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枚魚雷造就了人類海難史上頭號慘案威廉古斯特洛夫郵輪事件

3枚魚雷造就了人類海難史上頭號慘案威廉古斯特洛夫郵輪事件

原標題:3枚魚雷造就了人類海難史上頭號慘案威廉古斯特洛夫郵輪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海軍潛艇部隊的「狼群」戰術卓有成效,在針對大西洋海域的盟軍各類船隻的攻擊行動中取得極大戰果,若以擊沉噸位來計算,最成功的潛艇指揮官當屬奧托·克雷齊默爾(Otto Kretschmer)。從1939年9月戰爭爆發至1941年3月被俘,克雷齊默爾指揮U-99號潛艇先後擊沉盟軍各類船隻47艘,擊沉噸位274333噸,戰果為二戰潛艇指揮官之最。無獨有偶,一戰時期最高擊沉噸位記錄也是德國海軍創造的,洛薩·馮·阿諾德·德拉佩雷埃(Lothar von Arnauld de la Periere)在一戰期間先後指揮U-35和U-139號潛艇擊沉了194艘協約國船隻,擊沉噸位高達453716噸。


德國海軍能取得如此戰果並不奇怪,畢竟在兩場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的任務都是在大西洋主動出擊敵國船隻,破襲對方海上交通線。與之相比,二戰時期的蘇聯紅海軍無論在活動規模、地域、次數、戰果上都難以望之項背,其中最著名、戰果最顯著的潛艇指揮官是波羅的海艦隊的亞歷山大·馬連尼斯高少校(Alexander Marinesko),他在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活動地域——波羅的海海域共獲得了42000噸的擊沉噸位戰果,更重要的是,這位紅海軍潛艇頭號王牌也是人類歷史上單艘沉船最大海難的創造者。


上圖是蘇聯S-13號潛艇指揮官亞歷山大·馬連尼斯高少校(1913-1963).


王牌的過往

馬連尼斯高1913年出生於敖德薩,成年後加入蘇聯商船隊和黑海艦隊服役,而後轉入波羅的海艦隊,1936年晉陞為海軍少尉,1938年晉為海軍中尉。1939年夏,馬連尼斯高被任命為M-96號新潛艇指揮官——這艘潛艇於1940年中期正式服役時,是波羅的海艦隊中最好的潛艇,同年,馬連尼斯高晉陞為海軍上尉軍銜。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後,波羅的海艦隊高層準備將M-96號潛艇派往裡海充作訓練艦,但由於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M-96未能成行。1942年2月12日,M-96被一枚德軍炮彈命中,損毀嚴重。1943年初,馬連尼斯高被任命為最新型的S級潛艇——S-13號潛艇指揮官。


二戰期間,蘇聯是一個陸上力量無比龐大的國家,但海軍力量孱弱,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波羅的海艦隊基本上都是被壓制在波羅的海最東面的芬蘭灣內,作為有限。直至戰爭末期,隨著德軍的敗退,波羅的海艦隊的活動範圍才得以增大。


上圖是蘇聯S-13號潛艇的彩繪圖。


德國海軍的「春運」


當戰爭進入1945年1月,德國的失敗已不可避免。當時,蘇聯百萬大軍向西席捲,數百萬德國軍民面臨被包圍的困境。面對危局,德國海軍司令卡爾·鄧尼茨元帥(Karl Donitz)違反希特勒的命令,發起名為「漢尼拔」(Operation Hannibal)的緊急撤離行動,通過使用各種船隻,將庫爾蘭(Courland)、東普魯士(East Prussia)、但澤-西普魯士(Danzig-West Prussia)等地被困德國軍民經波羅的海撤往德國本土或德佔丹麥。從效果來看,這項堪比數十年後中國「春運」的撤離行動相當成功,從1945年1月23日至5月8日德國投降,共有115萬德國軍民順利撤出。但是,撤離行動並非一帆風順,人類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海難「『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事件」便發生於這一時期。


上圖是「漢尼拔行動」期間,從東普魯士的皮勞(Pillau,即今俄羅斯的波羅的斯克)上船的德國難民。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是德國布洛姆&沃斯造船廠(Blohm&Voss)於戰前建造的,1937年5月5日下水,長208.5米,寬23.59米,高56米,時速15.5海里,註冊總噸位25484噸。初始定位是為德國公務員及工人提供娛樂和文化活動服務的遠洋客運游輪,可容納1465名旅客,可說是當時第三帝國的一個「面子工程」。有趣的是,這艘船最初準備命名為「阿道夫·希特勒」號,但德國納粹黨瑞士分部領導人威廉·古斯特洛夫(Wilhelm Gustloff)在1936年被一名猶太學生暗殺身亡後,希特勒在其葬禮上將這艘郵輪以古斯特洛夫的名字來命名。


