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拒絕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且不給孩子留下心裡陰影?
隨著知識與教育的發展,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已經不能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了……
比如我們小時候,如果我們喜歡一個非常昂貴的玩具時,我們想買,但是家長不想買時,家長大多數會有兩種解決方式,一種時不管我們怎麼哭,就是不給買;另一種是一頓拳打腳踢,看你聽不聽話……
但是,現在,我們不可能採取以往的這種方式了……
我們必須知道,很多時候,如果我們的方式,採取不當,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心理陰影,或則造成孩子心理性格上的缺陷,這種心理陰影或則缺陷可能孩子長大後,他們自己都意識不到,但是卻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並且真的會伴隨孩子的一生,除非這個孩子遇到了特別特別大的機緣,否則,一生都無法抹去……
比如,父母經常吵架,或者經常虐待兒童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會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這個孩子也會變得十分暴力,在初中的十分,很容易成為混混,這類問題兒童,並且鬧不好會進看守所;另一種情況是這個孩子會變得十分懦弱,膽小,什麼也不敢嘗試……
比如,小時候,無論什麼要求都答應孩子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很可能長大後會以自我為中心,很難適應這個社會;
比如,小時候,什麼要求都不答應孩子的家庭出來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變得過分節儉,甚至會有些摳門,就像守財奴,歐也妮葛朗台一樣……
常言道:三歲看老!
為什麼說三歲看老呢?
因為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基本就把性格定型70%以上了,比如他是喜歡熱鬧,還是喜歡安靜?比如他是怕生還是不怕生?比如他是屬於乖巧的還是屬於調皮的?或者其他的……
而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而三歲以前,基本上都是父母陪伴的……
所以,父母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並且對孩子做良好的教導,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想像一下一個場景:
如果孩子提出了一個十分不合理的要求,做父母的應該怎樣拒絕呢?
當然,我們知道這個要求不合理,應該拒絕,但是,如果拒絕的方式不恰當,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陰影,以後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
所謂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孩子晚上看動畫片看上癮了,一直不睡覺,你怎麼辦?
直接命令孩子去睡覺,還是直接強制把電視關了,把手機奪過來?
孩子小時候的心智是不健全的,需要我們一個良好的環境去成長,如果我們直接把電視關了,或者有「奪」這個動作,那麼,在孩子眼裡,會得到兩個信號:
第一,我們好「粗魯!」,他看他的電視,我們憑什麼關?我們在妨礙他人的自由!
第二:他們會覺得我們「不愛」他,他們會覺得委屈……
當這樣的事一件,一件,一點,一滴積累多的時候,孩子內心的怨恨會越來越深,他們就會反感我們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他就會處處與我們作對,到時候,即便我們說的是對的,我們的初心是為他們好……
即便當他們長大了,懂事了,他們明白了我們當初的舉動的意義,他們仍然會有一個潛意識和下意識,就是雖然明明知道我們的慈言,善語,或者是好的舉動,他們仍然會十分的抵觸,常常表現為不耐煩……
所以,如果有時候你覺得這孩子挺懂事,就是為啥對我們不耐煩呢?那就說明你們需要反省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永遠要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到迫不得已,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他。
比如,這個場景,我可以給出一個參考答案:
那就是和孩子說:
「今天媽媽(爸爸)好累,明天沒法叫你起床哦。如果你現在就早點收拾睡覺,還能自己聽到鬧鐘起床,太晚睡就聽不見鬧鐘了。所以,是繼續看電視還是早點睡,你自己做決定吧。」
一般孩子都會選擇繼續看電視,這樣你第二天,即便早醒了,也不叫他,這樣,他就會遲到,然後免不了被老師教育……
一般這個歲數的小孩子是聽老師的勝過聽家長的,所以,他在老師,同學面前「丟了人」以後,自然會長記性了……
當然,這個時候,他肯定會對你有些「怨氣!」
但是,這個「怨氣」絕對比你直接關掉電視來的好!
為什麼呢?
因為這是你再潛移默化的告訴他:自己做的決定,就該自己承擔相應的後果!
這樣,反而有利於他成長為一個勇於擔當的人!
第二: 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如果孩子做了錯事,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明確傳達一點,特別是10歲以下的孩子(很重要!!!)
就是我們一定要傳達給孩子,我們很愛你,但是,我們不喜歡你這樣做!
簡單的說,就是把【事情本身】和【孩子本身】分開!
對於10歲以下的孩子而言,最最重要的永遠是引導,用語言和行動引導,而不是教育,更加不是責罰!
另外,在十歲以下的孩子面前,一定不要表現出不耐煩,失望,甚至恐嚇的態度,如果這樣,孩子即便知道我們是對的,也可能會因為我們的態度而抗拒我們的「教育。」甚至,會在他們的心理造成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陰影。
10歲以下的孩子很容易被「不被尊重」,「不被愛」這樣的負面情緒佔滿空間,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
讓孩子有一個健全的心理,健全的性格,勝過給孩子天天雞腿。
你平時,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呢?
TAG:傑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