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獨家揭秘癌症真相!浙江人最容易得的6種癌,如何預防和治療,看這一篇就夠了!

獨家揭秘癌症真相!浙江人最容易得的6種癌,如何預防和治療,看這一篇就夠了!

我國平均每分鐘,就有7人被確診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

在不少人眼裡,一旦被癌症俘獲,人生就意味著清零,以至於國人談癌色變,成為心結。然而,從國內外公布的數據來看,癌症並不代表死亡,它也可以是一種慢性病,是一種生命現象,與衰老一樣,從出生那一刻就開始醞釀。

我們到底該如何科學抗癌?

(從左至右:丁克峰、葛明華、鄭樹森、毛偉敏、黃建、呂賓。)

結合浙江省癌症中心日前發布的《浙江省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報告》,我們選取了浙江省居民發病率最高的六大腫瘤:肺癌、女性乳腺癌、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胃癌、肝癌,邀請浙江省抗癌協會相應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記者註:主任委員簡稱主委,他們都是各個專業領域內數一數二的金字塔尖的專家)來談各大癌症新趨勢,以及如何延長患者生存時間,讓民眾更加客觀地認識腫瘤、面對癌症。

肺癌

一家四口都檢出肺部結節

三個人是肺癌

「目前,浙江省腫瘤發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均為肺癌。」浙江省抗癌協會理事長、浙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毛偉敏教授說。

(毛偉敏,浙江省腫瘤防治辦公室主任、浙江省抗癌協會理事長、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省腫瘤醫院胸外科蔣友華副主任最近接診了一個家族的患者。先是一位大姐,六十齣頭,在單位體檢中加做「低劑量螺旋CT」發現肺部有結節,她很注重身體健康,就住進省腫瘤醫院,直接複查。

複查再做CT,發現結節在1厘米左右,性質可疑,建議做胸腔鏡探查手術。做出來結果就是肺癌,還好,處於早期,預後較好。

「醫生和我說,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不要太擔心。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如果沒有做CT、拍胸片,說不定發現不了這麼小的結節,等到結節變大,肺癌都進入晚期了……」

大姐做完手術心情不錯,出院後過了一周,她的子女一起找到胸外科蔣友華副主任,大姐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子都要求做低劑量螺旋CT。

「大女兒、二女兒和兒子都發現了肺部結節,再做進一步檢查,兩個女兒是早期肺癌,兒子的結節需要定期隨訪。他們一家健康意識很高,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手術,預後很好。」蔣友華副主任說。

一家人都檢出了肺部結節甚至早期肺癌,那肺癌有沒有遺傳性?

蔣友華副主任說,目前對肺癌是否具有遺傳傾向還沒有定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如果處於同一環境中,比如吸煙、空氣污染的空間中,都會成為「肺癌高危人群」。

做肺部螺旋CT

肺部結節檢出率高達20%-30%

蔣友華副主任說,近年來肺部結節檢出率越來越高,原因在於,過去肺部體檢主要是拍X光片,但X光片對於小於1厘米的結節是拍不出來的。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單位改做低劑量螺旋肺部CT,連1毫米左右的結節都能發現,所以檢出率就高了。

「首先要明確一點,肺部結節不一定都是肺癌。」臨床上,將肺部結節(孤立性)定義為單一的、邊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徑小於3厘米、周圍完全由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一般多見於炎症、結核和腫瘤。

也就是說,肺部結節,它可能是肺炎,也可能是肺結核,還可能是以前肺結核留下的疤。而真正是肺癌的,比例很小。

肺部檢出結節怎麼辦?

