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聚人和會用人區別在哪裡?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作者:姜鵬
漢武帝剛繼位的時候,漢朝已經建立60多年了,社會很安定,國庫很豐裕。但是和周邊民族的關係,處理得還不是很好,國內很多制度建設也不完備,所以漢武帝勵精圖治,求賢若渴,希望得到各色各樣的人才。在漢武帝這種精神的感召下,所謂「求賢得賢」,於是就有很多人才聚集到朝廷上,比如文臣公孫弘、董仲舒;武將衛青、霍去病;寫作高手司馬遷、司馬相如;法律專家趙禹、張湯;外交人才張騫、蘇武,這些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謚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康熙帝以前在位最長的皇帝。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人物,有些善於天文曆數,比如和司馬遷一起編定曆法的唐都;有些長於算術,比如幫助漢武帝進行財政改革的桑弘羊;有些擅長音樂,比如李廣利的哥哥李延年。個性上,有些人樸實,比如以恭謹忠孝聞名的「萬石君」家族的人;有些人耿直,比如老是當面批評漢武帝的汲黯;有些人詼諧幽默,比如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東方朔。
班固說漢武帝統治時期人才濟濟,其中提到「滑稽則東方朔」,說東方朔屬於「滑稽型」人才,以此突顯漢武帝時代人才濟濟,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從中也體現出班固對漢武帝選拔人才的成績非常肯定。
班固眼中的漢武帝聚人盛況
班固說漢武帝選拔人才,有這麼幾個特點,首先,選拔出來的人才各色各樣,類型很齊全,文臣、武將、寫作高手、法律專家、外交人才,前文我們也都已經一一列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未曾羅列的人物,總之,通過班固的總結,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漢武帝時期人才濟濟,什麼樣的人物都不缺——「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後世莫及」。(《漢書?公孫弘兒寬傳》)
從整個漢朝選拔賢才的情況來看,就屬漢武帝這一朝最鼎盛,後來都沒能超過這個時期。
第二個特點,班固說漢武帝選拔賢人秉承一個原則,什麼原則呢?英雄不問出處。所以漢武帝選拔上來的人,有很多是出身不太高,甚至於不太光彩的。比如衛青就是奴僕出身,桑弘羊是生長在商販家庭。後來漢武帝臨終託孤,有位顧命大臣叫金日磾,這個人甚至是投降漢朝的匈奴人。從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只要你有才幹,不管你是什麼出身,漢武帝都能放心大膽地任用,不拘一格用人才。因此在漢武帝執政期間,出現了「群士慕向,異人並出」的局面,各種有特殊本領的人才都被感動了,紛紛出山,甘心為漢武帝、為朝廷服務。
第三個特點,班固說漢武帝對這些人才都是很真心的,而且是由衷佩服他們才幹的。關於這點,班固也舉了個例子:「以蒲輪迎枚生」,枚生的名字叫枚乘,在文學上很有成就,賦寫得特別好。漢武帝即位的時候,枚乘年齡已經很大了。漢武帝仰慕他的大名,想見他。那個時候交通條件不好,老年人長途奔波挺累。漢武帝就讓人用蒲草把車輪包裹起來,這樣可以減少顛簸幅度,老人家坐在上面能舒坦些。不過枚乘還是在半道上生病去世了,漢武帝並沒能見著他。但這件事表明了漢武帝有尊重賢人、仰慕賢人的姿態。
聚來與用好有區別
以上是班固描繪的,漢武帝時期匯聚人才的盛況。但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在漢武帝能否用人這個問題上,卻採取了「一分為二」的觀點,認為能聚人和會用人,是兩碼事,漢武帝在聚人和用人問題上,既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缺點。《資治通鑒》在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有兩處比較重要的言論。第一個地方,司馬光描寫漢武帝和他的大臣汲黯之間的一場對話,對話的核心內容就是如何對待人才。
在描寫這段對話之前,司馬光先介紹了一下漢武帝對待人才的整體情況:「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嚴峻,群臣雖素所愛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輒按誅之,無所寬假。」(《資治通鑒》卷十九)司馬光承認,漢武帝的確在招攬人才上花過不少心思。但是漢武帝這個人性格嚴厲、待人苛刻,眼睛裡揉不下沙子。
好不容易選拔上來的人才,漢武帝只要一發現這人有問題,哪怕是再小的問題,也要嚴厲處罰,有很多人因此被殺頭。
針對這個問題,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求賢甚勞,未盡其用,輒已殺之。以有限之士,恣無已之誅,臣恐天下賢才將盡,陛下誰與共為治乎!」(《資治通鑒》卷十九)他說陛下你啊,花這麼大精力尋訪賢才,賢才一到,大用場還沒派上呢,就已經因為一些小錯誤被殺了。天下人才是有限的,你這麼殺下去,遲早有一天會被你殺完,到時候誰來幫助你治理國家?
