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知識:一把交椅 千載風流
在中國這樣一個自古看重倫理綱常、尊卑有序的國家,許多尋常物品都被賦予了權力與地位的色彩,在傢具之中,寶座和交椅就是其中的代表。寶座的尊貴地位無論中西各國皆是如此,而看似平常的一把交椅如何與權勢結下姻緣?交椅又經歷了哪些演變過程?
皇帝推崇的異域風尚
交椅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產物,由於游牧民族需要移動生活,這種可以摺疊、攜帶方便的小型坐具自然得到了他們的青睞。交椅原型為「胡床」,傳入中原的時間大致為漢朝,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可見,這種坐具的興起與統治者的愛好大有關係,筆者認為這種自上而下推廣開來的傢具,在其進入漢民族生活的初始,就註定其地位將高於那些源自民間的傢具。
在記錄魏晉風流韻事的《世說新語》中也提到了「胡床」,「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這是一則發生在郊遊或赴宴途中的故事,而王即為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由此兩點可以推斷出,魏晉時期,「胡床」已經成為一些文人雅士隨身攜帶的坐具。
國人的生活習慣經歷了一個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變化過程,到唐代才開始出現了凳子、椅子之類的傢具。換而言之,「胡床」作為一件垂足而坐的傢具,其進入中原的年代可以說是最早的。在一群席地而坐的人群中,高踞其上,自然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交椅的別名
歷史推進到隋朝,因當時忌諱「胡」字,於是人們根據這種坐具雙腳交叉的特點將其改稱「交床」,而大約到唐代之後,才有了椅子的稱呼。
獵椅
《三國志·魏書》中有一個關於曹丕狩獵的故事:「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將斬之。」曹丕狩獵的時候,需要有人提前抓一些鹿關到籠子里,等他到了之後再開門放鹿,但沒想到有一次提前打開了籠門,導致鹿都跑失了。於是曹丕大怒,想要殺掉所有負責這件事情的人。可見,早在三國時期,「胡床」就被應用於狩獵活動之中。由於便於攜帶,後來的皇帝們在狩獵時就會命人帶上這種可以摺疊的坐具,於是,慢慢便有了「獵椅」的名字。
行椅
還是在《三國志·魏書》中有一段這樣的轉載:「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這裡「猶坐胡床不起」的主角就是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與馬超交戰,曹軍戰敗,欲渡河之際,馬超大軍趕到,曹操竟坐在「胡床」上紋絲不動,最後被隨從拉著逃進船中,匆忙過河。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胡床」作為供最高指揮官休息的坐具是不可缺少的,於是,「行椅」之名應運而生。
逍遙座
宋陶榖《青異錄》中云:「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此處提到的明皇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由於經常舉辦戶外活動,卻苦於荒郊野外無處寄身,於是就在「交床」的基礎上改良出了名為「逍遙座」的坐具,據說是最早的帶靠背的交椅,但此結論筆者尚無從考據。
太師椅
今日提起太師椅,大多會想到方方正正的扶手椅,但這個名稱最早指的卻是交椅,而且與宋朝的大奸臣秦檜緊密相關。宋代張瑞義《貴耳集》中記載:「今之交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文中提到的「秦師垣」即秦檜,時任太師,下屬京伊吳淵為奉承秦檜,花錢僱人特製了一把加荷葉搭腦的椅子送給秦檜。出乎吳淵意料的是,由於加了搭腦的交椅十分實用,竟以「太師椅」的名字迅速風靡,備受上層社會推崇。