蔣副主任說,國外的做法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有危險因素,比如有吸煙史、環境污染、職業暴露、惡性腫瘤既往史、肺癌家族史和慢性肺部疾病;第二類是沒有這些危險因素。再根據結節的大小,給予隨訪建議。隨訪時間不定,小於4毫米的結節可以1年之後做隨訪。

「體檢中發現再小的肺部結節,也要每年進行隨訪,甚至在醫生的建議下,加強隨訪頻率,密切關注肺部病灶的變化。」

如果發現磨玻璃樣小結節,而且大於5毫米,要在3個月之內做CT隨訪,必要時做穿刺和手術。

「在健康體檢中,做胸部CT的人越多,結節的檢出率會進一步增加。如果還是用X光胸片來篩查,檢出率很低,即使檢出,大部分也到了肺癌晚期,治療效果並不好。」蔣友華副主任說。

國際上關於健康人群肺癌篩查的建議是,55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門診中,經常碰到40歲左右的肺癌患者,甚至30歲出頭就患了肺癌的。

「我建議,在我國,45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肺癌篩查,每年做1次低劑量螺旋胸部CT,射線在安全範圍內,費用也不貴。」蔣副主任說。男性患肺癌與吸煙相關,女性患肺癌則與大氣污染、二手煙和廚房油煙有關。

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發病率上升明顯

10%為複雜難治型有的只有幾個月生存期

(葛明華,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候任主委、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候任主委、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教授說,甲狀腺癌尤其好發於中青年女性,從2013年起,浙江省甲狀腺癌躍居女性發病首位,已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

我省最新研究認為

甲狀腺癌高發與碘攝入沒明確關係

我省等沿海地區歷年來是全國甲狀腺癌的高發地區。很多人會問,現在全民補碘,海鮮里富含碘,沿海地區居民吃海鮮較多,浙江人需要吃碘鹽補碘嗎?補碘會不會導致甲狀腺癌高發?

水碘在10微克每升以下為碘缺乏地區,而浙江省外環境平均水碘含量為2.42微克每升,是名副其實的缺碘省份。浙江居民碘營養70%以上要靠碘鹽補充。

今年4月,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銜完成的《人群碘營養水平與甲狀腺相關疾病研究》獲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研究團隊在全省22個縣(市、區)開展了近2萬人的大規模調查,研究包括外環境水中碘含量水平、人群日常飲食碘攝入水平、人群碘營養狀況及人群甲狀腺相關疾病分析等。

此項研究闡明了全省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碘營養水平及甲狀腺相關疾病的患病現況、人群碘營養水平與甲狀腺疾病的相關關係及引起甲狀腺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結果顯示,我省人群甲狀腺癌的「高發」與碘攝入水平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葛明華教授說,甲狀腺癌高發,明確的危險因素是電離輻射、遺傳和家族史、肥胖,但近年來高發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先進診斷技術的廣泛應用。

隨著現在超聲技術解析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微小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都能被發現,這些病人幾乎沒有任何臨床癥狀。

所以大家不必對甲狀腺癌的高發而感到恐慌,只要經過科學規範的治療,95%的甲狀腺癌可被治癒。

10%的甲狀腺癌為複雜難治型

有些患者即使積極治療

依然只有幾個月的生存期

據臨床數據,甲狀腺癌80%-90%的患者可長期生存,這些甲狀腺癌惡性程度低,通過正規手術治療後預後很好。

「大家還是需要高度重視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增加非常快,患了癌誰都不可能不怕,而且近10%的甲狀腺癌為難治型甲狀腺癌,其中有種『甲狀腺未分化癌』,被稱為人類惡性程度最高的癌症之一,發現到死亡基本在6個月內。」

甲狀腺未分化癌好發於老年人,佔全部甲狀腺惡性腫瘤的1%-2%。未分化癌生長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圍組織,平均生存時間只有3-10個月。

葛明華教授提醒,複雜難治型甲狀腺癌初期癥狀和普通甲狀腺癌一樣,但前者往往很易複發、轉移,「有些患者手術明明切得很乾凈,也沒有淋巴結轉移,但過了3個月,患者脖子又腫起來了,癌症再次複發。患者兩三年內做了七八次手術,最後還是醫治無效去世」。

