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馬鞍山裡探「陽乾」
在登封驢友之間,常聞陽乾山,只聞其名,不見其形,後來才知是現在登封市的馬鞍山。
陽乾山黃城故城遺址:隨處可見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
陽乾山是漢代山名。春秋戰國時期稱非古山,今稱馬鞍山。在登封市君召鄉北境,以其處古陽城之乾方(西北方)而得名。有三峰東西並列,山有三峰,中嶺端正方廣,東西兩峰尖削拱峙,自伊川東望,西峰陡立,形如倚箔,古稱倚箔山;自偃師南望,東峰狀似馬鞍,故名馬鞍山;又因三峰並列,俗稱筆架山。前寒武紀地層經「嵩陽」「中嶽」「少林」三次造山運動,又受「燕山」運動影響而成。
《漢書·地理上》「陽城(縣)」條下有「陽乾山,潁水所出」。即指此山。潁水,今稱潁河。源出陽乾山,東流至安徽潁上東南入淮河。
昔日陽乾山是宜居之地,此地為潁川郡,秦王嬴政十七年置。這方土地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說。
相傳,這裡是上古高士許由和古代孝賢潁考叔的故鄉。在這裡,堯帝曾三次召見許由禪讓帝位;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國君鄭莊公召見潁考叔有了「掘地見母」的故事。於是取「君王召見」和「君子之召」之意,便有了今天的登封市「君召」鄉之名。這裡有新石器文化「南窪遺址」「胥店仰韶文化遺址」和「黃城故城遺址」,有保存完好的堯帝禪封許由的禪壇遺址和億萬年的古木化石等。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隨處可看到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可以說是「抬腳踢住秦磚瓦,伸手摸住夏文化」。
陽城西北望陽乾:陽乾山得名與大禹有關
陽乾山是怎樣得名的,據說與大禹有關。
相傳帝堯時,中國洪水滔滔,帝堯讓大禹的父親鯀治水,可鯀治水九年而不見成效,於是堯聽從舜的建議就派人將鯀殺掉了。
起初,鯀被封於嵩山一帶,嵩山又稱崇山,因而被稱為崇伯鯀。而嵩山西部,今君召黃城一帶則是許由部落的棲息地。堯年事已高,聽說許由是個賢人,就來到嵩山西部尋訪許由,想禪位於許由,誰知許由避而不見,堯曾三次到君召南部馬嶺山去尋訪許由,並在山崖下歇息,但都是失望而歸。許由後來逃隱到了箕山。君召南山的三過堯村、許由崖皆因此而得名。
大禹的少年時期就是在嵩山腳下以及黃城度過的。鯀被殺後,舜又讓其兒子大禹治水,大禹帶領伯益、后稷、契等人走遍了全國各地,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治水方案,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治平了洪水。因治水有功,舜賞賜給大禹一塊黑色的圭,讓其祭祀其祖山嵩山,並命大禹攝政。十七年後,舜帝駕崩,大禹也像舜避丹朱一樣,讓位於舜的兒子商均,自己避居於家鄉的陽城。商均傲慢無道,諸侯們和老百姓紛紛到陽城來朝拜大禹,大禹於是在陽城即天子位。遂將大苦山改為陽乾山。在嵩山文化里:堯訪許由、鯀都黃城、舜遷負黍、禹都陽城、大苦山更名陽乾山,一脈相承。
嵩山地區現在還流傳一首民謠:
堯聘許由三不來,
許由崖前空徘徊。
三過堯村美名傳,
黃城空築禪讓台。
良禽擇棲箕山頂,
陽城西北望陽乾。
在嵩山這片古老、奧秀的土地上,隨處可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書以載道 藝術報國 記書法家袁海涌的藝術人生
※用靈魂創作的美女書畫家:馮麗莉 書畫作品欣賞
TAG:鄭州晚報登封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