在交椅演變的過程中,曾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名稱,大多與當時的風俗禁忌、使用環境有關,除此之外也有像「摺疊椅」這樣符合今人習慣的名字。然可惜的是,由於交椅本身結構複雜,不易保存,加之年代過於久遠,且唐、宋、元傢具多為柴木所制,不耐歲月侵襲,如今難窺真容。
風靡宋代官場的坐具
交椅這件原本輕巧簡易的傢具,進入中原之後發生了許多變化,經過漢文化的雕琢之後,成為了「動」可行軍狩獵,「靜」可置於廳堂的高貴之物。
交椅在五代時逐漸發展起來,而大量出現則是在宋代。北宋末年,宋徽宗車駕出行,往往讓隨從扛著黃羅珠纓的金交椅。待到南宋初期,不僅位高權重的大臣,連州府的知州、通判們也都必坐銀交椅。據宋人王明清《揮麈三錄》記載:「紹興初,梁仲謨汝嘉伊臨安,五鼓往待漏院,從官皆在焉。有據胡床而假寐者,旁觀笑之。有一人云:近見一交椅樣甚佳,頗便於此。仲謨請之,其說云:用木為荷葉,且以一柄插於靠背之後可以仰首……今達宦者皆用,蓋始於此。」交椅在宋朝經歷了一次真正自上而下的風靡過程,皇帝出行必備、官員上朝前用之休息,直至官宦之家皆以其為風尚,足見交椅在兩宋時期的盛行以及其地位之高。
交椅作為一種坐具,見證了國人垂足而坐的演變歷史,從漢朝時的靈帝喜好,到宋朝官場的大肆盛行;從男子坐於其上,到女人亦可使用,這件傢具完美地詮釋出了尊卑長幼的道德倫理。南宋詩人陸遊曾經記載:「徐敦立言,往日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而到陸遊寫《老學庵筆記》時,不論男女,都已經垂足坐上了椅子。這一點在宋代名畫《蕉蔭擊球圖》中亦有明顯體現。畫中兩個孩童擊球,一女子輕伏於小案之上,身後便是一把有著明顯宋代風格的交椅。
宋代的交椅有很多種,如金交椅、銀交椅等,它作為一種高貴的坐具成為權勢的象徵。這一點在描述宋代起義故事的小說《水滸傳》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交椅儼然成為地位高低的代名詞,而「頭把交椅」也就成為了與「九五至尊」有著同等寓意的民間表達。在《水滸傳》中還有一處關於交椅的描寫是在閻婆惜的卧房之中:「一張金漆桌子上放個錫燈台;邊廂兩個杌子,正面壁上掛了一幅仕女,對床排著四把一字交椅。」這段描寫說明了當時交椅可以成排擺放,並能用於女子的卧房之中,此時,除去權勢的象徵之外,交椅在民間似乎也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藝術風格的流變
有人認為中國的坐具可以概括為交椅、官帽椅和圈椅三分天下。而在之前發行的《明清傢具——坐具》特種郵票中,我們也能看到交椅的身影,可見其在傢具史上佔有的重要地位。交椅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經歷了名稱、使用範圍的變化,其形制與藝術風格也隨時間更迭而不盡相同。
宋代時,交椅吸收了圈椅上半部的特徵,增加了靠背和扶手,有了後世交椅的模板。筆者曾有幸在收藏家馬可樂先生處見到兩把宋元時期的黑漆交椅,歷經時光磨練,雖黑漆剝落,但造型古拙高遠,頗有名士風範,可見宋元時交椅的造型藝術已日臻成熟。
到明代,交椅的藝術風格已經完全成熟:整體造型優美流暢;椅圈弧度柔和自如,俗稱「月牙扶手」,製作工藝考究;後背板依照人體脊背做出曲線,亦可浮雕、開光;座面多以麻繩或皮革製成;前足底部安置腳踏板;通常在傢具結構的交接之處施以銅件包裹,不僅增加了傢具的堅固程度,也更為美觀。也是在明代,出現了用黃花梨製成的交椅。
清代交椅整體造型風格與明代大為不同。明代交椅流暢溫潤,清代交椅渾厚壯碩,這種藝術風格的不同從其他明清兩代傢具身上也能看到,如今清代宮廷交椅仍有與明代風格相似者,但筆者認為應將其視為明代風格的延續,歸為「明式交椅」更為恰當。瀋陽故宮文物中有一把乾隆皇帝的「紅漆雕龍交椅」。扶手雕有金漆龍頭,椅圈線條曲折誇張,椅背厚重滿雕雲紋和二龍戲珠圖案,椅腿下部橫向牙板和兩側豎向牙板飾以透雕金漆螭紋,與明式傢具的簡潔流暢形成鮮明對比。
文章來源:百度 搜狐
【紅木源頭】
TAG:匠心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