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唐玄宗兩度肯定,公文高手杜甫卻為何當不了高官?

被唐玄宗兩度肯定,公文高手杜甫卻為何當不了高官?

杜甫雕像。(新華社記者 魯鵬/圖)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詩人杜甫不僅是寫詩聖手,公文寫作也出手不凡,他的公文,生前曾經獲得唐玄宗的兩度肯定。

或許不少人會質問:既然杜甫公文寫作很牛,為什麼他不是宰相級別的中書令?甚至連正三品的侍中,都不是?最高職務僅僅是搖搖欲墜的左拾遺。但是,當官和作文,完全是兩碼事。 杜甫的仕途功名,多靠公文贏得,而非詩歌。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唐玄宗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39歲的杜甫,抓住了這個機會。他在天寶九年冬天,提前給天子預獻《三大禮賦》,(即《進〈三大禮賦〉表》里的《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這三篇才華橫溢的公文很快得到唐玄宗的賞識,批示杜甫待制在集賢院「參列選序」,等候分配,可惜因主試者是妒忌賢能的宰相李林甫,最終卻並沒有得到一官半職。

屢試不得志的詩人並沒有放棄致仕的夢想。天寶十三年,43歲的杜甫再次獻賦請封西嶽華山,其《進〈封西嶽賦〉表》云:「臣本杜陵諸生,年過四十,經術淺陋,進無補於明時,退嘗困於衣食,蓋長安一匹夫耳。頃歲,國家有事於郊廟,幸得奏賦,待罪於集賢,委學官試文章,再降恩澤,仍猥以臣名實相副,送隸有司,參列選序。」由此可見,杜甫這次用字極費斟酌,頗為誠懇。他的公文才情再次讓唐玄宗刮目相看,又恰逢李林甫過世不久,朝廷漸漸露出有才者志可成的氣象。於是唐玄宗這次封西嶽華山不久,杜甫就於天寶十四年(755年)被授予人生第一個官職:河西尉。

儘管杜甫一生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是河西尉這種必須拜迎上司才能苟且生存的小官,讓他心寒。後來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杜甫,專門寫了一首調侃自己也調侃時事的詩,叫《官定後戲贈》,留下名句 「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之所以自我解嘲,甚至不得不接受兵曹參軍這類僅僅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鎖的低級閑官,是因為杜甫懷才不遇,此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未及第,不得已而牢騷感慨。畢竟已經44歲了,他在長安十年求官艱難,向多個權貴投詩求職無望,甚至多次流落街頭自製草藥賣葯度日。

755年11月,杜甫出長安探望暫居奉先縣的家人,剛剛走進家門就遭遇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小兒子餓死了。他悲痛不已,難以平靜。此時,他在朝廷做官的父親杜閑英年早逝,家庭失去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優越生活資助,已過不惑的杜甫哪堪一個苦字了得?

這一年,杜甫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此次回家探親的沿途見聞,寫出著名的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名垂千古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出自此詩。包括之後爆發安史之亂,逃難路上被困長安而作的另一首名詩《春望》里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再後來的不朽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都可看成杜甫用戰地記者的筆觸和現實主義詩人的詩心,為統治階級寫的「血淚控訴公文」。

在755年之後,杜甫還經歷了三個重要官職,分別是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

至今,人們提起杜甫,仍然還常稱「杜拾遺」或「杜工部」。

從字面意義上講,左拾遺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隸屬諫諍機構。簡單地說,是言官,就是魏徵那樣敢於跟李世民拍桌子摔杯子大聲說不的言官,相當於監察機構官員,乾的是得罪人的差事,而且主要負責得罪天子。當然,左拾遺這個高處不勝寒的小官,因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隸屬於門下省,儘管只是八品官員,也比一年難見皇帝一次的七品縣令看上去美許多,甚至是縣令們巴結的對象。

從安史之亂爆發到對唐玄宗統治階層的失望,杜甫再度重燃「致君堯舜上」的夢想,則跟另一個皇帝有關,那就是在首都長安之外逃難路上臨危登基的唐肅宗。杜甫從安史叛軍逃離,投奔唐肅宗得到的獎賞,正是至德元年(756年)五月十六日獲封的左拾遺。百廢待興、急用人才的唐肅宗,這一天重用杜甫既是招攬人心,也是看好他的才華。杜甫因為這個知遇之恩而創作的《述懷》,還留下名句:「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可見杜甫投奔唐肅宗一路上的艱辛與忠誠。而唐肅宗顯然用「左拾遺」這個官職點燃了杜甫的仕途夢。

可是給天子挑漏洞,杜甫沒有魏徵那麼順暢和幸運。天子一怒,言官無路。加上唐肅宗領導的唐軍和安史叛軍經常交戰,有勝有敗,開心時說什麼都開心,失敗時說什麼都失敗,因為給打了敗仗的時任宰相房琯進諫求情,杜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沒被充軍或被殺頭,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

在唐朝,於府稱功曹參軍,州稱司功參軍,縣稱司功佐。主要掌管祭祀、禮樂、學校、選舉、表疏、醫筮、考課、喪葬等事。杜甫所任的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就是縣級參軍這麼一個小官,也是離戰火最近的小參軍。到華州後,苦悶的杜甫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瘦馬行》等詩排憂解悶,抒發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儘管仕途坎坷,杜甫仍然心系蒼生,寫了兩篇傳世公文:《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

杜甫最後一個官職,則是他從秦州、同谷一路避亂挨餓到達成都之後。廣德二年(764年)春,他的好友嚴武再次鎮蜀,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相當於四川省委書記兼省軍區司令員。在閬州(今四川閬中)給房琯奔喪也躲避戰亂的杜甫,得知這個喜訊,立即重返成都草堂,回到成都不久因拗不過好友的勸說,被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一直對杜甫的公文讚不絕口,這次邀約做幕府參謀,後人因此又稱杜甫為「杜工部」。可是這個蜀官也當得不長久。由於杜甫在做嚴武參謀期間一直飽受幕僚排擠,不久杜甫便又堅決辭職為民,自己了斷了「致君堯舜上」的為官夢。

不過,寫詩也好,寫公文也好,杜甫一生都在踐行自己的傳世名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即使在當今公文中,杜甫的詩歌也常被引用。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名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不少見於扶貧類工作的公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來自敘利亞人的追問:假如真有化武,我們怎麼可能還站在這?
中韓舉行第五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交接儀式

TAG: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