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的大五人格和不靠譜的 MBTI
說到人格測量,大家一定會想到性格色彩學,亦或者 MBTI 和大五理論。這些理論是否正確呢?人格又究竟是什麼呢?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一個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紅了『心理專家』樂嘉和他的性格色彩學。連 HR 姐姐都深深迷戀這一套,面試一定要你測 MBTI,企業培訓要測測你是老虎還是孔雀,更有些互聯網公司面試先問你星座血型。
有些人就很納悶了,我只是來面試的,你們城裡人玩這麼多花樣是搞什麼鬼?真的準確嗎?
Tell me about myself-人人都想藉助這些手段更好的了解自己,但是這些工具是否靠譜呢?
心理學家怎麼測量你的性格
主流的人格心理學理論流派是什麼?
今天我們所講的人格,是 personality,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說的性格。但是除了 personality 以外,人和人之間的差別還包括興趣(interests)、價值觀(values)等,心理學家稱這些概念為個體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
這些個體差異決定著我們對外界有怎樣個性化的反應,也常常是別人給我們貼的『標籤』,影響著我們在別人眼裡的樣子。
心理學家花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嘗試各種各樣的假設、提出各種各樣的學說和測量方式,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將其形成了心理學的一個領域,即人格心理學。
1937 年,心理學家 Gordon Allport 就試圖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進行系統的研究。可是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研究,心理學家對於人格的定義還是沒有統一,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學說:
特質說:認為人格大體上具有跨情境一致性(cross-situational consistency),認為有一種內部行為傾向來指導人們的行為,使其具有穩定性、一致性、和可預測性。
情境說:認為人們的行為主要受環境影響,並不存在這種背後的穩定特質來指導人們的行為。
交互學說:這是個騎牆派。早期 Kurt Lewin 提出了一個數學公式:B=f(P, E),即人們的行為是由人和環境兩個變數組成的方程,是受到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的影響的。從交互學說的角度來看,人既具有對環境的選擇性,同時也會被環境所影響。
認知-情境系統理論:假設人格是這個黑匣子,裡面包括編碼、調節、預期、價值觀、情緒等一系列的複雜交互作用。但是該假設認為有 if - then 的這種反應模式。if 出現了一個外界的環境刺激,then 你就一定會以某種方式表現。
活動導向理論:心理學家 Brian Little 認為,人們的性格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會根據目標和需求有所改變。為了了解和預測一個人的行為,不能只看穩定的人格特質,還有去看價值觀或者動機來源,來了解兩者的交互作用。
Facebook 知道你的性格
基於這些主流的人格心理學理論流派,我們現在有了哪些可以測量人心的手段?
然而,光懂人格分類的學說理論並沒有什麼卵用,科學地測試人格才能有效指導企業選拔人才和認知自我。
1.自評式問卷
最簡單粗暴原始的測量方法就是 5 點或者 7 點的自評量表。例如,測量大五人格最簡單的 mini-marker 只有 10 道題,但是用的比較多的還是46道簡短描述的版本。不過它還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容易偽裝:很多人格問題非常容易看出來問的是什麼,所以應用在招聘選拔的情景中時,聰明的候選人很容易想出來應如何作答。
每個人對問題解釋的想法不同:對於 5 點量表上的每一點究竟對應的是什麼具體的行為、或者什麼樣的程度,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同,這就導致有許多個人因素會影響人們對同一個問題的作答。
針對這個讓人不能忍的自評五點量表,心理學家們想出了許多方法來解決。
首先第一種方法就是把五點量表改成迫選。比如這一對:『大多數的情況下,我會保持積極的態度』/『我喜歡跟別人一道實現共同目標。』。
