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如何臨出神采?看看王鐸臨古的」節奏點「!

如何臨出神采?看看王鐸臨古的」節奏點「!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

幫主:「下面這個分析還有點意思!」

古箏

 惠威高低音試音碟

群星 

00:00/04:28

魏晉時期,二王可謂今體草書之濫觴,尤其是王獻之開創「一筆書」,對後世草書的發展影響深遠,經唐、宋、元直至晚明時期的「高堂大軸」,草書達到了另一極致——將魏晉、唐、宋、元時期於手中把玩之精緻小字,發展成懸掛於廳堂之內的大字草書,最為突出的便是王鐸,特別是其臨摹的數件《閣帖》作品,與原作認真比對後,受益匪淺。


王鐸《草書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

與原帖之比較

文/王垚

「節奏」是書法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書體有不同的書寫節奏,不同的書寫節奏又產生了不同的審美。尤其是在草書中,對書寫節奏的把握,直接決定了點畫的豐富性、用筆的流暢性,以及作者情感表達的自如性。

魏晉人書強調情理統一,崇尚一種剛柔相濟、骨豐肉潤、骨勢與韻味結合及各形式美因素和諧統一的「平和」之美 。因此,天然、形質、神采、古今、意趣也成為魏晉時期評價書家的主要因素。故晉人用筆,鋒端並不順著點畫走向簡單移動,而是時左時右,時而在點畫之中,時而又移至點畫邊緣 。

筆毫錐面頻頻變動,使得點畫的邊緣線都不是直線形態,而是由一些複雜的曲線和折線組成,再加上大量的使轉都是在空中完成,多數點畫都是凌空取勢,也就出現了豐富的「節奏點」,而與這些相適應的用筆技法,便是以「側鋒」為主、筆毫頻頻變動的「晉人筆法」。

王羲之《二謝帖》唐摹本

唐以後,書家論書的方法有所變化,或探討法度規則,或重視書法創作中的主觀因素,或重法尊古,如趙孟頫「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或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這些變化都是以具體書家的具體作品來說明其風格,形而下之,並且倫理觀念也成為書法品評的重要標準。

另外,晚明時「高堂大軸」盛行,由小字到大字的最直接變化就是筆法,簡單的說就是由以側鋒為主變為以中鋒為主,再將虛連變實連,視覺效果增強,但審美就顯得單調了。因此就需要書家加入一些筆法之外的內容,例如王鐸大量使用漲墨,除此之外,分解秩序與突破空間也是其重要的手段,王鐸以倚側之勢求動蕩感,以奇異聯結求新奇感,以異於魏晉時期的書寫方法適應了「高堂大軸」的書寫形式。

王鐸立軸書法

一、關於此二帖的節奏點

(一)單個點畫的節奏點

如圖一,《草書臨王獻之省前書帖軸》,以「省」字為例,我們清晰的看到,其節奏點都置於每個點畫的起筆與收筆處,較單一,這與唐楷形成後的書寫習慣有關,我們知道,唐楷的用筆是強調每個點畫的端點,王鐸書法受顏真卿和米芾的影響較大,所以,唐法對他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圖一

如圖二,王獻之《省前書軸帖》,「省」字每一個節奏點都很有講究,如第一筆豎畫,節奏點並不是置於端點,而是起筆入紙後,先在紙上行一小段距離,再迅速按下,這是由於晉人用筆凌空取勢,筆勢強勁,節奏的變化也就不僅僅表現在端點位置,又或是所有的動作都並非直觀的表現在紙面上,而是於空中完成,給人無盡的遐想,這也正是晉人書法的高明之處。

圖二

對於節奏點置於點畫的起、收筆之處,王獻之原帖中也比比皆是,但是這種處理往往僅用在橫畫與豎畫之中,如第一行「前」字橫畫,第二行「下」字橫畫,「小」字豎鉤,「不」字橫畫,第三行「甚」字橫畫和豎畫。