1939年二戰爆發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被德國海軍徵用,充作海軍醫療船,正式名稱為D號醫療船(Lazarettschiff D)。1940年11月,該船上的醫療設施被拆除,船體也被塗上德國海軍的灰色塗裝,改為駐波蘭北部港市格丁尼亞(Gdynia,德國佔據後將其改名為哥德哈芬)的海軍第2潛艇訓練師的一艘營房船,供1000多名U艇受訓人員居住。此後4年,它一直呆在碼頭上,直至鄧尼茨1945年1月底發起「漢尼拔行動」後,它才作為運輸船隻,撤離被圍的德國軍民。殊不知短短數日後,它便與船上滿載的近萬德國軍民葬身大海。


上圖是1939年9月23日,被德國海軍徵用做醫療船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

上圖是1940年7月,在挪威納爾維克戰役(Battles of Narvik)中負傷的德軍士兵乘坐「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返回德國救治。


1945年1月30日中午12點30分,「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滿載著德國難民、軍人、格丁尼亞武器研發基地的技術工人從但澤港附近的格丁尼亞出發,駛往德國基爾(Kiel)。與之一道同行的還有另一艘同樣滿載撤離人員的郵輪「漢莎」號(Hansa),以及2艘護航的魚雷艇。但不久,「漢莎」號和1艘魚雷艇因為機械故障而無法繼續前行,只剩下「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在另一艘魚雷艇的護航下獨自上路。


離港時,「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乘客名單上顯示有6050人,但實際人數遠超於此。據後來統計,當時船上共裝載了10582人,包括173名船員、918名海軍官兵及2名U艇訓練師的人員、373名女性海軍輔助人員、162名傷員,以及8956名平民(其中約5000名兒童),這些乘客裡面還包括蓋世太保人員和納粹官員及其家屬。因為過於擁擠,很多乘客並沒有穿戴救生衣。另外,「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上還安裝了3門105毫米高射炮和8門20毫米高射機槍。因為這些武裝和船上裝載的軍人,德國人並未將其作為一艘醫療船對待,船身上也沒有什麼紅十字標誌,這使得它的身份和地位相當尷尬。


上圖是1945年1月30日,蜂擁擠上「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的德國難民和軍人。


連中三元


1945年1月11日,馬連尼斯高少校帶著他的S-13號潛艇離開漢科(Hanko),一路向西南航行,並於1月13日抵達波蘭的科沃布熱格(Kolberg)附近。因為蘇軍的大規模反攻和德軍的撤退,波羅的海艦隊的潛艇已經不再坐困芬蘭灣,可以進入波羅的海海域活動。在「漢尼拔行動」開始後的幾天時間裡,S-13號潛艇在立陶宛海岸巡邏,尋找過往德軍船隻。


可選擇的攻擊對象很少,但此時的馬連尼斯高迫切需要一份能讓上頭滿意的戰績,因為他正官司纏身——長期存在酗酒的問題,加上在芬蘭圖爾庫(Turku)與一名瑞典女性有染,若此次空手而歸,等待他的很可能是軍事法庭的審判。


1945年1月30日黎明前,在未得到指揮部允許的情況下,S-13號潛艇獨自前出到波蘭海岸西南方向,並在此設伏,因為根據之前傳來的情報,德國人在但澤灣有大行動,在這裡「守株待兔」說不定可以撈到一個「大傢伙」。


當天晚上8點,S-13號潛艇的大副在潛望鏡中看到了一幅不可思議的景象:夜幕里,一艘巨大的遠洋郵輪大搖大擺駛來,船上的導航燈無比炫亮,在黑夜裡不啻於一個巨大的「靶子」。這艘就是從格丁尼亞駛來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算是「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自己作死。在出港時,郵輪上有4位船長:郵輪本身的船長、2名德國商船隊的船長和1名U艇艇長。這4人都有話語權,但在沿途如何避免蘇軍潛艇襲擊的問題上卻無法達成一致。U艇艇長威廉·察恩少校(Wilhelm Zahn)認為應該緊靠海岸線,在淺水區域實施閉光航行,但「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船長弗里德里希·彼得森(Friedrich Petersen)最後卻選擇了在存在水雷隱患的深水區域航行。不久,他接到了一份電報,告知他即將有德國海軍掃雷艦前來與之會合護航,他遂打開紅綠導航燈,避免雙方在黑夜中發生碰撞。這就使得這艘郵輪在黑夜中異常明顯。