但這種測量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你的得分只能自己跟自己比。究竟你的外向性和別人的外向性相比誰更強,就很難對比。
2.自適應測驗
還有一部分在統計學上的發展是把計算機自適應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的原理應用到人格測評中。最著名的計算機自適應測驗的例子就是以前的 GRE 考試-你如果答對了一道題,下一道題就會更難,答錯了下一道就會更簡單。
應用到人格測量中就是,假定你的外向性是在從內向到外向這個維度區間上的某一個點上,那麼如果給你一道代表極端內向的題,你回答不像你,那麼對你內外向的評估就往外向那邊挪動一些。這樣通過幾道題目就可以不斷減小判斷的區間,最後準確找出你在這個維度上所處的位置。目前幾大諮詢公司給出的人格測試很多都是基於這個原理的。
3.情景判斷測試
當然,無論聽著怎麼高大上,這些改進方法還是不能逃離自評這個局限性。所以有一些研究者開始試圖開發一些不那麼直接的測量手段。比如有一類測量方法叫做情景判斷測驗(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具體說來就是給你一段關於一個情境的簡要描述,然後針對這一情境提供四種可能的應對方法,讓你選出你最有可能做出的回應。通過行為反推性格。
還有一類基於視頻的 SJT-給你一個情境,你需要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反映,而不是從一堆情境中選擇。然後會有攝像頭記錄下來你的表現,之後有專業人員分析。
類似的非直接的測量還有一種叫做 conditional reasoning-這個更傾向於讓你對一個情境做出判斷,然後你看問題的角度、解讀的方式會反映出你的性格。也就是說從邏輯上來看不只一種反映是合理的,但是邏輯正確的反映可能會根據人格相關的動機不同而不同。這也跟我前面說過的,不同的人對同一情景的解讀不同有關。
4.大數據
但無論怎樣,這些測量多少還是逃脫不了『讓我自己來告訴你我是什麼樣的人』。也就是說,人格測驗是否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多價值和洞見、告訴他們一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呢?
myPersonality 是劍橋的學者做的嵌入 Facebook 的第三方 app,FB 用戶可以通過這個 app 做正規的人格測試,並看到結果反饋。這篇 paper 就是通過研究用戶發得 Facebook 狀態信息的語言使用,與他們通過 myPersonality 測的大五人格,以及其他途徑收集的信息(比如他人的評價、或者其他結果變數)之間的關係來研究是否能夠通過人們使用語言的習慣來推測人格。
類似的,IBM 的 Watson 也提供類似的服務,他們的 Personality Insights API 可以通過分析人們在社交網站或公司內部(比如郵件系統)等使用的語言風格,來分析你的性格(大五)、價值觀、需求等。還有一些創業公司也在利用各種 online footprint,包括 tweets、blog、Facebook 等信息來幫助人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
另外也有一個 2015 年的 PNAS 的文章,就是用 7 萬多用戶的 Facebook like 來推測他們的人格。研究者發現 FB Like 與自評的相關有 0.56,比熟人或朋友的評價與自己評價的相關 0.49 還要高。
當然這兩個研究都面臨的一個限制是用戶的 Facebook 使用程度。比如用狀態語言那個研究,如果沒有發夠 1000 條狀態,他們的語言數據是不夠用來建立有效的統計模型的。
所以這裡篩選出來的有足夠數據的用戶本身就有一些偏差,可能本身就是某類特定性格的人,比如稍微外向一些喜歡分享自己事情的人。
這類研究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校標的問題。這些研究的隱含假設就是說人們用 5 點自評量表評價出來的就是『真實』的人格,然後用社交網站上的各類信息可以得到與這些『真實人格』高相關的結果。但是由於我們前面探討過了,這類測量本身就存在其局限性,所以究竟人格是什麼、怎麼測量、在哲學層面上,還是面臨著定義的身份危機。
靠譜:大五人格
人格測量哪家強?眾里尋他看「海洋」。
最早對人格分類的研究來自於辭彙學的研究(lexical approach)。前面提到過 Gordon Allport 老先生在 30 年代初從字典里收集了幾千個描述性格的辭彙用於了解人類的性格;之後幾年卡特爾把這些詞歸納整理縮減到了 1711 個,然後開發了著名的 16PF 人格問卷。
