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禁令並非只發給中興 中國製造急需「養狼計劃」

美國禁令並非只發給中興 中國製造急需「養狼計劃」

4月17日,美國政府發出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的禁令,這是近期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的又一件大事。

根據《紐約時報》披露,中興用於電信網路基礎設施的產品,以及它的智能手機,使用了大量美國零部件,集中在晶元製造商高通(Qualcomm)的微處理器、康寧(Corning)的玻璃和舊金山杜比公司(Dolby)的聲音技術。

就在今年3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行政命令,以國家安全為由叫停了博通(Broadcom)對高通(Qualcomm)的收購案,此舉已經傳達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美國將會通過打壓中國科技的方式來抑制中國的貿易活動,並以防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削減美國在通訊和移動處理器領域的戰略優勢。

而此次對中興開刀,和上述的目的如出一轍,即便沒有中興,也會有其他來自中國的企業中招。只不過中興剛好是國企,又極度依賴來自美國的產業鏈支持,而且恰好還是全球排名很靠前的通訊企業罷了。

對中興髮禁令 意在遏制中國高端製造業崛起

此次美國雖然以違反美國規定為由對中興實行零部件禁令,但若將此事件放在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背景下,則又有另一番解讀。

在中美此次貿易摩擦中,海內外媒體普遍認為特朗普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順利實施,如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將集中於先進技術產品,包括自動化機械工具、太空設備、航空、海洋、高科技運輸、新能源汽車和設備、農業設備等。

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戰略諮詢委委員屈賢明曾展望,到2025年,中國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產業將整體步入世界領先行列,成為世界第一;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航天裝備等大部分領域和優先發展方向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如果上述目標都能夠達到的話,那對於美國勢必形成競爭,威脅到其在工業界和科技界的地位。

回顧中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前幾十年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再加上美國一向習慣了全球霸主的地位,很難將這個積弱多年的中國看做對手。在中國因為人口紅利慢慢成為世界工廠的階段,雖然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因為製造業又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中,依然很難對美國產生實質性的威脅,8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在當時的美國看來,再多的低端產業也無法動搖它的地位。

當中國的產業開始升級,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並提出了建設製造強國的目標後,美國終於開始意識到誰才是它未來真正的競爭對手,這也是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源所在。

"禁令"殺傷力究竟有多大?

如前面所言,"禁令"的目標不僅僅是中興,它針對的其實是整個中國電子、通訊行業。而且這個"禁令"一旦真的實施起來,其殺傷力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以中興為例,在中興手機中,有25-30%的零部件來自美國供應商,其中手機晶元、基帶晶元、射頻晶元、存儲晶元、手機玻璃、操作系統、光學元件等這些最核心的零部件都來自於美國供應商,且基本很難找到同等替代產品。也就是說一旦"禁令"實施,那麼中興手機短則一個月長則三個月一定會陷入產品難以為繼,面臨天價延遲交貨違約金的境地。

而且,事情還遠不止禁售晶元這麼簡單。

華為目前也有自主設計研發的晶元海思麒麟,並且出貨量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上佔據了不小的比例。但是海思麒麟目前也僅僅是實現了中間設計環節的自主,其它在架構和生產這首尾兩端依然受制於人:海思麒麟晶元架構採用英國的ARM公版架構,生產由台積電代工。

至於為什麼不能實現自主生產,這又關係到信息時代最重要的一項生產工具——光刻機。

如果說在工業時代,車床是一切製造業的母機的話,那麼在信息時代,光刻機就取代了車床的母機地位。當前製造業中使用最多的各種晶元、微型感測器都離不開光刻機的使用。而目前高端光刻機一直對中國實行禁運,我們能買到的只不過是28nm工藝製程,這還是在國產28nm光刻機實現量產之後才得來的。

目前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光刻機的技術上已經有所突破,單次成像可以達到22nm,但這也不過只是實驗室成果而已,並不能代表量產水平。需知早在2016年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就打破了物理極限,將原有的最精尖的晶體管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

據了解,國內行業龍頭的中芯國際14nm工藝製程的晶元將於2019年上半年投產,而屆時全球市場上7nm晶元將已經投入商用,3代的差距是很難用跨越的方式來彌補的。

中國製造急需實行"養狼計劃"

在晶元這個信息工業時代最耀眼的明珠上,來自美國的"禁令"對中國來說其實也並不完全是壞消息,它起碼讓中國的企業明白了一點,不能再完全依賴國外進口,需要給像美國這樣的壟斷行業實行"養狼計劃"了。

如同中國乒乓球隊在全球範圍給自己培養對手,來激勵國內球員不斷進步,中國的高端製造行業也需要在晶元製造領域培養一匹狼,讓美國的壟斷巨頭感受到壓力。

其實在這方面華為就可以稱為國內企業的標杆,雖然它旗下的海思麒麟晶元也仍然在很多地方受制於人。華為早早就開始投入財力進行晶元的研發設計,其成本遠大於購買國外高端晶元的費用,當你的晶元達到甚至只是接近國外同等產品實力時,那你就能在同上游供應鏈的國際合作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難的,在擁有更便宜更好的產品時,放棄更大的利潤選擇成本更高的自研,確實要頂住很大的壓力。而且像晶元這種在國際市場已經形成固定格局的產業來說,新入者還要頂住來自傳統巨頭的價格戰壓力,三星內存前段時間瘋狂漲價,在國產內存即將投入生產後又大幅降價就是這樣的道理。

此外,當前的晶元行業發展對於出於追趕中的中國來說也是最好的時期。目前"電腦性能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的摩爾定律正在逐漸失效,晶元升級正出於難以突破的瓶頸期。領跑者已經放慢腳步,這對於追趕者來說無疑是好消息。

只不過這一次國產晶元再也不能出現像"漢芯"那種因急功近利帶來的恥辱式造假,而需要真正通過長期的、大量基礎產品的累積,一步步按照行業規律發展。

美國會對中國實行全面技術封鎖嗎?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佔全球份額一半以上。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5411.3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2017年進口晶元達到歷史新高的2601億美金。高通、博通、美光有一半以上的市場銷售額是在中國實現的。

由於巨大的中國市場,在對中興發布禁令之後,高通股價下跌1.7%,中興供應商Acacia Communications等美國光學零部件公司的股價跌幅更大。

基於此,美國對中興的禁令很難再行擴大,但這並非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技術壓制就止於此,接下來極有可能有以下趨勢:繼續限制對中國技術輸出,此前貿易摩擦和對中興的禁令都是限制產品的出口,這也會使美國本土企業面臨極大的收入增長問題,接下來極有可能將更為嚴格限制轉為限制技術輸出,更加嚴格對中國企業進行專利轉讓,此前發生過在資本的催化之下,企業到國外搶購技術企業,甚至出現哄抬價格的現象,到恐怕這個時間窗口也要被關上了。

在此前提之下,中國企業更是不能有任何懈怠,積極投身新技術的研發,以技術優勢獲得下一階段發展的通行證,除了自身發展之外,真的別無他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說 的精彩文章:

劉海屏泛濫已經不可阻擋,首款確定的國產劉海屏手機來自OPPO

TAG:科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