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世間,有一種高貴叫樸素

這世間,有一種高貴叫樸素

無數個寂靜角落的這些人,

這些存在,是匠心,

是大地上活生生的詩意,

是生存生活哲學,

是托住國家的那張軟軟的網和溫度,

更是鮮活的,印著歲月精髓的文化。

文 | 雲曉

主播/夏憶 配樂/梁俊和蒙山孩子-轉應曲 · 邊草 竇唯- 溪夜

1

最近幾年,有幸從事一些相對自由的工作,不必朝九晚五,不必固定停駐一地,只需按時交工,便可以四處走動。

我在城裡待不住,總愛往山裡去,在許多地方都或長或短的山居過一陣。乃至於親近的朋友找我,都問「你最近在哪座山頭。」

我也曾問過自己,為什麼總想往山裡去?我答得出來。

山裡的村莊大多幾十戶聚集一處,雖不是竹籬茅舍,但也有雞犬相聞,田地層疊肥沃。

這樣地方的食物總教人自覺改去挑食的毛病,肉多汁有鮮味,肥又不生膩。

菜幾乎都長得參差不齊,菜葉上免不了蟲眼,要是南方雨季,還得小心菜葉的背後偷藏著酣睡的小蝸牛。

但就這菜,只用少許油鹽輕炒,就可以配著吃下整碗米飯。

更不消說節氣時的小食,應季熟的瓜果食糧,春夏秋冬皆有好物,勝過城裡任何一間超市。

要是遇見釀酒的人家,討上一杯,只喝到一點醉意。

帶著這微醺的感覺,閑逛至一處有樹蔭的高地,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必想,任由山風拂髮絲,吻眉眼,任由眼前能看見的萬物靜悄悄的生長,變幻,心裡就會自動感知陶淵明筆下的「天氣澄和,風物閑美」。

詩歌與山水畫也是山的一部分,晴好的日子,依著水溪而生的柳樹似在風中招手,也似在風中揮別,這是《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也是《村居》的「拂堤楊柳醉春煙」。

如果遇見雨霧朦朧,山脈竹林樹木村舍,皆化為水墨輪廓,只是這樣大的畫幅與景緻,各朝名家們也只在其中取得一景或片刻成墨,自古最會作畫的,不是人,而是天地。

山裡的迷人之處,除了白日,還有黑夜。

如果夜時有雨,將所有的電子聲音關去,仔細聽,雨從天空落下,跌碎在屋檐,樹梢,小路,河流之中,綿長無序卻不雜亂,是一期一會的自然之音。

如果是月夜,等月亮在山裡灑下一層銀白色時,可慢悠悠的去月色中散步,只覺得身形腳步很輕,心也很輕,落了一身月光,也落了一身溫潤安寧。

我想我瘦瘦的筆和貪心的眼睛,無論如何也寫不盡看不完山中的風情,只能一遍遍受其誘惑往返。

2

事實上,每個嚮往著山居鄉村生活的人,心中都有一幅獨屬於自己的畫面。

那或許是桃花源式隱世寄託,或許是吾心安處是吾鄉的歸處,或許是依山傍水,建處民宿學門手藝的理想生活,也或許是濃縮了萬千情愫故事的鄉愁和詩與遠方。

但你有沒有發現,真與心絲絲相合的地方越來越少。

我們眼見著一個個古老小鎮,村莊被濃妝艷抹,極盡招攬之勢,讓一條條小巷間涌動著四面八方來的人潮,空中瀰漫的不再是清風,而是奶茶,酒吧,賣鋪的叫賣聲。

還有的古城直接被規範化整改,成為毫無生命力的現代化古風,累積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氣韻,在短短几年間被旅遊的熱浪消磨乾淨。

而在更多的村落,山水頹敗,過去桃花源似的田園景象,正在走向半木屋青瓦半水泥小樓的城鄉結合。

年輕人不能依靠耕種或手藝為生,沒有生計來源只得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是留守的小孩和老人,成為許多人眼中貧窮,落後,底層的象徵。

