯,二者語音相近,是流傳中誤寫之故。他說:「江南人好做盤油飯,鮓脯鱠炙無所不有,埋在飯中,里諺日:『掘得窖子』。」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又轉述了團油飯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

烏米飯

烏米飯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飯品,道家、佛家都很重視此飯。道家認為烏米飯是延年益壽的神仙飯,稱之為「青精石飯」。隱弘景在《登真隱訣》中記載了其製作方法:用南燭草木葉、雜莖皮煮,取汁浸米蒸熟而成飯。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製作方法:「南燭方,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采枝葉,搗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干,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用水量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顏。」另一種方法是:「用青石脂三斤,青梁米一斗,水浸三日,搗為丸,大小如李子,用開水送服一二丸。」他在介紹此法之後又引《圖經本草》中說,山村主人,多以熟食為好。北宋蘇頌也介紹了當時的流行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洗,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燭木葉五斤,燥者三斤即可,雜莖葉煮成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飲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25中《谷部·烏米飯》中說:」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益腸骨,補髓,滅三蟲,久服變白卻老。」

二紅飯

二紅飯是由大麥雜小豆合制的飯,為蘇東坡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時所創製。蘇東坡在《仇池筆記·二紅飯》中對二紅飯作了具體的記載:「今年東坡(山之東麓)收大麥二十餘石,賣主價甚賤,而粳米適盡,故日夜課奴婢舂以為飯。嚼之嘖嘖有聲,小兒女相調,雲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飢,用漿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氣味。今日復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鮮二紅飯也。』。」

宋代時,飯品逐漸增多。據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記載,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的飯店還有口髓飯、大骨飯、淅米飯、泡飯、水和飯等若干品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的另一面:支持擁護聯俄聯共政策
遠征軍老兵憶騰衝之戰:血水順城牆流成溝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