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學篆刻打基礎:民國時期的篆刻是「三國鼎立」和「異軍突起」

學篆刻打基礎:民國時期的篆刻是「三國鼎立」和「異軍突起」

「無論讀書習字,總覺後不如前;唯獨治印,愈後愈佳。因近代時有古鉨出土,後人見識既廣,借鏡益多,藝之猛進,亦當然耳。」篆刻名家陳巨來在他的《安持精舍印話》里說過這樣一句話,既指出越是晚期的印人作品越好,並且指出原因是因為古璽印出土越來越多,後來的印人見識增多,可資借鑒的材料也越多。其實這也是到了清代乾嘉之後印人的水平突然高歌猛進,並達成秦漢之後又一篆刻高峰的原因。因此,僅就篆刻一類藝術學習來說,應當借鑒儘可能晚近的印人的作品,那麼,有一個時期的印人以及作品就格外重要了,那就是今天要說的民國時期的篆刻。

上一節講晚清篆刻時,約略提過一點民國時期(即1912-1949年)的篆刻,總結一下,就是「3+1」的格局:

1、所謂的3,是指趙之謙印風(有一些研究者稱之為「趙派」)及吳昌碩印風(吳派,也有部分研究者稱為「海派」)再加上黃牧甫印風(黟山派)三家印風的三分天下,是這三家印風的延續。

一、趙之謙印風系列的民國印人

趙之謙被後世評為「但開風氣不為師」,這是來自龔自珍《乙亥雜詩》里的一句話,趙之謙是一位具備創新精神開「印外求印」風氣的大師,但他不以宗師身份自居,後人把他列為「趙派」宗師,顯然是因為他卓越的印學貢獻,他一生其實只收了兩個學生,就是朱志復和錢式,而錢式又是他的好友浙宗篆刻大師錢松的兒子,他以子侄待錢式,並不嚴格以師自居。但就是這樣一位不以宗師身份自居的印人,後世的吳昌碩、黃牧甫、趙叔孺、王福廠、齊白石等都從他這裡獲取過營養,我們知道,後面這幾位,都是開宗立派的大師,可見趙之謙對於中國篆刻史有多重要。建議想在篆刻上有所成就的朋友,一定要十分注意這一位篆刻天才。

(趙之謙像)

其實,在民國時期,習趙之謙印風的名家也很多,他們分別是:趙叔孺(1874-1945)、王爾度(1837-1919)、壽璽(1885-1950)、錢君匋(1907-1998)、方介堪(1901-1987)、陳巨來(1904-1984)、葉潞淵(1907-1994)等。

我們把趙叔孺列為趙之謙印風的承繼者,是因為他也是工穩一路的篆刻,其實沿的都是明末汪關,清初林皋到清末的趙之謙這一路的工穩雅緻,而方介堪、陳巨來、葉潞淵又是趙叔孺的弟子,趙叔孺、王福廠(後面會提到)又是細朱文印的宗師級人物(兩人又有區別,趙是「圓朱文」一系的代表,王是「鐵線篆」一系的代表),但這一列人物,都不脫「工穩雅緻」四字,趙之謙的風格接近於精金美玉式風格(對面的風格是野山荒原式),這些人又或多或少的跟趙之謙有師承關係。

我們看他們的作品吧:

(趙叔孺:凈意齋)

(方介堪:三千大千)

(葉潞:潞淵畫印)

(陳巨來:雙江閣)

好作品太多,我們先記一些人名,將來按名找作品就好了,因為是民國時期的印人,印譜得來要比早期印人的印譜得來容易得多。

二、吳昌碩印風系列民國印人

民國成立那一年,吳昌碩先生已經69歲,他出任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詩書畫印四絕稱雄藝壇,尤以其印學成就為最高,後世的學者或直接入室,或承其印風,代表的印人有:徐新周(1853-1925)、趙石(1874-1933)、陳師曾(1876-1923)、李苦李(1877-1929)、錢瘦鐵(1897-1967)、鄧散木(1896-1963)、王個簃(1897-1989)等。其實,齊白石也受吳昌碩影響,這裡先放一下。

(吳昌碩像)

有一些事情需要交待:趙石是吳昌碩的親傳弟子,又是鄧散木的師父,鄧散木在《篆刻學》里稱趙石為「趙派」,這個趙派不要跟趙之謙那個「趙派」混了,這個趙派的風格多從封泥一路渾茫風格出,是吳昌碩眾弟子里較有個人風格者。陳師曾也是吳昌碩的親傳弟子,國學大師陳寅屬的哥哥,魯迅的好友,齊白石的摯友,惜英年早逝(48歲死),梁啟超說:「師曾之死,其影響於中國藝術界者,殆甚於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損失,不過物質,而吾人之損失,乃為精神。」吳昌碩的題字是「朽者不朽」,評價可謂甚高。王個簃曾任吳昌碩孫兒的家庭教師,後受吳昌碩親傳。

還是看作品吧:

(徐新周:大象無形)

(趙古泥:雲山得意樓)

(陳師曾為魯迅制印:會稽周氏考藏;會稽周氏;俟堂)