「這就提示我們,甲狀腺癌患者手術後,不要放鬆警惕,手術1-2年內每3個月複查一次,2-5年內半年複查一次,5年後每年複查一次。手術後3-5年甲狀腺癌沒複發和轉移,相對而言可鬆一口氣。」

乳腺癌

並非所有的乳房腫塊都是乳腺癌

乳腺癌是治療方法最多效果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

浙江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前任主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腫瘤外科王林波主任醫師說,「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約每9個育齡期女性就有1個乳腺癌患者。我們浙江地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可能與浙江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生活條件較好,脂肪等攝入較多,體重超重或肥胖者多,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有關。」

浙江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腫瘤外科(乳腺中心)副主任黃建教授說,從年齡看,我國女性乳腺癌發病率在20歲之前處於較低的水平,此後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並於55歲年齡組達到高峰,而後隨年齡增長下降,平均年齡為48.7歲,比西方國家早10年。

(黃建,浙江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腫瘤外科(乳腺中心)副主任。)

60%的乳腺癌發生在絕經前

35歲以下的患者也不少見

浙江省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腫瘤外科(乳腺中心)副主任黃建教授,就接診過一位二十齣頭查出乳腺癌的姑娘。

「小姑娘,20多歲,長得蠻秀氣的,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多久,到我這裡確診為乳腺癌時已經發生了腋窩淋巴轉移。」黃建說,「問她怎麼這麼晚才來醫院,她說,兩年前她就發現右側乳房有腫塊,但總覺得自己這麼小,也就沒放心上,隨它去了。誰知一不小心竟然長到了4厘米。」

考慮到小姑娘年紀輕,也還沒結婚生子,黃建教授領導的多學科團隊診療(MDT),給她制訂了先保護卵巢,繼而輔助化療後再做保留乳房手術及其術後放療和內分泌治療的全程個體化治療方案。

「不僅為她切除了腫瘤,還保全了她的乳房,這樣對小姑娘的心理打擊相對小一些,同時,日後她也能保留生育功能。」黃建說。

雖然乳腺癌多發於中年,但這不是絕對的。無論是哪個年紀的女性,只要發現自己的乳房有腫塊,如果這個腫塊不會隨月經期的改變而變化的一定要警惕,特別是還在逐漸增大,或者摸上去觸感越來越硬的,建議及時就診。

得了乳腺癌怎麼辦?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天塌了」,甚至有部分患者會萌生放棄治療「等死」的念頭。有一位患者,黃建教授記憶猶新。

她才五十齣頭,腫塊是自己無意中摸到的,當地醫生告訴她惡性的可能性比較大,建議及時手術,她一聽惡性的,頓時萬念俱灰了,覺得自己無藥可救了。於是,就一個人在家生悶氣,也不去醫院。

兩年後,當她找到黃建教授時,腫塊都破出來了,還出現了肺轉移。回顧她的病情,黃建教授說:「雖然她確診時腫塊就不小了,但還是有手術機會的,像她那種情況,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70%-80%完全沒問題,真的非常可惜。現在她只能試著臨床用藥治療,效果很難評估,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千萬不要被乳腺癌嚇到。」黃建再次提醒,雖然乳腺癌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但它的死亡率並不高,前五都排不進,這也是為什麼說「患上了乳腺癌,但卻是不幸中的大幸」的原因,乳腺癌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方法最多、療效最好的實體腫瘤之一。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超過90%,我國也在80%左右;東部沿海地區,如果是I期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5%。

治療時會盡量保留乳房

即使切掉也要重建整形

黃建還表示,現在關於乳腺癌的治療,和以往也已經大不相同了。

以前,無論是病人還是醫生以全切為主,尤其是病人,總覺得只有切乾淨了,心裡才踏實。「現在,不但可以保留大部分患者的乳房,即使是實在沒辦法保留的乳房,我們在切掉後,也會給患者做個乳房重建整形。」

