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斯征讀唐詩:謊話連篇的唐朝老人

斯征讀唐詩:謊話連篇的唐朝老人

唐代這個老翁說謊,把詩人崔顥騙了······

文|斯征

江畔老人愁·崔顥

江南年少十八九,乘舟欲渡青溪口。

青溪口邊一老翁,鬢眉皓白已衰朽。

自言家代仕梁陳,垂朱拖紫三十人。

兩朝出將復入相,五世疊鼓乘朱輪。

父兄三葉皆尚主,子女四代為妃嬪。

南山賜田接御苑,北宮甲第連紫宸。

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

兵戈亂入建康城,煙火連燒未央闕。

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

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

老人此時尚少年,脫身走得投海邊。

罷兵歲餘未敢出,去鄉三載方來旋。

蓬蒿忘卻五城宅,草木不識青谿田。

雖然得歸到鄉土,零丁貧賤長辛苦。

采樵屢入歷陽山,刈稻常過新林浦。

少年欲知老人歲,豈知今年一百五。

君今少壯我已衰,我昔少年君不睹。

人生貴賤各有時,莫見羸老相輕欺。

感君相問為君說,說罷不覺令人悲。

現在很多人都在說階層固化,一般而言,越是穩定的社會,階層越會趨於固化,普通人要想翻身,會變得不容易。

我們都知道上個世紀的革命者,現在他們的後代混得都不錯,這就是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抓住了機會,從而實現階層上升。

古代社會也是這樣,有普通人因為戰爭成為新貴,有貴族因為戰爭家族沒落。比如南北朝時期,就有士族和寒族之分。

什麼時候士族呢?就是名門望族。什麼是寒族呢?就是寒微的家族,一般寒族的特點是祖上都是普通人,自己靠努力躋身上流社會。

南北朝時期講究門閥政治,就是當時的貴族壟斷朝政,他們也只與同等地位的家族通婚。即便你是宰相,如果你家族不強大的話,那些士族也不願意和你聯姻。

唐初,有四大士族,分別是江左士族、代北士族、關中士族、山東士族,這些前朝士族在相當一段時間還是很傲嬌,連皇家都不放在眼裡。

為了打擊這些士族,唐太宗修《氏族志》,把李氏皇族放在第一位,之前一直是山東士族在第一位。後來,武則天修《姓氏錄》進一步打擊舊士族,這些士族逐漸沒落。

我們要說的這首詩,就是一個典型的階層洗牌故事。描寫的是江左士族的沒落。

詩的前兩聯說,一個江南少年,十八九歲,也許就是作者自己,在青溪口遇見一位老翁,老翁鬢髮皆白。

接下來,這位老翁說祖上在梁朝和陳朝做官,有三十餘人身居高位,出將入相,五世都是顯貴。這裡「疊鼓」就是快速敲鼓,一般達官貴人出行才有這種待遇。「朱輪」就是硃紅色的輪子,達官貴人乘坐。

「父兄三葉皆尚主,子女四代為妃嬪。」葉,就是代,三葉就是三代。尚主,就是娶公主。這句含義就是家族是皇親國戚。

「南山賜田接御苑,北宮甲第連紫宸。」此聯寫田產之多,宅邸之闊,就是富有。

「直言榮華未休歇,不覺山崩海將竭。」這聯筆鋒一轉,由一個四海承平的時代轉入戰爭,引出下面的戰爭場面。

「兵戈亂入建康城,煙火連燒未央闕。衣冠士子陷鋒刃,良將名臣盡埋沒。山川改易失市朝,衢路縱橫填白骨。」這三聯描寫戰爭毀滅了一切,榮華富貴轉眼成煙,良臣埋沒,白骨成堆,非常凄慘。

寫到這裡,就看到這位老翁的祖上的財產基本上被掃蕩一空。老人回憶說,這個時候他還是少年,僥倖沒死,避禍他鄉。戰爭結束後沒敢露面,三年之後才回家。

回家之後,一片荒蕪,雖然回來了,但是一貧如洗。不得不去歷陽山打柴,歷陽山在馬鞍山市和縣。又常去新林浦割稻子,新林浦在南京。

看到這裡,這位老翁的經歷與曹雪芹非常像,曹雪芹少年時代也經歷了家族的沒落,從榮華富貴到一貧如洗。

到這裡,本來是一個很好的階層重新洗牌的案例。

然而,少年問老人貴庚了,老人說今年一百五十歲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較真一下。陳朝滅亡時間是公元589年,老人說陳朝滅亡時他是少年,且老人說他今年150歲。已知崔顥出生於704年,假如那個十八九的少年是崔顥,704+19=723,也就是723年兩人相遇,723-150=573,就是說老人出生於573年,589-573=16歲,就是說陳朝滅亡時老人16歲,算是少年。

這就有意思了,一個人在隋唐那個戰爭頻仍的年代活了150歲,就是當今也不可能,杜甫曾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衣食無憂的白居易也才活到74歲,只有一個可能,就是老人說謊。

老人為避免引起崔顥懷疑,看來還認真計算了一下時間,恰好是150歲,如果說100歲的話,可能就露餡了。

崔顥十八九歲,大概老人覺得小毛孩子啥也不懂,吹吹牛吧,崔顥還真就信了。

詩的最後是一些感慨。我也感慨一下吧:崔少年,你還是嫩啊,被人蒙了都不知道,還感動的一塌糊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朝 的精彩文章:

一個皇帝兩個皇后,一個死後連屍體都找不到,一個害死了他的丈夫
來自唐朝的「放妻書」,原來離婚協議書還可以這樣寫,竟這麼浪漫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