90 年代初,Lewis Goldberg 進一步整理歸納,得出了 5 個維度,就是後來著名的大五人格。其實不只一個心理學家通過各種統計分析、歸納總結等得到了最終的這五個維度,雖然 Goldberg 以及後來的 Costa 和 McCrae 通過設計測量問卷讓這五個維度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和接受。
那麼大五主要是哪五個呢?這五個詞的縮寫是海洋(OCEAN)
經驗開放性:喜歡學習新東西、探索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智力上的提高、想像力創新創意也跟此相關。很多創業型人才一般開放性也都比較高,與之相對的就是比較保守傳統性格的人。
盡責性:認真負責、工作努力、嚴謹自律、有秩序、有責任心、成就動機強等。這個特質在工作場所中的應用最多,因為研究表明它與工作績效相關度最高。很多招聘選拔類的測試中都要看這個維度。
外向性:內外向大家都懂,但是這裡外向性不只包括 sociability-愛說話愛社交愛活動愛刺激這類,而且也包括 dominance-即是不是能夠堅持自己的主見、是不是喜歡扮演主導的角色,這點常常跟領導力相關。不難判斷,外向性跟銷售人員的業務表現還是有相對比較強的聯繫的。
親和性,也叫宜人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個人是不是友好,是不是溫暖、樂於助人、態度謙遜溫和、是不是給人面子等。
神經質:講一個人是不是容易緊張、焦慮、抑鬱、衝動、有攻擊性等,情緒是不是穩定等。有趣的是,這個維度是除了盡責性之外、居然是跟一般工作績效表現關聯最高的維度。
大五在學術上是最被科學家們歡迎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大五人格分類也在不斷地演進完善。
大五在實際的使用中遇到的第一個主要問題是精細度的問題。大五固然好,但是過於籠統,每一個維度都可以區分出一些更細分的子維度。於是造成在預測的時候欠缺準確性。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點:
子維度:為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與之前從人格辭彙上行提煉出大維度的方向不同,這次研究人員們開始下行去尋找子維度。在子維度方面,現在還並沒有特別統一的結構,但是我當時在 UIUC 的教授 Fritz Drasgow 提出了包含 23 個子維度的結構。
更概括的維度:為了提升對工作績效的預測,還有一部分學者繼續上行,尋找更概括性的大維度。比如 Hogan 提出的兩個大維度是 getting ahead 和 getting along,一個是與個人成長自我實現有關的、一個是與他人的交往和相處有關的。還有一種二分法是 identity 和 reputation,前者是你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你認為自己是怎樣的;後者是你建立起的社會形象、或者他人對你的看法。
複雜特質:還有一種上行的思路是創建一些更複雜的特質、是由一些有一定程度相關但又不完全相同的特質揉在一起的,比如核心自我評價(core self evaluation)這個概念-就是由四個特質組合起來的,包括內外控、情緒穩定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等。大家可能都聽過一個 TED Talk,是講一個人發展出了一個叫做 grit 的概念-這就是典型的複雜特質。這種上行的最大的好處是因為這些綜合類的特質包含了許多東西,所以在測評的時候格外有利於提高預測效度。
大五在使用中遇到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交互作用。從前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對這五個維度的測量是相對獨立的,使用的時候也基本上都是分別解釋。
但是後來的許多研究證明不同的維度之間會有交互作用。
比如兩個維度的性格在一起可能有彼此增強或者削弱的作用。舉個例子,研究人員發現只有員工在具有較高盡責性的時候,他們的外向性才與工作績效成正相關;對於盡責性低的員工,外向與工作績效無相關甚至負相關。因此,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改進。
於是一派研究學者就試圖把大五維度兩兩組合,產生了有趣的45個子維度,並分別命了名。比如,一個外向性和開放性都高的人,可能是比較機智幽默的;但是一個開放性高但是外向性低的人,可能傾向於有洞見善深思。
這個 AB5C 模型雖然有它的獨特性,但是並沒有得到學術界過多的追捧。也許是因為有 45 個維度,估計專門研究的教授都記不全…
不靠譜:MBTI
據說,拿下 MBTI 的證書就可以兩個小時收取上千元諮詢費,人人愛做的 MBTI 真的靠譜嗎?