「這種轉變源於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越來越高,生存時間也越來越長了,5年、10年是基線,15年、20年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了。此時,給她們一個完整的乳房,不僅能增加患者的自信,也有助於促進家庭生活和諧。

建議女性每個月自檢一次

35歲後每年至少去專科門診檢查一次

王林波和黃建一致建議:女性成年後每個月一次的自檢很有必要,主要做以下幾件事——

看:面對鏡子雙手下垂,仔細觀察乳房兩邊是否大小對稱,有無不正常突起,皮膚及乳頭是否有凹陷或濕疹。

摸:左手上提至頭部後側,用右手檢查左乳,以手指之指腹輕壓乳房,感覺是否有硬塊,由乳頭開始做環狀順時針方向檢查,逐漸向外(約三四圈),至全部乳房檢查完為止,用同樣方法檢查右邊乳房。

卧:平躺下來,左肩下放一枕頭,將右手彎曲至頭下,重複「摸」的方法,檢查兩側乳房。

擰:除了乳房,亦須檢查腋下有無淋巴腫大,再以大拇指和食指壓擰乳頭,注意有無異常分泌物。

月經來潮後第9-11天是乳腺檢查最佳時間,一旦發現異常建議及時去醫院找專科醫生,必要時做相應檢查。

30-35歲以後,除了每個月一次的自檢外,每年還應去專科門診做一個體格檢查及影像檢查(如B超、鉬靶、核磁共振等);若有家族史、肥胖、行經時間長(初潮來得早,停經晚)、經常熬夜等高危因素者建議提前至25歲。

大腸癌

一旦大便習慣改變,

無論是便秘還是拉肚子都要警惕,別放棄!

大腸癌是少數可防可治癒的癌症!

為什麼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上升速度這麼快,還尤其偏愛經濟發達地區?

(丁克峰,浙江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大腸癌綜合診治病區主任。)

浙江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大腸癌綜合診治病區主任丁教授認為,原因有很多,除了遺傳因素外,關鍵還有兩點——

1.「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低纖維素,這點可以在我國居民超重或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得到印證。「三高一低」的飲食結構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滯留時間,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機會,從而增加了患大腸癌風險。」很多年前,美國關於結直腸癌預防綱要中就明確指出,少吃紅肉」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同時,大量的研究也顯示,素食或低肉飲食可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

2.久坐不動。久坐不動不僅會導致體重超重或肥胖,也會減緩腸道蠕動,增加患癌的風險,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結直腸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運動的人居多的原因。

丁教授還說,流行病學調查和專項篩查顯示,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因此,5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隔兩三年做一次腸鏡,尤其是高危人群:家族有大腸癌史的,本人有腸息肉的,本人有癌症史的,以及有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精神高壓、慢性膽道疾病史等。

發現大便習慣或性狀改變

4個信號要警惕

除了早期篩查,還要警惕身體發出的信號。丁教授表示,結直腸癌的癥狀千變萬化,但最典型的是大便習慣或性狀的改變,具體地說-——

原來大便一直是正常的,突然便秘了;大便突然變細,甚至便血了;原來經常便秘的,突然開始拉肚子了;大便突然有黏液了,無論是鮮紅色、醬油色,還是果醬色,都是不正常的,雖然它們可能只是痔瘡,並不是癌,但不能忽視,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去大醫院的專科門診就診。

只要能管住嘴、邁開腿

一半的結直腸癌可預防

作為一種消化道腫瘤,結直腸癌也是「吃」出來的腫瘤。有研究表明,近50%的結直腸癌可以通過調整飲食、控制體重和運動鍛煉進行預防丁教授有六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控制腹部脂肪。無論體重如何,腹部脂肪與結直腸癌風險的相關性都同樣存在。

2.經常適度鍛煉身體。不一定非得去健身房,打掃房間也可以,出去跑步也可以,總之一定要動起來。

3 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芹菜、粗糧等。

4.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同樣的重量,加工肉類如熱狗、培根、香腸和熟肉製品等,會使結腸癌風險增加更多。

