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扎嘿!群展藝術家介紹——張如怡

巴扎嘿!群展藝術家介紹——張如怡

-

張如怡

Zhang Ruyi

1985

-

1985年出生於上海

2007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版畫系

2012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綜合材料碩士

現工作生活於上海

個展

2013

磁場, 視界藝術中心 2空間,上海,中國

過濾,空白空間,北京,中國

2011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香瓜俠公社,上海,中國

2008

「Hurt」項目個展,上午藝術空間,上海,中國

群展

2013

陶醉,上海當代美術館,上海,中國

定格:21個瞬間,南美術館,廣州,中國

海上,J畫廊,上海 ,中國

備忘錄 I,空白空間,北京,中國

2012

M50新銳青年藝術家群展,M空間,上海,中國

羅中立當代藝術獎學金 ,四川重慶美術館,重慶,中國

英國約翰莫爾新繪畫展,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中國

不合時宜,東畫廊,上海,中國

2011

控白--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1312空間,廣州,中國

2010

柯羅默基金會當代藝術優秀者獎學金,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重慶,中國

手感3—強迫症,紅坊—東大名藝術空間,上海,中國

2008

M50新銳藝術家聯展, M50創意空間,上海,中國

真當--青年藝術家聯展,KU藝術中心,北京,中國

2007

全國優秀藝術作品展,中央美院/上海莫干山路50號,北京/上海,中國

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全國青年美展,明圓藝術中心,上海,中國

2006

鬧忙,8號橋創意園區,上海,中國

手感1--以我們的遊戲方式,登琨艷藝術產業園,上海,中國

全國基礎造型藝術巡迴展,M50創意中心,上海,中國

獎項

2012

M50新銳青年藝術家評選 評委會大獎

羅中立獎學金

2011

柯勒藝術基金會 優秀藝術獎

2010

柯羅默當代藝術優秀者獎學金最高獎學金

2008

「M50新銳藝術家聯展」 入圍獎

GIF

張如怡的藝術實踐涵蓋諸多媒介,

多以個人化視角審視周遭城市環境,

關注個體、外部世界和物理空間之間的相互指引與限制作用關係。

/ 參展作品 /

菱形與木棍2013 綜合材料 50x75cm

現場圖

參藝術空間收藏

清潔 張如怡,2016 混凝土,魚缸,魚(清道夫)和瓷磚

GIF

創 作


張如怡《建築配件—3,2018年,瓷磚、混凝土、木,尺寸可變|ZHANG Ruyi,Architectural Fittings—3, 2018, ceramic tiles, concrete, wood, dimensions variable

張如怡正在香港K11藝術基金會參加由藝術總監劉秀儀策劃的展覽「Emerald City」。該展覽旨在審視貫穿在全球化語境中的「幾何」思維及其相關實體或構造物。在位於上環中遠大廈的臨時展覽空間內,藝術家的委任作品《建築配件—3作為一項具體的設計,強調了建造過程中的瞬時性原則。她觀察到如今城市中的混亂並發現在不斷發展的社會裡其實並不存在任何固定的形式。展覽將持續至2018年4月22日。

ZHANG Ruyiis participating「Emerald City」curated by Venus Lau, Artistic Director, at K11 Art Foundation, Hong Kong. The exhibition is aimed at examining the persistence of 「geometric」 thinking and its related entities or constructs in the global context. In the pop-up space at Cosco Tower, Sheung Wan, the commissioned work entitledArchitectural Fittings—3by the artist proposes a concrete design that signifies the principles of transience in the building process. She observes today』s confusion in cities and finds there is no fixed form in the ever-developing society. The exhibition will last until 22 April 2018.

《裝修:錯置》

張如怡作品在外灘美術館群展「行將消退」

「Decoration: Displacement」,

ZHANG Ruyi』s works in group show WALKING ON THE FADE OUT LINES in ROCKBUND ART MUSEUM.

