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到達安樂之路只此一條途徑

到達安樂之路只此一條途徑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俗眼多翳,

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凡夫有業果愚,不能認定業和果的關係,眼光就像被東西遮住,有人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沒有辦法預測,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樣遭禍;造惡不一定受報,惡人一樣享福。

民國年間,有位吃素念佛二十多年的張太太,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不料一日在馬路上行走竟被汽車軋死!很多居士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驚惶,大惑不解:佛經說信

佛之人為十方諸佛護念,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懟,不能為害,為什麼張太太念佛行善卻橫死街頭?

有位居士向印光大師請教此事。印光大師回復說:我們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人的修持果然能夠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看見當時事件現象之吉凶,不能知道過去、未來之因果。張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如果她在生髮起真正信願,也可以往生西方。我們既然沒有他心道眼,就不敢臆斷她決定往生或決

定不往生。能夠決定的,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善的人卻得到了惡報,這是宿世的惡業果報,不是今世的善業果報。

有人見到張太太得到這種果報,就產生「為善無福,善不足為」的邪見,驚惶疑惑,這樣的人與未聞佛法的人有何區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就像種稻,早種早收; 又像欠債,力強先牽。

宋朝阿育王寺有一位僧人想修舍利殿,到沂親王府上募捐,不料所得無幾,氣憤不已,在舍利殿前用斧頭將手砍下,血流而死。當時沂親王生了一個兒子,落地就大哭不止,奶媽抱著他到舍利塔圖前,他就不哭了,一離開又哭。於是就將那張圖取下,時時向他展示,從此就不再哭了。沂親王聽到這件事,派人到阿育王寺打聽那位僧人,才知道正是在他兒子出生那天斷手而死。沂親王知道兒子是僧人再來,就捐修了舍利殿。沂親王的兒子長到20 歲的時候,寧宗駕崩,沒有子嗣,於是令他過繼,即在位41 年的宋理宗。

這位僧人也是慘死,如果不是因為見了舍利塔圖就不哭那件事,誰能知道沂親王的兒子就是斷手僧的後身呢?這件事載於《阿育王山志》,是我在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的時候看到的。

事實上,業和果之間有必然的關係。安樂決定由善業產生,下至地獄道一絲涼風的樂受,都來自善心;痛苦決定由惡業產生,上至阿羅漢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惡業之報;造什麼樣的善惡業,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苦樂果報,一一對應,絲毫不爽。這就說明緣起決定,沒有絲毫的錯亂和空耗。因為有這條決定的規律,所以大夫們推測往往很靈驗。

一切的吉祥決定從善業生,一切的凶禍決定從惡業生。善惡在心,語言、行為是心的表現。因此,從外在的語言行為可以推測內心的善惡,從心地的善惡可以推測未來的吉凶。

《佛說十善業道經》上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輪轉趨向的好壞是由「業」的性質決定的。眾生所造之業,按其性質又可分為善、惡和無記業。善業能感召善果,惡業能感召惡果,無計業即非善非惡中性的業對以後果報不起作用。

眾生造業必然承受相應果報,概括起來有有漏、無漏二果,有漏是指生死輪迴,無漏是指超脫輪迴。有漏果是有漏業因所致,有漏業因分善惡兩類,善有善報,可在六道輪迴中得人、天果報;惡有惡報,只能得畜生、惡鬼、地獄果報。無漏果是無漏善業所致,可成就阿羅漢、菩薩和佛。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樂之路,行善之外,再沒有別的成辦安樂的途徑。所以,至尊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為何到最後才講「人人都可以成佛」
蕅益大師:佛前「十不求」!看看你中了幾條?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