5.每天攝入足夠量的水分。丁教授自己每天就有晨起喝兩杯溫水(500毫升/杯)的習慣,他說,這一方面可以讓休息了一晚上後變黏稠的血液得到稀釋;另一方面,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

6.保持愉悅的心情。

胃癌

早期胃癌規範化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90%

40歲以上人群可以抽幾毫升血,判斷得胃癌的風險高不高

(呂賓,浙江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浙江省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院消化內科呂賓教授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第一位常見腫瘤是胃癌。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降低,胃癌的總體發病率呈下降趨勢。

胃癌手術前他打了「退堂鼓」

一年後再見時已「回天乏術」

呂賓教授曾接診一個60多歲的大伯,老家在金華。一開始,因為胃痛、胃脹來醫院就診,做了胃鏡檢查後發現,他的胃竇位置有一塊隆起,且伴有糜爛,疑似不良信號。經過進一步檢查,大伯被診斷為早期胃癌,腫塊直徑大約2厘米。

當時評估,大伯的胃癌屬於早期,但經過評估有淋巴轉移的風險,內鏡下黏膜剝離治療有風險,還是建議做外科手術。

「不是說屬於早期嗎?為什麼不能在內鏡下治療,還要開刀?」大伯一聽要開刀,心裡害怕緊張,十分抵觸。醫生耐心地向他解釋原因,終於說通了,確定好了手術時間。

出乎意料的是,臨做手術前,大伯還是打了「退堂鼓」,說自己太緊張,血壓飆升,不肯去手術室,收拾行李辦了出院手續。

出院後,大伯全國各地去治療,但找的都不是正規的醫療機構,試了很多民間偏方,吃藥的錢花了50多萬。一年後又回省中醫院,再次找到呂賓教授。說自己的情況不好,想來想去還是打算開刀。

這時候大伯的情況已經很糟糕了,肚子里都是腹水,腫瘤轉移了,已經有腸梗阻。「我們給他做了化療,4個療程下來,腹水慢慢控制住了,手術也做了。但已經不是根治手術,是解除腸梗阻姑息性手術。後來過了一年多,他還是走了。非常可惜,本來是完全有手術機會的。」

40歲是胃癌篩查的起始臨界年齡

可先通過血液檢查篩出高危人群

呂賓教授說,胃癌早期發現和晚期發現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何早期發現?從流行病學來看,40歲以下人群胃癌的發病率相對較低,多數國家將40—45歲設定為胃癌篩查的起始臨界年齡,以下六類人是重點篩查對象——

1.40歲以上,男女不限;

2.生活在胃癌的高發地區;

3.有消化系統腫瘤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

4.口味重,喜歡吃腌制食品;

5.有不同程度的腸化、胃潰瘍、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6.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六類人屬於胃癌的重點篩查對象,但不是說所有40歲以上人群,都將胃鏡檢查作為常規檢查項目。」呂賓教授說,目前臨床上已有通過抽取幾毫升靜脈血來篩查胃癌風險的方式,即通過檢測幽門螺桿菌、胃蛋白酶原的情況,進一步判斷是否需用做胃鏡。

健康飲食管住嘴

防止「癌」從口入

俗話說「病從口入」,胃癌可以說是典型的吃出來的病,防治胃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管住嘴。呂賓教授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

1.忌過燙過熱。吃得太燙太熱,容易損傷胃黏膜,增加患胃潰瘍風險。凡是容易影響胃黏膜損傷的,都是導致胃癌的危險因素。

2.少吃高鹽、煙熏、油炸和烘烤的食物。如鹹魚、火腿、臘肉等高鹽的腌製品,高鹽飲食會導致胃黏膜損傷,加之腌制、油炸食品中含亞硝酸鹽,長期接觸會誘發胃黏膜病變。

3.飲食要定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沒有食物中和,就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4.日常飲食中多補充維生素C、葉酸、β胡蘿蔔素。因為食物中的一些物質,在胃的環境中,可能會轉變為致癌物質。維生素C、β胡蘿蔔素所含的抗氧化劑,可以減少影響,還可以促進胃上皮的修復,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肝癌

