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樂:馬克龍想當戴高樂?但圍繞敘利亞的操作露餡了
本文大概3500字,讀完共需5分鐘
作者姚樂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助理研究員,本文刊於4月19日觀察者網。
近日,美、英、法等國以東古塔地區杜馬鎮平民疑似受到化武襲擊為由,聯合對敘利亞境內3處目標發動軍事打擊,引起國際輿論軒然大波。
對法國來說,這是新總統馬克龍上台以來首次採取對外軍事干預行動,這位政治新秀自去年贏得大選後,在外交領域頻頻發力,讓人對其領導下的法國未來對外政策走向充滿好奇。通過透視法國在此次打擊敘利亞行動中扮演的角色,或許可以對其管窺一二。
馬克龍對敘軍事行動:重塑法國大國地位及影響力
此次法國參與軍事打擊敘利亞,名義上的原因是「使用化學武器」越過了馬克龍自2017年5月以來多次在公開場劃設的動武紅線。馬克龍試圖借果斷採取軍事干預行動,彰顯法國捍衛自身承諾的國際形象。然而,深究法國圍繞此次襲擊的一系列表現,可以發現,馬克龍似乎延續了長期以來法國的敘利亞政策,將其視為重塑法國大國地位及影響力的籌碼。
馬克龍(圖/東方IC)
空襲行動結束後,馬克龍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電視訪談節目中強調,法國極力促成了此次美、英、法聯合軍事行動。「特朗普曾表示美國要儘快從敘利亞撤軍,是我們說服了他留在敘利亞,同意對其進行軍事打擊,但將打擊目標限制在化武設施上」。本月23-25日,馬克龍將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此次對敘軍事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為其月底與特朗普的會面增加了要價資本。
當前,德國大選後政局不穩,歷經數月艱難談判才最終完成組閣,在新聯合政府內默克爾推行其內外政策都將受到更多掣肘;與此同時,美德關係因貿易逆差等問題陷入低谷。英國脫歐談判長時間陷入僵局,特蕾莎·梅無論是在國內還是黨內,其領導力遭到多方質疑,始終麻煩不斷。在此情形下,馬克龍向特朗普釋放了清晰的信號:法國有能力作為歐盟的領導者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法國是美國在歐盟對外行動方面值得信賴的可靠盟友。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此次軍事干預行動,並非僅僅是對美國政策的追隨。4月13日,愛麗舍宮發布公告,稱馬克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當天上午就敘利亞局勢通電話。法方重申在敘利亞問題上,打擊恐怖主義、減少平民所受傷害和儘快推動政治解決進程是法國政策核心,儘管對俄羅斯連續否決美、英、法在安理會上提出的決議表示遺憾,但仍希望法俄在敘利亞問題上保持磋商。與美英一致行動的同時,法俄高層在敘利亞問題上溝通並未中斷。
縱觀馬克龍在此次對敘軍事行動中的表現,可以依稀看出法國希望在中東問題上平衡美、俄,斡旋多方,積極施加影響力的戰略意圖。
上任一年以來,馬克龍先是借彼得大帝訪法300周年紀念的由頭,邀請普京訪問法國,與之就包括敘利亞問題在內的多項議題展開了坦誠的對話;緊接著又在法國國慶日高規格接待了特朗普的訪問,在美歐關係整體低迷的背景下,凸顯其與美國新任總統不錯的私交。
普京到訪法國,馬克龍親自駕駛觀光車,陪同普京遊覽凡爾賽宮花園。
(圖/東方IC)
馬克龍似乎正帶領法國,在對外政策方面復歸「戴高樂主義」傳統,在意識形態矛盾、地緣戰略競爭重回國際政治舞台中心的當下,在中東地區熱點問題上體現其「獨立的大國外交」傳統,以更靈活的手腕在平衡大國關係的同時將自身影響力最大化。
敘利亞:法國中東地區重要戰略支點
敘利亞在法國對外政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法敘關係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1916年5月,根據英法「賽克斯-皮科特協議」(Sykes-Picot Agreement),法國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亞洲部分領土「大敘利亞」(包括今天的敘利亞和黎巴嫩)納入其勢力範圍,並於一戰後獲取對該領土的委任統治權。二戰後,迫於美國壓力,法國於1946年從敘利亞撤軍,但直至今日,法國始終無法忘記曾經享有的宗主國榮耀,並將敘利亞視為在中東地區與美俄博弈的戰略支點。
冷戰結束之初,希拉克作為法國獨立自主外交道路的堅定倡導者,積極介入中東事務,在巴以和談、伊拉克戰爭等問題上旗幟鮮明地與美國對立,以此樹立法國在中東北非問題上的領導者地位。直到敘利亞因黎巴嫩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刺事件遭到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方世界孤立之前,法敘高層之間一度建立了非常友好的雙邊關係。
薩科齊上任後,敘利亞在其提出的「地中海聯盟」倡議中扮演著重要作用。2008年5月,「地中海聯盟」峰會舉行前夕,法方專程與敘利亞時任外長會見,就峰會籌備事宜進行討論,並多次強調敘利亞的出席對整個峰會成功具有重大影響。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資料圖/東方IC)
