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袁世凱早年發跡史:在朝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袁世凱早年發跡史:在朝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原標題:袁世凱早年發跡史:在朝鮮挖到人生第一桶金


人生第一桶金有多重要,它決定了你的起點和一生成就大小。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來得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歷史上,凡是善於把握住機會的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們就講講袁世凱早年的發家史,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清末民初的政治中心的。


之前我們在文章中提到過,任何人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特別是在社會取得大成就的人。袁世凱雖然只是一個秀才,但他的家庭背景很深厚,他叔祖父和堂叔都是進士,當朝一品大員,特別是他叔父袁保桓,是李鴻章、左宗棠20多年的軍事幕僚,關係不一般。他嗣父袁保慶和當時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是拜把子兄弟,而且跟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是親家。所以袁世凱的前兩輩人已經為他鋪好了道路。


這些相當於拿到了通向成功的鑰匙,不過最後成就到底有多大,還得靠自己實力說話。


1881年,科舉不成的袁世凱投筆從戎,投奔了他爹的好兄弟吳長慶,這年他22歲。


1882年,朝鮮內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去了朝鮮平定內亂,這年他才23歲。朝鮮自漢朝以後,特別是明清時代,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朝鮮發生內亂,就向宗主國大清求救,袁世凱就是在這樣背景下來到朝鮮,並在這裡呆了12年,一直以大清朝利益為首,從而奠定了自己在回國後的政治資本。

李氏王朝是朝鮮最後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自明朝洪武時期建立以來已經有500年歷史,可以說是一個時間很長久的一個封建王朝。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學習中國,到了19世紀,在外交上也學習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我們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強盛,而清朝雖然也在同時期搞了洋務運動,但病入膏肓,為時已晚,積貧積弱的大清國內憂外患,對藩屬國朝鮮更是自顧不暇。而這時的日本、俄國對朝鮮覬覦已久,特別是日本,早在1876年就逼迫朝鮮打開國門,跟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正是在這樣背景下,朝鮮在1882年爆發了「壬午兵變」。壬午兵變背後是朝鮮攝政王/守舊派大院君李昰應和皇后/改革派閔妃(明成皇后,皇帝李熙老婆)兩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事情經過是漢城舊式軍隊士兵一年多沒領到工資,發動起義,衝進宮中把閔妃趕跑,扶持大院君親政。


清朝火速派吳長慶率領3000兵馬從仁川登陸,平息了此次叛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出征,負責出征前準備和仁川登陸,平定叛亂後扶持李熙當政,年僅23歲的袁世凱在整個平亂過程中表現十分突出。朝鮮請求清廷保留兵力保護政權,吳長慶等人的慶軍包括袁世凱留在了朝鮮,幫助朝鮮訓練新軍。


我們知道,朝鮮是日本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壬午兵變中國清政府處理及時得當,把控了朝鮮政局,可是這以後,在朝鮮形成了一批親日力量,他們從日本學習參觀回來後,覺得日本國力強盛,應該向日本學習,這部分人被稱作「開化黨」。

於是,1884年,僅過了兩年,在日本利用下,朝鮮開化黨發動了「甲申政變」。囚禁國王李熙和明成皇后,威脅國王李熙簽署組成改革新政府和頒布多個改革條例。



李熙


由於事發突然,來不及跟北洋政府稟報,袁世凱率領清軍一個營和幫助朝鮮訓練的新軍衝進皇宮,抓住開化黨多人,同時解救出了國王和皇后。此次,袁世凱率領的清軍大勝,日本的陰謀沒能得逞,維護了清朝在朝鮮的利益。


由於吳長慶在1884年4月去世,再加上袁世凱在處理兩次政變時表現突出,在李鴻章保薦下,袁世凱於1885年被清廷任命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權代表,一舉成為清廷在朝鮮的「監國」大員,而這一年,袁世凱才26歲。

從此以後的十年時間,袁世凱是清政府在朝鮮的頭號人物,控制著朝鮮的軍政外交,袁世凱儼然成為朝鮮的太上皇。


不過,日本為了實現對外擴張的目的,特別是侵佔中國,他們枕戈待旦,卧薪嘗膽,十年之後,借朝鮮的另一次內亂——東學黨起義,發動了1894-1895中日甲午戰爭。甲午海戰中國慘敗,從那以後中國就再也不是日本對手。


袁世凱在朝鮮呆了12年後,兩次破壞了日本人的陰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夜,即1894年,袁世凱見大勢已去,化妝成平民逃回中國。


回來後的袁世凱,參加甲午海戰,負責天津小站練兵(新式陸軍),李鴻章去世後接任北洋大臣,手握兵權,再到後來國民黨推翻清政府,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再到當上中華民國總統,和後來當皇帝的笑話,最後死於尿毒症。

回首袁世凱的一生,朝鮮是他發跡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魯迅來了 的精彩文章:

此湖佔世界淡水總量20%,卻被割讓給別人,否則中國不用南水北調

TAG:魯迅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