不得不承認,當我們擁有了更多的物質,更多的選擇,看似得到了想要的時,卻失去了曾經所擁有的。

舒國治曾為了兒時的竹籬茅舍,日暮柴扉,別處再也見不到的唐宋之山水氛韻,一遍遍的去京都。

到了京都,卻總是在門外張望,或是在牆外佇足,稱自己為京都的門外漢。

我曾在貴州山中度過14年時光,而後隨長輩去往北京生活。

等我今年再度回到貴州山中的一處村落,望著一處純山木建造的房屋,和許多來過這裡的人一樣,不經意的用讚歎的語氣說道「這可真像京都的房子啊」,我終於明白為何舒國治會稱自己門外漢。

3

那扇門隔著的,不僅是望著那親切又遙遠的文明,不再屬於己的失落與愁傷。

也是文化斷代後又遇到經濟爆發,我們潛意識裡選擇相近的文明成為自身的文化標準,或者文化方向,乃至在一層一層的標籤下,失去對現有文化的客觀認知。

實際上,那處房子只是山中的農人們所建,是中國最傳統的卯榫結構,未用一顆釘子。

因尊重山脈,所以依山而建,因考慮此後農田復耕,房屋的底層全部由實木架高。

獲過普利茲克獎的建築師曾來這裡,望著這在鄉村並不稀缺的房屋,淚流不止。

這位建築師會在設計建筑前,花費數月的時間去感受風從哪吹,光從哪入。但他在這農人所建的木屋裡,看到了自然,看到了尊重,看到了那化於無形的關懷。

他難以想像許多建築大師所追尋遵守,渴望達到的精神理念,會在這山野鄉村遇見。

有句話說,「聖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自然的村落生活中,很少有刻意或者多餘之物,農人生於土地長於土地,春夏秋冬,四季變換髮生在他們每日生活中,自然潛移默化的成為了他們心中的那個道,所建,所食,所用,所練就的手藝,全都據此而來。

我猜想這或許是為什麼很多農人性情平和,而村莊的老人,會早早的替自己備好棺材,面對生死循環時如此淡然的緣故。

如果你曾有過長期鄉村生活的經驗,看過風土人情的書籍,或是看過幾個月前虛度報道的紀錄片《尋找手藝》,你一定會難忘這些場景,在心裡生起熟悉又陌生,語難言盡的感受。

在村落的酒席中,那位煮了一輩子飯的煮飯老人,他不會講許多話,但他的手和心知道什麼木材最好,水溫,米的軟硬怎樣才算是適宜,吃過他煮的飯之後,你會相信有的味道只屬於唯一的一雙手。

在貴州做楓香染的張蠟四老大姐,在她的楓香染里,有過去外婆做的,媽媽做的,有自己喜歡的,也有留給女兒的,只是沒有拿來售賣的。

一件衣服綉兩個月的苗族老奶奶,從還是一位年輕的苗族姑娘時就開始綉,而在她之前是祖祖輩輩。

無數個寂靜角落的這些人,這些存在,是匠心,是大地上活生生的詩意,是生存生活哲學,是托住國家的那張軟軟的網和溫度,更是鮮活的,印著歲月精髓的文化。

文化的影響有多大?

1638年時宋朝的宋應星曾深入田間、作坊寫就《天工開物》,此書在清朝逐漸不再流通。

1771年日本書商拾得後,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是日本的第一個外國翻刻本。

從此這本書刺激了18世紀的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興起了「開物之學」,這本書至今仍被日本所學習,在市面暢銷。

時隔近一個世紀的1915年,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才在日本找到這本書的中文刻本,將其重新介紹回國內。

許知遠在《十三邀》對話考古學家許宏,許宏在裡面說,「政治是短期的,經濟是中長期的,文化是底蘊,超長期的。「

「沒有了文化,也就無法回答我們從哪來,也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無法安頓身心,更無法弄清我們應該往哪去。」

4

在村子裡的這段時間,我時常為村裡許多老人的眼睛所震驚,因為那樣明亮如星星般的眼睛,應是屬於不諳世事的孩子才對。

也常常痴坐在田坎上,看農人耕地採茶,看他們將那些不知名的花草採回去,染米飯,打糍粑,染布,看那身形瘦小的老人揣著一個布袋神色十分驕傲,布袋裡是什麼?年復一年留下來的老黃豆種子。

