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傷自尊心的管教,處罰孩子後,作為父母記得要這麼做
管教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進行處罰尤其是體罰,會不會損害孩子的人格,應該要看父母的態度和動機而定。如果使用得當,體罰是一種很有用的工具,父母適度地體罰孩子,但絕對不表示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沮喪和脾氣發泄在孩子身上,父母不能因為心情不好,就在孩子做錯事、發生小意外或行為幼稚、不負責時擰他耳朵,打他耳光,父母更不能在別人面前處罰他,或者用不尊重的方式羞辱他。強烈的、充滿敵意、過分且出人意料的處罰,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特別是那些感覺自己不被父母喜歡的孩子。
因此,父母在處罰孩子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避免傷害孩子的心靈
媽媽帶晶晶去小區廣場玩,見到了莉莉媽媽帶著莉莉在玩球。「阿姨好。晶晶,來,和我玩。」一見到晶晶和她的媽媽,莉莉就高興地跑了過來。
莉莉真乖。晶晶,你叫阿姨沒有啊?你看看人家莉莉,還比你小一點點,就這麼懂事了,你真得好好和妹妹學學,要不以後媽媽都不帶你出來玩了。」媽媽說道。
晶晶跑去玩球了,兩位媽媽一邊看孩子玩,一邊聊天。晶晶媽媽開始列舉孩子的「罪狀」:「晶晶可沒有莉莉懂事,讓她叫人她不叫,自己有東西吃也不知道給別人分一點兒,真是個自私又不懂事的孩子。」在一旁玩得高興的晶晶轉過來看了媽媽一眼,沒有說話,而這邊,媽媽仍然在和阿姨訴說著她的「缺點」。
離開時,莉莉戀戀不捨地說:「晶晶,明天還和我玩。阿姨再見!」而晶晶低著頭,一句話也沒有說。
「你看看你,跟你說過多少遍了,見人要打招呼,還是記不住,我看你是不是欠揍啊。」媽媽一邊數落著一邊揚起了巴掌要打晶晶。在莉莉媽媽的勸說下,晶晶終於沒有挨打,但從這以後,晶晶再也不願意出去玩了。
晶晶媽媽不但當著別人的面說自己孩子不好,不停地誇別人的孩子,到最後還動手要打晶晶,這些都讓晶晶覺得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感覺很沒有「面子」,所以,不願和媽媽一起出去玩了。很多媽媽都有過晶晶媽媽這樣的做法:當著別人的面數落自己的孩子,並且誇讚別人的孩子。更有甚者,孩子在外面犯錯誤了,當著眾人的面就訓斥孩子。媽媽們可能覺得,稱讚別人的孩子,可以讓對方開心,也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別的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但這樣的媽媽卻不知道,這麼做的時候,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且,尚缺乏健全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更愛別的小朋友,而不愛自己。父母原本是想藉助表揚別人的機會教育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這樣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挫敗感和羞辱感,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當然,父母一般不會去有意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然而,無意間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則是常有的事。比如,孩子某次考試成績不佳,便說孩子無用;孩子偶爾一次小小的失誤,便指責孩子不給大人爭氣;有時孩子沒有做好一件事,便說孩子笨;平時孩子有些膽小,便說孩子是個膽小鬼;有的父母看孩子不順眼,老是埋怨、指責、挖苦、諷刺孩子這不對那不是;甚至還會打罵體罰有缺點和過失的孩子。長此以往,本來一個不錯的孩子就會在一片埋怨和指責聲中、在不講教育策略的簡單粗暴中,失去他本身應有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最終難以成才。
父母不妨學學下面這個故事裡的父親。
某天下午,有個12歲的孩子放學後獨自去樹林里玩耍。因為貪玩,孩子沒有察覺天已黑了。樹林確實太大了,讓他無法走出去他害怕遭受野獸襲擊,只得爬到一棵大樹上躲起來,等候天明。°孩子天黑都沒回家,父親便到平時孩子喜歡玩耍的這片樹林去尋找。
父親憑藉天空微弱的星光,隱約看見兒子躲在一棵大樹權上。父親假裝沒看見,在離兒子身邊不遠的地方溜達,漫不經心地吹著口哨,沒有立即叫兒子下來。
孩子對父親的口哨最熟悉,他立馬從大樹上下來。
孩子驚奇地問:「爸爸,你怎麼知道我在這片樹林里呢?
父親答道:「我是獨自散步,沒想到正碰上你在樹上玩耍呢。」這位聰明的父親用自己的智慧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美國的一位對兒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學專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確立的一些適度管教的原則。對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鑒意義。
事先設定管教的界限
在孩子違反規定之前就把規定講清楚,一定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犯錯或不小心釀成意外而體罰他。不要因為他昨天忘記做什麼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這些事而處罰他,這些行為不是孩子故意違抗。而且體罰對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適用。
處罰孩子後,記得張開雙臂擁他入懷
孩子被罰後,可能需要被疼愛和肯定,父母此時應該緊緊擁抱他,並且告訴他為什麼受罰,以及下次應如何避免挨揍。此時的溝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間的融洽關係。這時如果父母賭氣,讓氣沖沖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錯失了溝通的良機。
如果父母放縱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會形成孩子極端的自我中心的個性。而在愛中管教孩子,注意不傷及孩子的自尊,才能
培養性格健全的孩子。
TAG:二十二春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