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臨床醫生感到頭疼,血常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輔助臨床診斷。下面這幾個問題,你考慮過嗎?
1. 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病毒感染?
大多教課書給的知識點是,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臨床上,血常規中外周血白細胞(WBC)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是傳統的判斷是否為細菌感染的篩查工具之一,WBC 計數也常被用來作為評估發熱患兒發生嚴重疾病風險的標準之一。
然而事實上,血常規並不能很好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原因如下:
(1)WBC 計數降低也可能是嚴重細菌感染的表現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明顯降低(中性粒細胞缺乏症),如果遇到侵襲力強的細菌感染,那麼感染就無法局限並可能會在短期內播散,從而引起膿毒血症、敗血症等。
比如流感,在最初數天內 WBC 計數大多減少,中性粒細胞也明顯減少,在並發肺炎時,WBC 計數可能並不會增高,反而還會進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時可能就不是單純的病毒感染,而是並發嚴重的細菌感染了。
(2)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細菌感染
尤其是疾病早期,隨著病程的進展,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就開始下降了,而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則開始增高。另外,有些免疫缺陷的患兒即便在沒有感染存在時,WBC 和中性粒細胞也是會持續增高的。
比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早期的時候 WBC 計數可正常或偏低,以後逐漸升高,>10×10*9/L,甚至高達(30~50)×10*9/L,但這並不是細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3)僅用外周血 WBC 計數與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作為細菌或病毒感染的篩查工具既不敏感,也非特異
如血沉(ESR)、C 反應蛋白(CRP)、血清降鈣素原(PCT)等急性反應標誌物也一樣,都不能單獨或聯合用來區分是細菌性還是病毒性,也不能很好地預測是否存在嚴重的細菌感染。使用這些非特異性的炎症指標去區分細菌及非細菌病原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低,難以得出一個折點標準,尤其是 3 個月齡以下的小嬰兒。
2. 那為什麼還要做血常規?
血常規中除了 WBC 計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和百分比外,還有中值細胞(三分類法)或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計數和百分比(五分類法),這些值都有其不同的意義。比如:
(1)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或缺乏
可見於各種感染,也可能繼發於腫瘤、中毒或服用某些藥物之後,但無論是什麼原因所致,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或缺乏都可能會造成機體抵禦細菌感染的能力下降,從而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這對於健康宣教和治療方案的調整等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2)淋巴細胞計數和百分比增高
除了眾所周知的各種病毒感染外,還應注意淋巴細胞腫瘤性疾病,比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多數患兒以發熱起病,可表現為低熱,為白血病性發熱,抗菌葯治療是無效的,在伴有感染時則多是高熱,此時血常規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都有可能是減少的,半數以上的 WBC 計數是增高的。
3. 除了驗血常規、CRP,還能查什麼?
(1)降鈣素原(PCT)
目前多數研究的結果顯示,降鈣素原檢測細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於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和 C 反應蛋白,但也有研究指出,降鈣素原相關的診斷性試驗研究存在不足,臨床應用的可靠性還存在質疑。
(2)拍片
胸部 X 線片檢查有助於尋找感染灶,但不是所有不明原因發熱的嬰兒都需要常規進行胸部 X 線檢查。
(3)血培養
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研究所(NICE)推薦所有年齡小於 5 歲、不明原因發熱的兒童需要常規進行血培養檢查。
(4)其他
除了血培養,還有尿培養、咽拭子培養等,這些培養對於感染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都非常重要,培養結果陽性才真正有助於指導抗菌治療。
缺點在於,由於培養比較耗時,常常不能及時指導臨床使用抗菌葯。
雖然目前已有自動血培養儀可在 24 小時內快速檢測到病原菌,但這在我國大多數經濟不發達或較落後的地區可能短時間內難以實現。
4. 血常規還要不要驗?
化驗血常規的目的,不應只為區分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
要不要驗血常規應該建立在醫生認真地面診基礎之上,綜合詳細的病史和仔細的體格檢查,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來說,在感冒、發熱的第一個 12 小時內驗血常規的意義不大,如果考慮為感冒或只有發熱而沒有其他癥狀,精神狀態也還好的話,優先考慮病毒感染所致,那麼前面幾天沒必要急著驗血常規。
如果發熱超過 3 天(72 小時),可以考慮化驗血常規,如果發熱超過 5 天(120 小時),強烈建議化驗血常規,而且需要排除川崎病可能。3 個月以下的小嬰兒還需要化驗尿常規,特別是女患兒,而且有時候還需要多驗幾次以確定結果的可靠性,即排除假陰性和假陽性。
※最新指南下載:2018 中國類風濕關節炎診療指南
※口服二甲雙胍的患者行造影檢查應該如何管理?
TAG:內分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