這樣的場景使我的心軟軟濕濕的,是因感到珍貴,是因明白這珍貴一點點在流逝,也是因在這流逝中看到的微光。

有年輕人記錄二十四節氣里的一切發生,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走村訪寨的做村史,希望能構建出屬於中國鄉村的系統,而不再如過去那般使用國外搭建的理論系統。

也有在日本留學的80後中國建築師,將事務所直接從東京搬到鄉村,去探索學習山野間的村舍建築,做鄉村在地實踐。

有更多的名字和身份,隱藏在一粒米,一座橋,一門手藝的背後,細水長流的讓村落深厚的文化得以合理生長,讓我們內心的寄託有了無數細微支點。

也讓物質消費浪潮下的當地人看到他們自身的飽滿,或許有一天,繡花的手,不必離開孩子去工廠打工,或許有一天,很多生於鄉村的人,不必在繁華面前感到拘謹,明白這世間有一種高貴叫樸素。

5

1905年英國人伯格里,在烏蒙山區苗鄉,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結合苗族衣服上的符號花紋,為苗族創立了老苗文,開辦學校,編寫了《苗文基礎》,《苗族原始讀物》等教材,留下了苗族的歷史,傳說,文化。

而開辦的學校中到1949年,有四千多名小學生,幾百名中專生畢業,其中還有三十幾個大學畢業生,兩名博士。

有人來這裡拜訪,驚訝的發現這裡的苗族人幾乎都會英語,而且疏朗有趣,而這些畢業的學生,幾乎都選擇留在家鄉,留下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苗族文化。

2016年已經在烏蒙山山區支教兩年的梁俊,將山裡孩子天然的詩歌寫作,集結成書出版。

那本書,看得人忍俊不禁,也看得令人感動,讓人驚嘆山裡孩子的野趣,生命力。

在平常的課堂上,那些孩子會一邊掃地一邊高聲唱著「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中午排隊打飯的時候也會突然高歌「一個漁翁一釣鉤。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在自己生長的地方體會過詩意,就不會放任自己內心和土地貧瘠;

看到自己的珍貴,便不會在外部壞境的衝擊下,失去自我盲目隨從;

感知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站在大地上,生長新的創造;

明從暗處起,力從缺處生,但願文化這扇門內門外的人,終有一天往來無阻。

分享三首烏蒙山孩子的詩歌:

《蒲公英的精靈》

文 | 梁越梅

飄落的蒲公英種子

每一顆都會生長

風兒呼喚它的時候

它就隨風而去

種子飛散在天空

飛到每一個角落

讓孤獨的角落長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獨了

那金閃閃的蒲公英花

在那角落裡 得到了尊嚴

* * * * *

《音樂為死人送行》

文 | 朱銀春

我的夢想是當一位音樂家

到全世界去歌唱

音樂對我最重要

音樂可以改變我的一生

唱出千朵萬朵花

把死花唱活

把枯草唱綠

音樂為死人送行

音樂把苦人唱富有

音樂到哪兒

風兒就飛到哪兒

音樂是人聽人歡

花聽花開

音樂喚回春天

音樂使人勇敢

* * * * *

《夜空》

文 | 吳榮興

當孩子們熟睡的時候

夜空正忙著呢

星星把美麗的夢帶給孩子們

讓孩子們睡得更香

流星把每個孩子許的願望帶給孩子們

螢火蟲在每一家的院子里飛來飛去

它的屁股後面好像掛著一盞燈

善良的媽媽趕在雞叫之前起來煮飯

本期作者:雲曉,好好虛度時光簽約作者。呼吸著,活著的生命。

圖片:青簡

-END-

祝羽捷新書《世界從不寂靜》

新書分享會

歡迎濟南、杭州的小夥伴,來現場與小兔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好虛度時光 的精彩文章:

30歲+想轉行?聽聽這4位過來人怎麼說
擁有旺盛生命力的人,都是雌雄同體

TAG:好好虛度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