(二)轉折處的節奏點

如圖三,「前」字第二筆有多個轉折完成,臨作中起筆為第一個節奏點,第一筆與第二筆連接處為第二個節奏點,第二筆與第三筆連接處為,最後一筆的收筆處為。

圖三

因此,在王鐸的處理中,「前」字的各個轉折共有四個節奏點,且轉折處基本是以中鋒使轉一次性完成,無節奏變化,用筆單一;而原作中這一轉折的處理,在節奏點的把握上就精彩很多,我們清晰的看到,圖四中有六個節奏點,轉折處筆鋒不斷變化,產生更多的發力點,「八面出鋒」,變化無窮,而不是單純的中鋒使轉。類似的處理有很多,已在圖一圖二中標明,這裡不一一列舉。

圖四

(三)不同的節奏點產生不同的整體效果

此處所指「整體效果」即為「審美效果」,對於節奏點的運用,可以產生不同的審美,而這些節奏點我們可以理解為孫過庭《書譜》中所指的「點畫」,臨作中「使轉」明顯佔主要地位,「點畫」略少,使得作品整體呈現出縱橫使轉,連綿不絕,遒勁凝練之態;而原作中,「點畫」成分較多,「使轉」多在空中完成,從而使作品呈現出瀟洒爽利、峭拔飛揚、凌厲勁健之美。

王鐸草書手卷局部

這兩種風格也可以說是大草和小草的不同審美意趣,小草的「使轉」多在空中完成,是在空際中筆勢的盤旋,而非落於紙面;以王鐸、傅山為代表的大草一系,使轉之極,虛連變實連,雖連綿不絕,遒勁凝練,但筆勢就顯得不那麼生動了。

二、由「節奏點」看晉系、唐系筆法

晉唐筆法的不同,首先源於審美意趣的差異。通過對魏晉至晚明時期書論的比較,我們發現,唐代之前,人們在論及書法時並不談論技法。對於具體點畫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書寫經驗之上的想像,隨機組合,通過想像、經驗、學識等方面的作用,將簡單的點畫變得玄妙,並從意象中提取風格。這種審美標準則決定了魏晉時期講究點畫瞬間的爆發力,凌空取勢,筆斷意連,「稜稜凜凜,常有生氣」。

王志尺牘

後人常常喜歡用「中鋒」與「側鋒」來說明書法的用筆,這樣看來,魏晉行草書必然以側鋒為主,不僅因為此時的字都比較小,更是由於側鋒可以很好地表現殺伐之氣、凌厲之美,也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故晉人書意居形外,以韻勝之。

歐陽詢楷書局部

到了唐代,唐楷的最終確立與大量的應用,使書家論書多以技法為主,多從技法方面闡釋書法,不及魏晉時期以想像、自然物象論書。這種「形而下」的論書方式以及審美標準,也從此瀰漫了之後的歷朝歷代。

因此,這必然使筆法發生相應的改變。書法發展到唐以後,筆法增加了「提按」,發力點集中到端點,中鋒提按代替側鋒波磔。而草書的筆法則將魏晉時期的凌空取勢變成大量的牽絲連帶,無限的、超然物外的遐想更多地被這些牽絲「固定」在了紙上,再加上受唐楷的影響,中鋒佔據了「半壁江山」,甚至更多。

南宋 張即之 大字手卷局部

到了晚明,高堂大軸的盛行,大字蓬勃興起,就要求以「中鋒」用筆來為「沉著」「結實」的審美服務,並且更多實實在在的點畫以牽絲的形式落在了紙面上,所有超然物外的情懷、無盡的遐想被禁錮,因此就要求書家以筆法之外的因素充實、豐富作品的內涵。

來源:《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16年7期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筆法精妙,結字甚佳,但不精墨法,創作能力將受到質疑
這11個簡單的分析,幫你拿下《書譜》!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