感染乙肝十多年沒做過檢查

28歲小伙查出直徑11厘米巨大肝癌

(鄭樹森,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抗癌協會理事長、樹蘭醫療集團總院長。)

鄭樹森院士曾接診一位28歲的小夥子。十多年前,小夥子就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卻從不把它當回事,一次乙肝相關檢查都沒做過。當出現腹痛癥狀時,肝臟上已經長了一個直徑超過10厘米的巨大腫瘤。

這位小夥子姓曾,原先身體一直挺好,沒有任何不適。直到一個月前,感覺到上腹部隱隱作痛,但他覺得還能扛一扛。仗著年紀輕身體好,曾先生沒有多想,每當肚子痛,躺下休息一會兒,疼痛的癥狀就減輕不少。

半個月前,曾先生到當地醫院做檢查,醫生說他的肝臟發現「多發佔位性病變」,不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建議儘快去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曾先生一聽腫瘤,整個人都蒙了。父母也想不到,兒子這麼年輕會得肝癌。於是到樹蘭(杭州)醫院找鄭樹森院士。

「小夥子右肝有一個直徑11厘米左右的巨大肝癌,同時周圍還有多發子灶,所幸癌細胞局限在肝內,還沒有向肺部等處轉移。」

鄭樹森院士說,仔細詢問病史才知道,原來小夥子上高中時,就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沒有任何不適,根本沒把它當回事,也從來沒有到醫院檢查和治療。加上長期工作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乙肝病毒不斷繁衍,對肝細胞造成破壞,最終導致肝癌的發生。

鄭樹森院士和醫院肝膽胰外科的專家一起,對病情進行了全面評估,決定為曾先生進行肝癌切除手術,因為腫瘤靠近膽囊,同時切除膽囊。手術由鄭樹森院士主刀,歷時2小時,順利完成。

鄭院士說,這次肝癌切除術,他把肝移植技術借鑒應用到高難度肝癌手術中。一方面,實現了根治性切除,減少肝癌複發和轉移的機會;另一方面,運用微創技術,最大程度降低了手術對病人身體的創傷。

要保護好肝臟,預防肝癌的發生,健康的飲食結構非常重要。鄭樹森院士給出了六點預防肝癌的建議:

1.接種乙肝疫苗,從源頭上減少感染乙肝病毒的幾率;

2.已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要重視早診早治,定期檢查;

3.飲食上吃得清淡一點,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不要吃得太精細,少吃動物脂肪和內臟。尤其晚上要少吃一點,吃六七分飽就可以了,可以輕鬆入睡,減少胃腸道的負擔;

4.養成定期排便的習慣,可以適當補充腸道微生態製劑,預防結腸癌發生;

5.平時少熬夜,注意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少喝酒不酗酒,保護肝臟健康。

都市快報首席記者 陳中秋 攝

都市快報記者 葛丹娣 王真 俞茜茜

通訊員 方臨明 王屹峰 方序 魯青 王家鈴 周素琴 於偉 鄒芸 謝晨

快報推出「為2018百姓信賴的優秀腫瘤醫療點贊」活動,經過前期一周的百姓推薦,結合各團隊業內聲譽、影響力等,我們推選了一批候選的優秀腫瘤團隊,他們中或許就有曾經與你攜手並肩的那個人,他們曾給你出謀劃策,為你答疑解惑,相信你、鼓勵你!

來吧,讓我們一起傳遞信心和感動!關注「浙醫在線」,點擊主頁菜單欄「優秀腫瘤醫療團隊」,一起為你信賴的優秀團隊點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輸入法輸入「我愛」,後面顯示的內容是什麼?
憂傷!男子從29歲相親到65歲,還沒找到對象…

TAG:好奇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