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美對抗,讓我想起了大學裡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

中美對抗,讓我想起了大學裡一個改變命運的決定

連續講了幾天貿易戰和宏觀經濟的問題,有不少老鐵在後台提出了這些很有意思的問題:

小明,為什麼你能把複雜的東西解釋得這麼簡單易懂?為什麼你寫東西的邏輯框架總能那麼清晰?你是如何做到同時調用不同知識模塊的?

今天的文章我就打算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輕鬆的話。我相信我的經歷,對大家的學習過程會有一些借鑒作用,尤其是尚且年輕的老鐵們。這些東西和最近的大國對抗有什麼關係,看到文末你就會明白。

對於大家的提問,你要說有沒有什麼獨門秘籍,那肯定是沒有。如果一定要說一個方法,那就是別人花三天突擊一門考試,我要花上一整個學期,我對知識是發自內心尊重和敬畏的。

三天應付完一門課程,帶給你的就是三天付出的回報,一個學期是一個學期的回報,終身學習又是終身學習的回報,時間拉長世界往往都是公平的。

我在年輕時在念大學的階段,做過最有用的事情,就是花了大力氣去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並進行了相對大量的嚴肅學習(區別於閱讀小說等消遣式的學習),這一過程正在對我的人生產生超預期的影響,例如大家看到的我寫的文章和我開發的金融思維課程,追根溯源,都來自我大學時代打下的相對堅實的基礎。

1

上大學時,一開始我和多數人一樣,熱衷於「提升綜合素質」的信條,參加很多社團,很快覺得不過癮,自己搞起了社團。臨近期末,社團創建的任務,加之雙倍於同學的學習任務(第一年我同時修了兩個專業的課),讓我第一個期末亮起了紅燈。

後來仔細思考了如下這兩個經典問題(每個在浙大念過書的同學都應該不會陌生):

來大學做什麼?

畢業做什麼樣的人?

答案當然不是「混」,以及「混混」。

大部分人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想了也是白想。抽象如斯,如何想得明白?可我還真的正兒八經花了很長時間去想,白天想,晚上想,想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走路恍惚。最後我做出了一個重要而莊重的決定:

我要學習,我要熱愛學習,學習才能使我快樂!

確定了大戰略之後,便是開始瘋狂地做減法。我學著大膽捨棄一些東西,沒有牛逼到可以同時做好多件事情,所以我放下了創建中的社團,退出了很多活動,也幾乎沒有參加各種比賽,實踐,甚至沒有實習。

除了睡覺,八成的時間花在了三個地方:教室,圖書館,和操場。另外兩成用來賺錢,那時我便認為,商業意識是需要儘早培養的。而學習大致又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是專業課的學習。

很多人不會看教材,但我看,還挨著看,一遍看不懂看第二遍。厚如磚頭的公司金融原版資產定價理論,我挨著一頁一頁讀完,當時的教授都覺得驚訝。

第二是文史哲理工等通識書。

文明史、哲學批判、文學創作、心理學、生命科學通論等都會找來讀一讀,讀這些的過程尤其是讀文史哲的過程,也算對我早年較弱的文科素養有些許彌補。

第三則是相對嚴格的學術論文。

早年一直想走基於行為金融的資產定價的學術研究道路,所以讀了一些宏觀經濟,資產定價和行為學研究的論文和書籍。

除了用來賺錢的時間以及必要的學校活動,我幾乎每天都在圖書館呆到閉館或是教室清場。學校晚上教室清場會放梁祝,至今聽到這首曲子都覺得親切和懷念,不知如今曲目變更與否。然後再去操場跑步約半個小時,回去洗澡,睡覺。

如此循環著過了大學前三年。

仍記得有一位大學室友,常常帶著相機約著各種好看的小姐姐拍照,再回來樂此不疲地為她們修圖,期間不忘給我們展示他的工作成果,並附帶得意的語氣和我講:

小明,你看,這才是大學生活該有的樣子。你天天泡圖書館泡自習室,多無聊沒趣啊,你以為這樣能搞到妹紙嗎?搞不到的啊!