上圖是「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的船長弗里德里希·彼得森。他是此次事件中的少數倖存者之一。

S-13號潛艇發現郵輪後,潛行至其右舷方向並悄悄地與之並行了近2個小時——就像跟蹤獵物的餓狼一般。由於護航魚雷艇上的水下感測器已經結冰,德國人並沒有發現他們身側潛伏著一艘蘇聯潛艇。


晚上9點以後,馬連尼斯高做了一個大膽的行動,他指揮S-13號潛艇浮上水面,繞至郵輪左舷船尾位置,開始發動攻擊。馬連尼斯高選擇的攻擊位置是位於波蘭弗瓦迪斯瓦沃沃(Wadysawowo)和韋巴(eba)之間約30公里外的海面上,靠近岸邊港口一側(在這個方向發起攻擊更能出其不意),具體方位坐標為北緯55度07分,東經17度41分。


S-13號潛艇先後向郵輪發射了4枚魚雷,這4枚魚雷彈體上都分別標有標語,第1枚是「為了祖國」,第2枚是「為了列寧格勒」,第3枚是「為了蘇聯人民」,第4枚是「為了斯大林」。除了第4枚因為故障卡在魚雷發射管中,其餘3枚都成功命中了目標左舷。


其中第1枚魚雷擊中了「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左舷船首,導致船員宿舍區的水密門封閉,大批正在宿舍區休息的船員被困在船艙中;第2枚魚雷擊中了船上的游泳池區域,這裡已經被徵辟為女性海軍輔助人員的住宿區,由此導致了重大傷亡,373名女性海軍輔助人員僅3人生還;第3枚魚雷擊中了郵輪中部的動力艙,導致船上的動力設施和通訊設備全部罷工。


上圖是「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被擊中後傾斜沉沒的瞬間。


郵輪被魚雷擊中大約20分鐘後開始向左舷方向傾斜,船上的倖存者們紛紛放下救生艇逃生,據說當時僅有9艘救生艇能夠放下到海面,其他救生艇因為天氣寒冷而凍結在吊艇柱上,逃生者不得不砸毀冰塊才能放下救生艇。同時,由於船體傾斜,位於右舷較高位置的救生船紛紛砸往左舷,不僅摧毀了許多救生艇,還把裡面的逃生者給拋出船外。另外,還有數千人被困在船艙里,數千人跳進冰冷的波羅的海求生。每年這個時候,波羅的海的水溫通常在4度左右,但當時是在一個極其寒冷的夜晚,氣溫在零下18-零下10度,大小不一的冰川覆蓋海面,這使得大部分掉進海里的人直接被凍死——這成為此次海難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原因。除此之外,被魚雷炸死、被淹死、逃生中被踐踏而死也是此次海難中的其他幾個主要的死亡因素。


遇襲不到40分鐘,「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已經完全傾斜在海面上;10分鐘後,郵輪完全沉入44米深的海底。


上圖是「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沉沒的彩繪。此次遇難人數高達近萬人,與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郵輪的海難事故相比,後者遇難人數約1500人。


郵輪遇襲後,不遠的德國船隻紛紛來救,共救起1200餘人,其中T-36號魚雷艇救起564人,「獅子」號魚雷艇(L?we)救起472人,M387號掃雷艦救起98人,M375號掃雷艦救起43人,M341號掃雷艦救起37人,「哥廷根」號輪船(G?ttingen)救起28人,TF19號掃雷艇救起7人,「哥得蘭島」號貨船(Gotenland)救起2人,V1703號巡邏艇救起1個孩子。但是,最終只有996人生還,遇難人數高達9343人,其中包括5000餘名兒童。這成為人類歷史上單條船隻遇難人數最多的海難事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上的4名船長也在生存者名單上,但奇怪的是,德國官方對此次海難責任的追究僅針對U艇艇長威廉·察恩少校一人。由於德國在1945年投降,對威廉·察恩的指控也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船隻趕來救援,S-13號潛艇融入黑夜,悄悄離開。


