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熱衷國外求醫?抗癌技術差距當正視
針對出國治癌的說法,15日,腫瘤防控院士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中國科學院院士赫捷均予以現場駁斥:「國外治療是誤區,中國常見癌症治療水平並不遜於美國。」(4月16日《北京晨報》)
不得不說,時至今日,癌症仍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患者開始熱衷於選擇赴發達國家就醫治療。現在這一現象受到了國內醫學專家的批評。他們認為我國常見癌症的治療水平「並不遜色於美國」,而且「臨床經驗豐富,經手的病例更多」。
儘管專家院士們言之鑿鑿,可現實卻非常殘酷。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程書鈞則介紹了另外一幅圖景。他指出,目前我國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到了70%至80%。且近年來西方國家的主要腫瘤發生和死亡率都在下降,我國卻在緩慢增長。
可見,在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上,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仍是明顯的。其原因除了專家們所說的我國癌症患者更多由於「篩查診斷晚」導致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以外,恐怕主要還是由於醫藥技術及應用發展的滯後。
毫無疑問,在治療癌症這一頑疾上,先進的藥品和技術手段遠比國內專家們強調的「經驗」優勢要重要得多。美國在其近日發布的2018年版癌症報告中,就將其國內癌症死亡率的持續下降,大部分歸功於「新型的癌症治療方法」。
再者,即便誠如院士所言,我國頂級的「國家隊」醫院和醫生的癌症治療水平並不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可是不要忘了還有國內大醫院存在的「看病難」的事實。多數癌症治療不是一次性的,對於癌症患者而言,一對一、個性化的精確治療及長期周到的診後指導至關重要,而這在醫療負擔嚴重的許多國內醫院是很難實現的。
而在抗癌新葯的開發、引進和仿製上,我國的短板更是突出。據相關機構研究數據,我國在2010年-2014年全球癌症新葯可及性的排名遠遠不及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甚至低於印度。同期49種新葯僅有6個在中國上市。正是因為如此,國家近日才決定對抗癌藥進口實施「零關稅」,並且一併推出了加強新葯創新和仿製等多項舉措。可是,要待新政完全落地併產生實效,畢竟還須假以時日。
可想而知,在這種情勢下,國內越來越多有條件的癌症患者選擇出國治療,也是可以理解。對他們來說,抗癌就是分秒必爭,是與死神賽跑。他們等不起。
其實,與其指責很多患者紛紛國外求醫,不如正視差距,奮起直追,努力提升國內癌症防治水平,讓患者們不必再捨近求遠,遠赴他國治療;也希望國家能夠大力推進全民防癌工作,出台更多更好的抗癌新政,給予每一名苦苦掙扎的癌症患者以更完善的制度關懷和更有力的生命支撐,讓他們少一點痛苦折磨,多一分信心和希望。
文/徐建輝
TAG:抗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