室友誠不我欺,真的是搞不到的!因為我老幹部一樣索然無味的大學生活,加上本身長得普通,大學裡寫過些紙條給一起學習的妹紙,但均無回應。這樣的結局,進一步堅定了我「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信念。

所以老鐵們,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一個人的知識體系特別牢固紮實,那他在大學階段,多半就是只寂寞如雪的單身狗了。多麼痛的事實!

總之,我在大學裡幾乎處於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模式當中,回過頭看,自己也覺得有些驚詫。說是蔽塞不開化也好,說是有強大的自控力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也罷,反正我的確沒有走很多同學早早就開始走的那條學習-實習-比賽-社團,這種多位一體的路線。

人吶,總是應該和大多數人保持點距離,才不會最終成了「大多數人」。

2

在講我對知識體系的劃分之前,想先順便講幾個我認為有趣的小問題。

1)雞湯與乾貨

雞湯與乾貨的區別在於前者是關於人的「知識」,後者是關於物的知識。

以人為對象的經驗抽象總是充滿了主觀性和反人性,比如要努力,要自律,要忠於伴侶,要花時間去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業,幾乎都是違反生物本能的。以物為對象的經驗抽象則相對要好很多,且少了很多主觀性,按圖索驥即可。

如何製作一道番茄炒蛋,原料需要什麼,火候需要多久,油鹽醬醋糖各方多少,是乾貨。但如何成為一個可以把番茄炒蛋做到極致的大師,則是雞湯。

乾貨和雞湯,很多時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層面,不要把它們對立起來。完整的經得起考驗的知識體系里,兩者猶如陰陽兩極,缺一不可。

2)演繹與歸納

前者從最基礎的事實/公理/假設出發,逐級推演,得出結論。後者從比較和類比當中分析,得出結論。儘管很多時候兩者相輔相成,但是人們更習慣採用歸納思維,而非演繹。這樣就很難快速了解問題的根本,深入現象之後的本質,以及進行「破壞性」創新。

比如常見的年輕人討論擇業問題,幾乎全是歸納思維。對比一下各個行業的薪資水平,發展前景,需要的條件,然後再對比一下自己,即做出結論。

演繹思維則要求你從根本角度去理解商業形態之上的行業分工和格局,以及對應的不同的商業模式,在不同模式上,收入和成本產生之來源,再在此基礎之上的各個職業門類的差異,以及對應背後技能需求,發展前景之不同,再根據自身情況綜合決定。

3)批判思維/事實和觀點

批判性思考幾乎是個體保持獨立的全部思維基礎,這當中最重要的起點則是能分辨清楚攝入信息當中何為觀點,何為事實。

觀點只能從概率上逼近事實,而遠非事實本身。不少人會把這兩者混淆起來,最後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別人觀點的跑馬場(叔本華語)。更有甚者,不加思考自己便採取不符合自身情況的行動。

要形成批判思維的重要一步是要完善基礎學科的思維框架,或者叫知識體系,對此查理芒格一直樂此不疲地推薦,深得我心吶!

例如,任何一個大學畢業生,都應當熟知並運用:

數學教給我們的嚴密邏輯推理論證的思維,何為假設,何為基礎定理公理;經濟學教給我們的邊際思考問題的方法,靜態和動態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機會成本,均衡,競爭,個體理性的思維方法;金融學教給我們的風險收益思考模型,無套利均衡模型,以及預期定價理論;心理學教給我們的潛意識、認知、行為等相關知識;生物學的進化理論;工程學的結構化思維......