下面我們再來簡單說一下廣為人知的 MBTI。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性格分類理論模型的一種,其基本理論是根據瑞士心理分析家卡爾·榮格於 1921 年所出版的書籍《心理類型》。
在判斷一個心理測量是否科學的時候,通常要考慮三個方面:可靠性,效度和完備性。
第一點是可靠性(Reliable), 就是你隔幾個禮拜或幾個月重新做這個測驗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
在這個標準下,MBTI 先天不足,因為它最大的一個問題是使用二分法-對於他的每一組特質,比如內向-外向,或者思考-感覺,他會有一個切分點然後把人一刀切,於是每個人就被歸類到了一邊。
相反,大五是把你在這個維度軸上的精確位置找出來,而不是給你做二分法歸類。雖然我們前面講過,人格可能因為情境、時間都等有所變化,大五也不可能有 100% 的可重複性,但是與這種人為二分的方法相比,大五還是信度更高。
二分法的另一個先天缺陷是他假設一個人如果是一種類型就不能是另外一種類型。但是就最簡單的 thinking 和 feeling 這個維度,有些人可能同時能夠有清醒理智的思考也善於感知情緒,這樣的話直接分成兩類就是過於武斷的了。
第二點就是效度(validity),即是否能有效預測行為。這一點上,MBTI 並沒有可靠的科學研究來提供效度數據。而大五有很多很多的 meta-analysis(元分析)來支持它與工作績效表現的各種相關。
雖然從絕對值上來講目前並不算太高,大概能最多達到 0.3-0.35 這樣的相關,但是這個數字至少能保證在不同條件下都重複得到類似的結果。
MBTI 大多數用於解釋、或者團隊互動等,我很少看到有用 MBTI 做選拔的;即使有,也表示預測效度不可知。
第三點是完備性(comprehensiveness),從 MTBI 的幾個維度來講,它並沒有經過嚴格的自下而上的對多種特質的全面總結和統計分析,也不能涵蓋所有重要的維度。
它是基於早期榮格的理論,那時候人格心理學的發展還很有限,很多分類系統都還沒有完善出來,就算有一些道理,也只能算一家之言,沒有經過百家爭鳴的過濾和篩選。所以它的完備性和理論基礎都有可質疑的地方。
不過也不能說 MBTI 完全一無是處。大五與 MBTI 相比,也有其先天不足。正如我們前面講過,大五略零散、缺乏對不同人格之間的協同作用的概括性總結(即 whole-person profile 層面的分析)。
這點上 MBTI 雖然未必是最好的分類方法,但是分類法比特質法的確便於人們記憶和交流,所以 MBTI 火起來也並無完全沒道理,在解釋在交流的層面上來講,它確實比大五容易記憶和應用;但是在相關和預測的層面上,它的精度是沒有辦法與大五相比的。
雖然近期也有一些學者試圖研究大五的 profile 與工作或者學業表現的關係,但是目前還沒有什麼特別顯著的進展。也許精確性和解釋性之間天然就存在一定的矛盾對立吧。
小結
心理學對人格的理解,分為較穩定的特質說和情境說。交互學說則取二者之長,注重環境和特質的交互影響。
大五人格(OCEAN)是最廣為接受的人格分類,近年來心理學家也在尋求向上和向下更概括性或細緻的人格分類。MBTI 的不靠譜在於它的二分法,信效度也均沒有通過嚴謹的檢驗。
通常的人格測量是利用5分自我報告量表,但這樣的測量方法也存在很多問題。近年來新的測量嘗試利用非自評的模式,通過分析社交媒體等信息來推測人們的人格。
人類花了上千年研究「如何你自己」,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真切的了解到自己是誰。只有你自己才能終身與你作伴,不用 MBTI、星座給自己貼標籤,請用更科學的大五人格開始認識自己。
認知寫作學六期預約中
陽志平老師集大成之作
心智升級 相邀同行
※自由藝術家的奇妙旅行,我孤獨所以我閱讀
※想要讀書又快又好?8 個小技巧幫到你!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