(錢瘦鐵:壯志不隨華髮改。)

(王個簃:啟之)

三、黃牧甫印風系列民國印人

跟在上海的吳昌碩地位基本均等的同時期印人是在中國南方的黃牧甫,就是「黟山派」,黃牧甫去世四年後,民國建立,他雖居嶺南(因此也稱此派為「嶺南派」),但光潔妍美、寓險於平的風格卻獲得了後世廣泛的讚譽,因此,師承他的印人很多,成就高的有李尹桑(1882-1943)、鄧爾疋(這個字有三個讀音,此處一般讀ya三聲,1884-1954)、馮康侯(1901-1983)、喬大壯(1892-1948)等等。

(黃牧甫像)

也有幾件事可以先提一下,李尹桑一家四人(四、六、七子同學,李尹桑是老七)跟隨黃牧甫學藝,而只有李尹桑成就最大。李尹桑曾經這樣評價他的老師黃牧甫與趙之謙的區別:「悲盫之學在貞石,黟山之學在吉金;悲盫之功在秦漢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雖略有溢美乃師之嫌,但基本說出了趙、黃之別。鄧爾疋通常以字行,叫鄧萬歲,好記些,查資料時,這是一個人。馮康侯是自學成才,自學的起點是在其表叔處見到黃牧甫的印稿及墨跡,大概民國初年前後到北京,曾為梅蘭芳畫舞台布景,並在琉璃廠掛牌訂潤刻印,他還有點官方背景,曾為黃浦軍校校長辦公廳秘書,後被聘為負責全國官印製作的印鑄局技士,篆刻水平可見一斑。喬大壯也是魯迅的好友,現在北京魯迅故居「老虎尾巴」掛的還有喬大壯寫的書法,喬大壯篆刻水平也極高,與齊白石並稱「南喬北齊」。

看作品:

(李尹桑:黃玄之璽)

(李尹桑:桑璽)

(喬大壯:福州曾氏)

(喬大壯:克耑辭翰)

(北京魯迅故居牆上喬大壯的書法)

因為黃牧甫一路印風崇尚光潔,多用沖刀,刀痕鋒利,給人感覺爽潔雅緻,因此,現代印人學黃者甚眾,這裡也只是列個名家的名單,如果查他們的印譜,也按名單買來就好。

其實,這三家印風之外還有一家也很有影響,即浙派一路的王福廠(1880-1960)、唐醉石(1885-1969)韓登安(1905-1976)。

王福廠不用多說了,大家一直在臨他的《說文部目》對他應有了解,唐醉石呢,他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印鑄局技正科長、所長、故宮博物院顧問、南京政府印鑄局技師,也是有官方政府的治印專家(其實王福廠也有這樣的經歷)。韓登安則是自學之後師承王福廠,於細朱文一路卓有成就的大家。稍稍看看作品:

(王福廠:王褆(ti二聲)長壽)

(王福廠:寫不盡人間四並)

(唐醉石:滄浪一舸)

(韓登安:毛主席詞《沁園春.雪》)

(韓登安:湖山最勝處)

前面所謂的「3+1」的1,指的是齊白石。

四、齊白石印風

齊白石(1863-1957),原名璜,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他是一位木匠出身的藝術家,篆刻初學浙派丁敬、黃易、後又得到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學趙之謙,又學吳昌碩,後又從秦權量、詔版及漢《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中得到啟發,寓圓於方,以其大刀闊斧式的單刀刀法治印,縱橫平直,不削不做,不加修飾,形成了有強烈個性的印風。

(齊白石像)

因為跟以前的各派印風並不一樣,曾被正統印派認為是「野狐禪」,但著名藝術家傅抱石不這樣認為,他認為齊白石的印風誕生是「霹靂一聲,開始了中國篆刻史上的新頁。」來看作品:

(齊白石:人長壽)

(齊白石:中國長沙湘潭人也)

不過,學齊白石的人很多,但學者甚眾,卻沒有一個學齊白石而成名的重要印人,原因可能是齊氏風格太過強烈,只可有一,不可有二吧。

當然,民國時期還有一些篆刻成就突出的名家,他們的名聲被其他各方面的卓著成就所掩,反倒不那麼被人稱道了,比如李叔同,早年精於篆刻,只是後來並不以篆刻名世,而是成為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他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又加後來出家為僧,更加不以篆刻顯名;再比如,馬一浮道德文章名滿天下,治印也就不顯,經亨頤因為著力教,印名亦不著,羅福頤篆刻亦精,但博物考古更是名滿天下,壽石工刻印名揚京華吧,他偏偏認為自己的詞寫得好……再比如,還有黃賓虹、潘天壽、豐子愷、傅抱石、張大千、陳半丁、于非闇、陳子奮等畫家,也都是制印好手,只是被畫名所掩罷了。

到這一篇,我們把中國篆刻史,從三方商璽談到民國時期做了一遍完整的梳理,希望對於以後我們對於技法的學習有所裨益。

(【老李刻堂】之285,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一片冰心」典故的來歷
林黛玉在唐詩里為啥最喜歡王維的詩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