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名方詳解-半夏秫米湯
《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於陰,陰虛,故目不瞑。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卧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願聞其方。伯高曰:其湯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故其病新發者,復杯則卧,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
在《黃帝內經》中一共記錄了13個方劑,而且大部分我們今天已經很少使用,少部分能使用的方劑有些還是外用的,而口服的湯藥方劑就顯得非常不同尋常。半夏秫米湯卻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這是由於陽氣盛而陽蹺陷,所以不得入於陰,因而陰虛火旺所以失眠的病例。
首先明確一下,陽蹺脈應該是衛陽入里的一個橋樑,由於橋樑下陷所以衛氣不得入於陰。其次陽不入陰的結果是陰虛,這是由於陽不入陰則阻滯於陰外,陽郁於外或者郁於上則化熱而耗損陰液,所以陰虛。或者說只有當陽氣入於陰,陰液才得以保存,也說明潛陽入陰也是養陰的方法之一。治療方法是「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祛其邪。」應該是補陰虛,瀉陽氣,通調經脈以祛邪。治療的方劑就是半夏秫米湯,治療效果是「陰陽已通,其卧立至」,黃帝這時豁然開朗繼續總結處方的治療機理,「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今天從臨床上我們知道,失眠抑鬱是一個非常難以治癒的病症,經文中所記載的神奇療效的方劑居然只有兩味葯,還有就是這個神奇的煮湯藥的水,這裡強調所用的水,「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這種水在《傷寒論》當中也有介紹,稱為「甘瀾水」,也稱「勞水」(古醫說法)。即把水放在盆內,用瓢將水揚起來、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無數水珠滾來滾去便是。後世醫家多取「甘瀾水」補助腎氣以用。例如,苓桂棗甘湯證用於治療傷寒汗下後,臍下悸,欲作奔豚。煎以甘瀾水,揚之無力,取不助腎氣。甘瀾水的作用是取其輕輕上揚之性。一般來說水的特性是主潤下的,腎主水,但是經過這樣的上揚千萬遍之後,水已經減少了下流之性,而是偏於濡潤在中上焦之津液,同時取甘瀾水的流通之性。另外用葦子做柴火煮葯,葦薪也有疏通之性。
再來看看這兩味葯,首先是半夏,顧名思義,是夏季的一半,應該是夏至之際,夏至是陽極之際,陽極也是從陽轉陰的時刻。夏至之前,陽處於上升階段;夏至之後,陽氣由升轉降。夏至是一個從陽到陰,陽氣入陰的關鍵點。
我們再來看另一味葯秫米,秫米實際上就是粟米,也就是黍米,俗稱黃黏米。作為五穀之一應該歸於中土,《黃帝內經》中有介紹黍米味辛。辛主散,秫米的功能應該是辛散中焦土濕。
這樣半夏秫米湯的功效就清楚了,用半夏引陽入陰,而秫米辛散燥濕健中土,疏通道路,而其中的千里流水的甘瀾水是助中焦疏通,並用葦薪燒火煮葯同樣是取疏通之意。一個僅有兩味葯的小方之所以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是因為其組方原則的邏輯性非常強,完全順應自然規律的陰陽變化,通過食物或者藥物,將人與自然完美地結合起來。正是因為有天地之氣相助,使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方子,顯示出神奇的療效,手到病除,一劑葯「其卧立至」。
後世醫家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中將此方加減後組成了著名方劑半夏瀉心湯,為什麼說半夏瀉心湯是源於半夏秫米湯呢?首先,半夏瀉心湯是用半夏為主葯,其次,雖然半夏瀉心湯的主要功能是升脾陽降胃氣,但是名字卻是瀉心湯,而不是瀉胃湯或者補脾湯之類,原因是此方的主要功效也是引陽入陰的,用半夏為主葯,其他藥物調理脾胃,其中有辛味的乾薑,以及苦味的黃連、黃芩,辛開苦降,疏通中焦,引陽入陰,這是半夏瀉心湯的本意。後世醫家有用此方治療失眠症的,其原理與半夏秫米湯是一樣的。所以說半夏瀉心湯是半夏秫米湯的加減方劑。另外《傷寒論》中的其他方劑還採用了本方的煎煮方法,例如,在苓桂棗甘湯中使用的甘瀾水就是源於此方的。
總之,雖然《黃帝內經》中只留下了這僅有的幾個方子之一,但由於其理論的特殊性,對後世醫家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就充分地說明了,要想真正了解中醫,希望在中醫方面有所作為的人們,沒有其他捷徑可走,唯有認真全面理解《黃帝內經》。
本文摘自《闖關記我的《黃帝內經》覺悟之旅》
尊重版權,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朱燕中
編輯:釋慧祥
※輕描一幅春景,勾勒花開半夏的眷念,安然靜好與明媚春光正好
※《花開半夏》已經五年了,她變臉,她成辣媽,而他成票房終結者
TAG:半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