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為什麼名氣卻沒孔子高,相比誰更有智慧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為什麼名氣卻沒孔子高,相比誰更有智慧

研究歷史的人,如果找不到正確而完備的史料,那是件特別痛苦的事。像老子這麼偉大而有影響力的人物,我們要考察他的履歷,唯一權威的資料就是《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裡頭的寥寥幾百字,還敘述得特別朦朧。其他的書籍裡面講老子的言論和行事的雖然也不少,但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純屬後人假造,都無法當做史料來讀。

老子和聖人孔子是見過面的,具體在哪一年見的呢?清朝有學者考察說據《禮記.曾子問》篇,說是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孔子三十四歲的時候;林春溥據《莊子.天運篇》說是在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1)年,說當時孔子五十一歲了。根據學貫中西的梁啟超講,後面一種說法較為可信,梁啟超認為,從孔子留下的作品和言論來分析,孔子五十歲過後,思想好像和前面有了截然不同的大轉變,大概他是在這時候受到了老子的影響更為恰當點。我們研究這些年代有什麼用呢?因為我們要知道老子是什麼時候的人。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見了老子如果是真的話,老子如果真長孔子二十歲的話,那時,老子應該七十多歲了,因此可以推定老子的生年應該在周簡王末周靈王初,約在公曆紀念公元前五百七八十年間了。

老·子是楚國(或陳國)人,當時算是中國的南部;北方人的特點,一直是嚴正保守的,南方人是活潑激進的,這是中國歷史的普遍規律,我今天不點破,也許你看了幾十本歷史書也沒發現這條規律,這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你最好關注我,會有撥雲見日的收穫。因為這點,老子的學說,純帶著革命的色彩。老子的治國思想簡單明了「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使民無知無欲」。簡單講就是不推崇賢能,不看重奇珍異寶,讓人無所求。人沒了慾望驅使,天下就會太平。現今學者大多都認同這是一種消極的愚民政策,同時也替老子辯解,說他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是時代的局限性,我們應當理解。

那些替老子辯解的人,並不真正了解老子,「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老子眼中百姓就是愚昧無知。與其說這是愚民主張,其實這更像是老子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豐衣足食,悠然自得,無欲無求。這根本不能實現,慾望才是社會第一生產力,只有在慾望的驅使下人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和物質來滿足社會的需求。沒了慾望,就沒了創造財富的動力,豐衣足食就不可能存在。老子的「不尚賢」主張,不僅有時代的局限性,更體現出了他對社會認識的局限性,古往今來底層百姓追求的就只有「衣食住行」四個字。老子因出生貴族,對底層百姓的需求了解的並不多,所以才會有「不尚賢」的主張。

孔子的治國核心是用道德和禮儀來約束百姓。「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國家只用法律,刑罰來治理百姓,百姓沒有羞恥之心就會再次犯錯。如果用禮義廉恥來約束百姓,人在犯錯時就會產生羞恥心理。近現代社會因為清政府的衰弱,很多人把其歸結於孔子的禮儀道德,所謂的反封建其實就是反孔子,在這裡不得不為孔子辯解一下。孔子的思想雖然有些愚忠的地方,但在春秋時期這種愚忠不是他的獨有,絕大多數學派都是如此。他的禮義廉恥,道德觀念很多我們都應該繼承學習。現今社會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比如:「老人變壞,熊孩子,碰瓷」等等,還有各種無良商家欺騙消費者,各種明星代言虛假廣告屢禁不止,這些都是因為缺少基本的道德約束。說來可笑我們從五四運動開始反封建,直到改革開放才勉強結束,用了近六十年的時間,壞的思想沒見消除,值得學習的卻都被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清政府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和孔子沒有半點關係,畢竟孔子已經死去兩千多年了。相對於老子,孔子更懂民間疾苦。所以他在《禮記》中提出了大同的理想社會,選擇賢能來治理國家,老人有歸屬,小孩有人來教養,男子都有耕地,女子都能找到心儀的對象。不獨其親,不獨其子。雖說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卻是可實行的,這也是為何西漢會獨尊儒術的原因。

何為不朽?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指出:「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生命有盡頭,永生與不朽存在於其他,老子和孔子的立言,當為不朽,我們永遠記得他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美如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小美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