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創建了大明王朝,結束了元朝末年以來長達20多年的戰亂。

戰亂結束了,戰亂帶來的創傷卻遠未癒合。

放眼望去,中原地帶十室九空、遍地瘡痍。特別是戰亂的重災區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出現了大片的無人地帶,村莊城邑多成荒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

對於這一點,明太祖朱元璋心知肚明。他說:「中原諸州,元季戰爭受禍最慘,積骸成丘,居民鮮少。」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與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形成鮮明的對比,山西儼然一方世外桃源。

山西地處中原,其地理位置很特殊,它四周被群山峻岭環繞,易守難攻,較少受到戰爭的影響,巧妙地避開了元末戰亂。同時,那幾年山西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使得人們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外地飽受戰爭之苦的人,聽說有山西這一塊寶地後,紛紛湧入山西來,定居在這裡。

這樣一來,當別的地方人煙稀少時,山西的人口數量不斷上升,幾乎有「人滿為患」的感覺了。據《明太祖實錄》記載: 1380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卻達4103450人。山西差不多是全國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為什麼不把山西人遷移到其他省份,開墾無人耕種的良田沃土,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振興大明經濟?

朱元璋正是這樣想的。他採納了戶部郎中劉九皋「移民屯墾」的建議,「遷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諸處閑曠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種,免其賦役三年,仍戶給鈔二十錠,以備農具。」

「故土難捨」「落葉歸根」,中國人向來就有濃烈的家鄉情結。誰都不願意背井離鄉,到異地他鄉去過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因此,儘管朝廷出台「免其賦役三年」「戶給鈔二十錠」的移民政策,但響應者寥寥無幾。

大家不願去,怎麼辦?朝廷只好出台移民條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強行遷徙。不但如此,朝廷還使用了誘騙的方式。

於是,下面的一幕出現了。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一天,山西洪洞縣各地不約而同地張貼了一道告示,聲稱凡是不願意遷移到外地的人,必須於某月某日到廣濟寺大槐樹底下集合登記;願意遷移者,可在家等候。

老百姓看到告示後,信以為真,紛紛前來大槐樹下集中,指望來登個記、簽個名後回家繼續過安居樂業的小日子。三天之內,廣濟寺大槐樹底下竟然集中了10多萬人。

結果可想而知,這10多萬人在官兵的「護送」下,全部遷移到了中原地區。

據說,他們踏上時生死未卜的旅途時,聽到棲息在大槐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哀鳴聲,無不含淚對著身邊的孩子說:「記住,如果你以後回來,先找到這顆大槐樹,然後再慢慢找到自己的家鄉。」「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你們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顧。」……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移民開始了。

從1370年開始,上百萬的移民從山西各地遷移到中原河北、山東、河南一帶。凡移民墾田,都有朝廷撥發路費,耕牛和籽種,免稅三年。

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洪武時期,大規模移民就多達10次。很快,移民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392年,遷徙到彰德、衛輝、廣平、大明、東昌、開封、懷慶七府的598戶移民,喜獲豐收,「計當年收谷粟麥三百餘萬石,棉花11830000餘斤,麥苗13180餘頃。」

朱元璋高興壞了,說:「如此十年,吾之貧者少矣。」

在洪武時期之後,由於「靖難之役」的影響,河北地區又出現赤地千里、沒有人煙的現象。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再次下令將山西民眾遷移到河北地區。

一直到1417年,從1370年啟動的明朝大移民才基本結束。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近半個世紀以來,無數老百姓離開故土,遠徙異鄉。其中,光是從洪洞縣大槐樹這裡出發的人口遷徙就有812個姓氏,遷徙區域共涉及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蘇、浙江等地30個省市、2217個縣市。

更有甚者,他們之中有一部分還遠涉重洋,去了海外,散佈於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這些移民,如同灑向四野的蒲公英種子,在各地播種、生根、發芽。如今,全球約有近2億人,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這也使得使洪洞大槐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知名的朝宗聖地。

812個姓氏從一棵大槐樹下出發 足跡遍及100個國家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首在大江南北傳唱的民謠,是所有山西移民後代心中共同的歌。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明初大移民的記憶》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