漢武帝怎麼回答汲黯?漢武帝說:「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夫所謂才者,猶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不殺何施!」(《資治通鑒》卷十九)人才怎麼殺得光呢?只要你肯找,終歸找得到。而這些找來的人,如果不能傾盡他們全力為我所用,那和沒才能有什麼區別?不殺他們還能留著幹嘛?汲黯聽了漢武帝這番話,心肯定是涼透了。漢武帝還對其他大臣說,你們看,汲黯這個人,多麼愚蠢,多麼迂腐啊!
這裡面體現出來漢武帝的冷峻無情,和司馬遷筆下的漢武帝有神似之處。這是《資治通鑒》第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漢武帝晚年改弦易轍,開始注重農業生產,任用了一個叫趙過的人。趙過是當時一位了不起的農業專家。司馬光特意對漢武帝任用趙過這件事,進行了一次點評。
趙過,西漢農學家,在古代對中國的農業有著巨大的貢獻。漢武帝末年,趙過被任命為搜粟都尉。他發明了代田法,又研發出了新的農具:耦犁和耬車。《齊民要術》序:「神農、倉頡,聖人者也,其於事也,有所不能矣。故趙過始為牛耕,實勝耒耜之利。」
司馬光說:「天下信未嘗無士也!」(《資治通鑒》卷十九)天底下的確時時刻刻都有人才,而且有各種各樣的人才。司馬光說,你看,漢武帝一心擴張、發動對外戰爭的時候,那些敢於衝鋒陷陣,捨生忘死的勇士,就充滿著朝廷。後來漢武帝回過頭來注重農業生產了,趙過這樣的農業人才又脫穎而出,使老百姓都能獲益。這說明什麼?說明天下是不缺人才的,只不過哪種類型的人才當道,取決於帝王的意向和喜好。
是不是人才誰說了算
我們把《資治通鑒》和《漢書》作個對比,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前面講過,班固羅列了一張很長的名單,用來說明漢武帝時代人才濟濟,各色各樣的人才都有,但在這張名單裡面卻沒有趙過。趙過在整部《漢書》里,只在《食貨志》里出現過一次。在班固看來,論漢武帝時期的人物,趙過根本排不上號。文臣、武將、使節、謀臣,都是一摞一摞的,哪輪得到小小的趙過啊?司馬光恰恰相反,對班固這張名單里的人,絕大多數沒有什麼特別評論,單單看中了趙過。
趙過從事農具改良,推廣先進的農耕方法,踏踏實實,默默無聞,不像漢武帝的寵臣們錦衣玉食、前呼後擁,不像馳騁沙場的名將們那般光芒萬丈。但司馬光偏偏要通過趙過的事迹,來點評漢武帝在用人上的得失。這說明什麼?這就能反映出司馬光作為一名歷史學家,他在編纂歷史的時候關注點在哪裡。
在司馬光看來,漢武帝早期的政策走過很多彎路。將星、謀臣雲集,並不一定是值得慶幸的事。
大肆對外擴張,大興土木,反而影響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好在漢武帝晚年反省,痛改前非,重視農業生產,恢復民生,才避免重蹈秦朝覆亡的悲劇。在司馬光看來,很多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的人物,遠不如趙過這麼一位能讓百姓吃飽穿暖的農業專家來得實在。司馬光通過趙過受重用,來展示漢武帝在用人上的前後變化,以此告訴我們漢武帝知錯能改,有了不起的地方。
(作者是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資治通鑒》研究。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8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