GIF

「對面的樓與對面的樓」

/

展覽現場,2016

文 / 顧靈節選

轉自 www.randian-online.com

張如怡對工業網格繪圖紙與仙人掌迷戀已久。在印有密集網格的繪圖紙上描畫,形成具有靜物畫特質的多層平面作品,或許需要個性里多少患點強迫症。張如怡大學先學的版畫,後學的綜合材料。她告訴筆者,「版畫是一種極具邏輯且重複的過程。」這個過程,既見於她既往的繪畫,又可從這次的展覽現場想見(白潔齊整的展廳背後,讓砌牆的師傅把磚壘直,讓我們眼前水泥牆或水泥部件上的網格線都是舒服的直線,肯定是一件很費功夫、時間、耐心、受了泥水匠不少白眼的活兒)。在數十年如一日畫十字的上海知名藝術家丁乙眼中,張如怡的實踐秉持著理性平衡的原則,而他認為,「審慎而理性的立場在中國當代藝術實踐領域並不普遍,成果也同樣不夠豐碩,也許正是其(張如怡)探索的意義和價值。」

張如怡,《窺視》,混凝土、鐵、貓眼、燈和電線,210.5 x 80 x 4.5 cm,2016

張如怡,《窺視》(局部),混凝土、鐵、貓眼、燈和電線,210.5 x 80 x 4.5 cm,2016

理性如何定義,用很多幾何元素、以秩序和重複作為工作方法就是理性嗎?(又或者這些特性普遍到不需要被簡單地從形式或工作方法上被歸類,比如不能一談到格子就只想阿格涅斯·馬丁( Agnes Martin)或蒙德里安 。)如果理性是對整體生活現實基於嚴謹邏輯推斷的態度,那麼在東畫廊的現場,我所感受到的,是這被認作理性的肌膚之下、漂浮在白色中的網格及其間大量的空間留白之上、袒露出的一段長長的、持續的旁白。就像張如怡喜歡的奧地利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在其影片《第七大陸》(1989)中伴隨著鏡頭裡無聊而重複的日常生活的語調單調的旁白。如果旁白在電影與戲劇中給予畫面與現場以聲音,那麼展覽空間的空則是一種無聲卻仍給予空間音樂性的旁白。

張如怡,「對面的樓與對面的樓」,展覽現場,2016

張如怡是個上海小囡,八零後。她對水泥大樓與白色瓷磚貼面的借用,讓筆者想起東畫廊展示過的另一位與她同齡、一樣是上海人的藝術家蘇暢早期做的一些造型逼真的微型樓房雕塑。八九十年代特定的審美、或者說只為實用功能與標準化而定義的樓房設計所導致的審美缺失,在蘇暢以臨摹手法手工做出的超寫實雕塑中得以重現,構成一種失衡的比例尺度,提醒我們重新審視既已熟悉的、甚至被快速淘汰的陳舊的城市空間。而在張如怡的現場,樓宇在寫實的同時亦成為一種高度的抽象,就像她畫中的線條與留白,是某種空間劃分張力的結點。

轉身朝向進門的方向的右手邊,通往第二個房間的門中間豎了一扇 混凝土門,只要不是特別瘦的人,都只能擦著它任選一邊側身進入燈光昏暗的第二個房間。混凝土這種材料,對張如怡而言,其很多成分來自自然的局部,卻在今天被廣泛地運用於「建設」,形成社會「雕塑」,它像是連接不同時間的龐大靜物,包容著個體的「柔軟」。