法國不僅借峰會之機打破了三年多來敘利亞因哈里里遇刺事件遭到西方孤立的局面,還通過積極斡旋,使敘利亞與黎巴嫩兩國在峰會期間建交,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左右的對立。敘利亞成為了法國借構建「地中海聯盟」謀求中東北非地區大國影響力的關鍵王牌。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以來,雖然法敘關係急轉直下、法國對巴沙爾政權態度出現根本性轉變,但敘利亞對法國而言戰略重要性絲毫沒有降低。無論是奧朗德執政前期的激進軍事干預政策,還是「11·13」巴黎恐襲事件之後以打擊「伊斯蘭國」為核心的反恐政策,敘利亞始終是法國中東政策的重要支點。
目標-實力落差局限法國敘利亞政策效果
無論從歷史傳統還是現實利益出發,敘利亞在法國對外戰略中的重要地位無需質疑。然而,當前法國的自身實力實在難以匹配其大國雄心,目標-實力之間的落差極大地局限了其對敘政策的效果。
首先,法國敘利亞政策缺乏一致性和連貫性,始終在現實主義考量和價值觀執念之間搖擺。
2007年薩科齊倡議建立「地中海聯盟」時,試圖推動歐盟在法國主導下加強與中東北非國家的政治、經濟及文化聯繫,在打擊恐怖主義、處理非法移民問題等方面為歐洲樹立南部屏障,維護法國在其傳統勢力範圍內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一定程度上對沖歐盟東擴後德國影響力的顯著提升。
基於上述戰略考慮,薩科齊格外重視敘利亞在「地中海聯盟」中的作用,做出一系列努力修復因哈里里遇刺事件而大受影響的法敘關係,提升敘利亞國際地位。但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捲中東北非地區,敘利亞內戰爆發之後,法國的敘利亞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與美國一道反對巴沙爾政權,對敘利亞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
事實說明,法國缺乏主導「地中海聯盟」的實力,其通過該聯盟擴大在中東北非地區影響力的目標難以實現。當該倡議實質上不了了之、地區局勢發生劇變時,法國的地區政策又被反對獨裁政權、推行民主善治等價值觀要求綁架,更無力真正推行獨立於美、俄的敘利亞政策。
其次,法國一直試圖通過軍事干預行動體現其在敘利亞問題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但卻不真正具備獨立開展軍事行動的能力。因此,無論是薩科齊、奧朗德還是馬克龍,在軍事行動方面都擺脫不了對美國的依賴。
2013年8月,敘利亞爆發化武危機,美國一度揚言要對其進行軍事打擊。當時奧朗德第一時間宣布法國會追隨美國參與對敘軍事行動。然而,美國在最後時刻放棄了軍事打擊敘利亞的計劃,並與俄羅斯溝通後尋求通過安理會政治解決化武危機。
此次事件讓法國陷入無比尷尬的境地,試圖借力美國進行軍事干預,反而在關鍵時刻被美國拋棄,缺乏實力支撐的「大國外交」更凸顯法國對外政策的有心無力。
法國前總統奧朗德(資料圖/東方IC)
第三,自2011年起,法國實行看似激進的對敘政策,但卻無力承受相應後果,也難以獨自應對軍事打擊之後的局面。
「11·13」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前,奧朗德甚至採取了比美國更激進的對敘政策,在西方國家中第一個承認了敘反對派「全國聯盟」的合法性,對巴沙爾政權嚴厲制裁加施壓,乃至威脅進行軍事打擊;「11·13」之後,法國轉而以打擊「伊斯蘭國」為重心,不再將巴沙爾下台設為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先決條件,並於2015年9月對敘境內「伊斯蘭國」目標進行了首次空襲。
法國通過採取極端激進的行動體現自身影響力和政策獨立性的行為,取得的效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其激進的軍事干預行動為法國招致了更多的恐襲和難民,卻對其掌控敘利亞問題局面沒有多大實質性幫助。當下,在防止恐怖主義勢力死灰復燃、維護敘利亞穩定等方面,法國更是離不開美國的軍事存在。
以敘利亞為戰略支點,通過軍事介入對中東地區局勢施加影響,以此彰顯法國國際影響力和大國地位,是法國對敘政策一以貫之的目標。但其國家實力與政策目標之間的落差,成為了影響其政策效果的結構性矛盾。
當前馬克龍在敘利亞問題上展現出了更積極、更靈活的手腕和姿態,試圖平衡俄、美,重現輝煌。然而,上述結構性矛盾讓人不禁懷疑,這位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年輕新總統的外交雄心,究竟能夠走多遠。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個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姚樂:重塑國際話語,改革全球治理
※100個數據幫您看清中國外交
TAG:人大重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