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老隊員」塔拉號抵達上海,中法將攜手海洋和極地科考
4月16日,法國科考帆船塔拉號在完成對三亞、香港和廈門的訪問之後,來到了上海。這是已進行14年科考的「老隊員」塔拉號的首次中國之旅。
中國之行也是塔拉號的最新一次漫長科考活動的其中一站。2016年5月28日,這艘降生於「盛產」水手與海盜的法國布列塔尼大區的科考船,駛離靜謐的小港洛里昂(Lorient),駛向遙遠的太平洋進行一項科考項目。
按照計劃,它將航行10萬公里,重點圍繞珊瑚礁生態狀態與氣候變化的課題開展系統研究。而在近兩年的時間裡,塔拉號已航行6萬公里,採集了2.5萬多個研究樣本。
埃里克·吉爾森教授(左一)也隨船參與了塔拉號的科考活動。圖為塔拉號內部。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汪倫宇 圖
塔拉號將向公眾開放參觀
塔拉號是一艘體長36米、總重12噸的雙桅科考帆船。在14年的海洋科考活動中,塔拉號已經航行了40餘萬公里,停靠過60多個國家。
塔拉號漫長的科考航行,也帶來了豐富的科學成果,其科考數據出現在了《科學》雜誌的55篇論文中,還登上過《科學》雜誌的封面。塔拉號在多年的航行中收集了大量的海洋生態數據,並向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公開。
在中國,塔拉號團隊與廈門大學成為合作夥伴。在抵達上海之前,塔拉號在訪問廈門時,宣布與廈門大學建造的嘉庚號科考船將根據各自優勢共享科考數據。去年4月,嘉庚號科考船剛剛完成建造並交付,並於今年1月開始對中國南海進行科考。在廈門大學,雙方互贈了船體模型作為紀念。
塔拉號將在上海停留兩周,其間,塔拉基金會將與瑞金醫院圍繞海洋生物與抗衰老的主題開展交流對話。僅在廈門和上海兩地,預計將有超過三千人次的中國青少年學生踏上塔拉號的甲板參觀。
尼斯大學醫學系癌症與衰老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學家埃里克·吉爾森(Eric Gilson)教授也隨船參與了塔拉號的科考活動,他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塔拉號科考隊對與中國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很有興趣,因為這將擴大「塔拉號團隊的海外合作夥伴網路,並與在海洋生物研究方面越來越活躍的中國高校和實驗室取得聯繫。」
此外,吉爾森教授說,對於法國而言,塔拉號科考團隊與中國研究機構建立的關係還有助於「向中國的海洋生物研究實驗室推廣法國科學界使用的工作規程(Protocol)。」
而塔拉基金會主席羅曼·特魯布萊(Romain Trouble)也在塔拉號科考隊的官方網站上寫道,「在過去的兩年里,中國已儼然成為氣候領域的領導型國家,與同樣在該領域發揮領軍作用的法國有很多合作空間。中國的科研實力增長有目共睹,兩國研究機構可以在海洋生物領域進行技術交流或交換數據。」
塔拉號科考船
曾被「凍」在北極海冰上
塔拉基金會希望在北極科考研究方面與中國研究團隊展開更緊密的合作。
實際上,塔拉號科考團隊從2006年就開始對北極的科考活動,而其北極之旅也頗具傳奇色彩。為了實時搜集有關北極氣候的數據資料,塔拉號將自己「凍」在了海上,隨著北極海冰漂流。
在塔拉號被海冰「囚禁」的一年多時間裡,科學家們完成了多次極地冰層採樣,並收集了大量有關氣候變化和極地冰蓋萎縮的數據資料。
據塔拉號團隊介紹,塔拉科考基金會將於2020年重新啟動北極科考,與中國、俄羅斯、日本以及相關歐洲國家合作,建造新的科考船,並在北極海域設立漂浮實驗室,重點研究海面下的冰川及其消融進程。
3月15日,在法國駐上海領事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特魯布萊對澎湃新聞表示,中法雖不是北極理事會(包括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以及領土處於北極圈內的北歐五國)正式成員,但北極地區氣候變化事關全球各國,中法未來將組織雙邊乃至包括第三國科學家的多邊極地科考活動。
「下一個項目將著重於了解北極的夜晚。我們將用五到六個月的時間停駐在北極,去觀察北極地區生物夜間的生存狀況,以及冰川下面的情況。在這個正在規劃的項目中,作為參與方的中國將會成為一個受益者。我們最近也注意到了中國發布了一些新的北極政策。」特魯布萊說道。
※俄北方艦隊反潛機首經北極飛往北美,美英核潛艇冰蓋下正演習
※這三個史無前例,讓美國有點懵了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