張如怡,「對面的樓與對面的樓」,展覽現場,2016

這面豎在門中間的門,是對她「我所不能了解的事」(2011)及「隔 | 斷」(2014)的進一步探索。前者,張如怡把上海虹口區的一處住宅空間的大多數門窗都用水泥封起來;後者,用立體的混凝土塊填充門窗的位置,兩者的相同之處,均是針對通道或門窗的阻隔、佔有、拒絕,從而改造空間及身體在空間中的狀態與感知。第二個房間,仍在混淆室內與戶外:兒時石庫門弄堂里常見的公用水泥水斗掛在牆上熟悉的高度,只是沒接著水、而是灌注了大半缸淺色的、早已凝固的水泥;三面窗(與客廳里窗的位置相同,讓人想到常見於中世紀宗教畫的三聯幅形制)前一個半人高的小方格白瓷貼面基座上,放著一個中等大小的魚缸。魚缸,又一個可以與水泥、白瓷磚、仙人掌組合的元素,水裡沉著一對水泥做的面對面的樓宇模型,三條黑不溜秋的清道夫以「緩慢的靜止」的狀態生活在此。觀者得到了一個活的景觀、一個典型的、屬於日常的景觀,但在看著水中的樓房時,心中卻會堵塞一絲莫名的窒息感。安德里亞·阿諾德的影片《魚缸》(2009)是年輕的女主角向窒息的現實尋求釋放的一種隱喻,這個被普遍用做喻體的意象,為展覽提供了節奏上的變頻。靜止無聲在這裡被悄悄地打破,唯有魚缸里的白色燈管的蒼白仍呼應著展廳的日光燈。

張如怡,《電船》,混凝土、插頭及電線,24.5 x 3 x 2 cm,2016

謹慎的舒適,明亮的陰暗,單色的寒冷,壓抑著卻因此其實是飽漲的、試圖宣洩的情緒。就像說水泥還是混凝土,本質上的同質與認知上的異質在這場有效的空間體驗構建中展開,每一件作品都與另一件在前面這些形容片語成的共同場域中連接起來。對面的樓,其實是對面,其實是面,其實是你,其實是材料與空間所描摹的現實的種種細節,是多餘或不夠的光線,是線條與網格,是不再是東畫廊的一個能讓你在安靜里生髮出對現實空間更多好奇與疑問的現場。

重要藝術活動

/

「一根線」張如怡個展

2014 年7 月12 日,「一根線」張如怡個展在上海J: GALLERY 舉行,此次展覽仍舊延續了張如怡一貫理性、冷靜的創作氣質,以理性的方式控制感性的表達。無論是緩慢控制的平面作品還是延展而來的小件裝置作品的配合展示,都是張如怡對於被工業化的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映和態度。

桌子1 Table 1 2012 鐵,水泥,木板,黃沙 Iron, Cement, Wood, Sand 14x10x10cm

展覽作品的主要靈感來源於仙人掌的物理特點與其生長方式,仙人掌外形上的尖銳和緩慢的變化方式結合在一起所引發的一系列的能量與現今社會環境中人類的關係,其中形成的節奏與反差是張如怡一直所關注的。

張如怡這樣描述自己的創作過程:「每一次工作都像是一根綳得很緊的繩子,一場生產線上的戰爭。」


No.2(系列:如坐針氈), 2004瓷泥,鱗片, 50x50mm

No.4(系列:如坐針氈), 2004瓷泥,鱗片, 50x50mm


No.1(系列:強心針), 2008紗布,棉花, 45x300mm

No.3(系列:強心針),2008紗布,棉花, 45x300mm

No.6(系列:強心針), 2008 紗布,棉花, 45x300mm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2011裝置, 水泥、紙本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2011裝置, 水泥、紙本

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2011裝置, 水泥、紙本


No.1(系列:房間), 2013繪畫, 紙上綜合材料, 241x303mm

No.3(系列:房間), 2013繪畫, 紙上綜合材料, 500x750mm


No.3(系列:漂浮物), 2014 繪畫, 綜合紙本, 245x305mm


物體(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5 紙上綜合材料, 205x303mm

憑證 1(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5 瀝青, 150x120x35mm

移植(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5裝置, 木板,水泥板,草皮

一根虛線-1(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5繪畫, 紙上綜合材料, 200x300mm

- 系列:無系列作品2016 -

山(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6裝置, 混凝土, 木板和丙烯, 60x60x70mm

這裡沒有燈光-2(系列:無系列作品), 2016裝置, 木板上綜合材料, 400x600mm

部分內容轉自Artron.Net

GIF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ReferenceArtSystem 的精彩文章:

TAG:ReferenceArt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