上圖是擊沉「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郵輪後,S-13號潛艇悄悄離開。


梅開二度


擊沉「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之後,馬連尼斯高帶著S-13號潛艇繼續在波羅的海游弋,繼續尋找可以下手的目標。11天後,即1945年2月10日午夜後不久,S-13號潛艇又發現了一個大目標——德國的「馮·施托伊本將軍」號郵輪(General von Steuben)。


這艘排水量14660噸的郵輪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一樣,都是「漢尼拔行動」中用於撤離德國軍民的船隻。這艘僅可容納800人的船上卻擠滿了4267名逃難者(根據後來統計,船上人員至少超過5200人),其中包括64名船員,2800名德軍傷員,800名平民,100名回國的士兵,270名海軍醫護人員,12名來自皮勞的護士,64名海軍人員,以及160名海軍商船人員。郵輪於2月9日從皮勞出發,前往斯維諾烏伊希切(Swinemünde)。


發現「馮·施托伊本將軍」號郵輪後,馬連尼斯高指揮潛艇以水下潛航的方式默默跟蹤郵輪走了4個小時,然後以間隔14秒的方式向郵輪發射了2枚魚雷,全部命中郵輪右舷,20分鐘後,郵輪沉沒在波羅的海冰冷的海底。此次襲擊造成約4500人死亡,僅650人獲救。


上圖是1945年1月26日,德國從皮勞撤離難民的場景。兩周後,「馮·施托伊本將軍」號郵輪滿載人員從這裡出發,踏上不歸路。在「漢尼拔行動」中,德國先後從皮勞撤出了45萬人。


上圖是1925年時期的「馮·施托伊本將軍」號郵輪,當時這艘郵輪的名字是「慕尼黑」號,1938年改為「馮·施托伊本將軍」號,以此紀念這名曾參與美國獨立戰爭的普魯士將軍。


上圖是如今沉于海底的「馮·施托伊本將軍」號郵輪的CG圖。


上圖是蘇聯S-13號潛艇的活動路線及擊沉「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和「馮·施托伊本將軍」號的位置。

晚景凄涼


由於「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和「馮·施托伊本將軍」號的戰績,加上之前的戰果,馬連尼斯高的擊沉總噸位達到42000餘噸,一躍成為紅海軍潛艇部隊的頭號王牌。


儘管戰績喜人,但由於馬連尼斯高本身酗酒、風流、對上級不敬等毛病,他被認為不適合獲得蘇聯的最高榮譽——「蘇聯英雄」稱號,而是被授予了「紅旗勳章」。這令馬連尼斯高相當憤懣,當上級準備在S-13號潛艇上給他授勛時,為表示不滿,馬連尼斯高居然指揮潛艇下潛離開——這也導致他的職業生涯也一同墜入深谷。


1945年9月,馬連尼斯高從S-13號潛艇艇長的崗位上卸任,軍銜也被降為上尉,並被趕到一艘掃雷艦上擔任指揮官。1945年11月20日,馬連尼斯高被強制退役。離開軍隊後,馬連尼斯高在一家航運公司擔任了幾年高管,但在1949年,他因為「浪費社會主義財產」而被判處3年監禁。


1960年,疾病纏身的馬連尼斯高得以恢復海軍少校軍銜和養老金。3年後,1963年11月20日,馬連尼斯高死於癌症,享年50歲,他最後被埋葬在列寧格勒的博戈斯洛夫斯科耶公墓(Bogoslovskoye cemetery)。1990年,蘇聯解體前夕,戈爾巴喬夫為馬連尼斯高追授了遲到已久的「蘇聯英雄」稱號,並將列寧格勒的建設者大街重新命名為馬連尼斯高大街。如今,聖彼得堡的潛艇博物館也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在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喀琅施塔得(Kronstadt)、敖德薩都修建有他的紀念碑。


上圖是如今在聖彼得堡的博戈斯洛夫斯科耶公墓中的馬連尼斯高之墓。


上圖是如今坐落於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市的一座馬連尼斯高的紀念碑。


上圖是2015年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時期發行的馬連尼斯高的紀念郵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當義大利人被蘇聯擊潰後,二戰中最恐怖的事降臨到了德國人頭上
二戰時日本最逗比部隊,有它參與的戰爭本來能打贏的仗,也會打輸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