思維習慣的養成需要有大量的知識尤其是基礎學科的基礎知識,它們會長遠地充當你解決問題所運用的思維繫統的方法論和工具基礎。這些知識需要將其連成知識網,沒有形成網狀的碎片化結點化知識,調用起來是困難的。

這也說明,思維繫統的養成,知識體系的完善,是一個需要刻意訓練的過程,它遠非你閑來無聊躺在沙發上刷抖音刷朋友圈,看綜藝,亦或是聽一首放鬆的音樂那麼簡單。

3

我對知識/技能的理解,習慣按照需要習得的時長和集中精力的程度分為四個象限來看,可以參考下圖:

第一象限:我稱之為專業性硬知識。

它既包括了每個專業的大學生在學校里的專業課程相關的知識。比如一門編程語言、財務報表的編製和分析、電路原理及設計等等。也包括了需要通過集中一段時間閱讀和反思活得的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和邏輯,包括哲學/文學/邏輯學/數學等基礎學科的普世方法論。

第二象限:我稱之為應試性知識。

這個名字非常形象,就是指那些你在短時間內突擊獲得的知識。比如平常不學習通過期末考試周刷夜應付考試獲得的知識。也包括為了考取各類證書突擊準備獲得的知識。

第三象限:碎片化知識。

即是消遣娛樂當中獲取到的信息,例如刷微博和朋友圈獲得的信息。

第四象限:經驗性軟知識。

人際交往,溝通交流,組織協調,包括部分的領導力等等。

這樣劃分很有意思的一個點是讓你明白你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是哪一類,而且各類知識帶給你何種程度的影響。

毫無疑問,我認為在年輕的階段,最應該重點關注的是第一象限的硬知識,因為一旦步入中年面臨家庭的壓力,就再難有機會讓你在例如大學這樣的幾年集中精力去習得這些知識。

然而我們的很多大學同學卻把重點放在了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的知識獲取上。

當今的大學生們一進大學就開始籌備就業,刷實習經歷,各種社交活動場合刷臉熟抱大腿,社團里刷頭銜,但最應該刷的「硬知識」卻被最大程度地忽略了。大學生們通過幾個晚上通宵複習,應付考試,一些聰明的學生可能據此還會獲得不錯的分數,也因此常常成為炫耀的資本:你看,我複習一天就能拿到滿績。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刷夜突擊應付考試得來的知識,有多少能融入血液,成為你終身受用的東西呢?恐怕少之又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金融經濟系的同學都問我:

為什麼你解讀這些經濟現象的知識我全知道,但是我碰到類似問題就一臉懵逼了呢?

仔細品一下今天的文章,你就會有答案。

突擊性的知識並不能帶給你長遠的獲益,最終決定你的知識深度和基礎思維框架的是第一象限的硬知識。而第四象限的軟知識,很多時候屬於在工作/人際場景當中自然習得的。

對於尚在快速成長的年輕人來說,我非常強調第一象限知識的獲取。特別反對讀書無用論,特別反對靠刷夜突擊應付考試,特別反對鼠目寸光看待自己的專業知識,也不太主張花過多的時間去鍛煉所謂的「領導力」 「人際溝通」等軟性技能。

真正的軟實力,是建立在絕對的硬實力基礎之上的。而絕對硬實力,又大部分建立在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讓人信服的行動結果之上的。

人與人是這樣,國與國的競爭也是這樣。

最近的中美對抗當中,美國打出一張高科技領域的王牌,斷了對我們的技術和高端設備的供應,我們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好在我們還能清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現在《厲害了我的國》已經被全面要求停播)。儘管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商業模式創新,但這些東西在科技硬實力面前,不過就是花拳繡腿而已。

說到底,這也是硬知識和軟知識的較量,誰強誰弱,大家一目了然。

對「硬知識」的忽略,很多人隨著年歲的增長,才會倍感唏噓和遺憾。真心希望這種遺憾,不要出現在我們更年輕的一代人身上。

唯有從小就真正建立起對(硬)知識的尊重和敬畏,唯有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學問搞研究,唯有把知識和理論吃透了夯實了,個人在未來的成長和發展中才有堅實的基礎不迷失不迷惘,民族在復興的過程中才能有強大的後盾不依賴不屈服,而國家也才能真正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蛻變和崛起。

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秦小明 的精彩文章:

今天起,餓了別叫媽,叫爸爸!
如何過上墮落的一生?我的3條建議

TAG:秦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