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慈禧誤國誤民,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只要她在大清就亡不了
咸豐皇帝駕崩後,發生了「辛酉政變」,從此慈禧太后走上了歷史舞台,並統治了中國近半個世紀。在她的統治期間,是清代最黑暗、最屈辱的一段時期,因而百餘年來,慈禧的形象總是被定格在投降、賣國、獨裁、頑固、守舊、嚴酷等關鍵詞上。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女性篡權一直持否定的態度,慈禧的歷史評價也因此一度是完全負面的。不過近年來,學界對慈禧的一生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給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自慈禧掌權後,經歷了三次對外戰爭,即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雖然這些戰爭無一例外戰敗並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但若是都將這些責任推給慈禧顯然有失公允。縱觀這三次戰爭中慈禧的對外態度,大致都有一個從主戰到求和的轉變。
慈禧曾決心抵抗侵略,即使到後期也有對外宣戰的意氣之舉,但列強的堅船利炮一次次摧毀她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危亡與個人榮譽上,她每每選擇了妥協。說到底,這是大清的命數,一個即將顛覆的王朝,如何能改變世界大勢呢?
如果靜下心來仔細剖析慈禧的一生,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她身上的亮點的。她最驕人的成績就是對權力的操縱。在內憂外患之下,能以一介女流掌權半個世紀之久,單憑這一點,她的丈夫咸豐就比不了,甚至道光、嘉慶都沒有這個手段。
慈禧入宮之初,不過是個貴人,得到咸豐寵愛後,生下了同治帝,奠定了以後皇太后聽政的地位,他發動「辛酉政變」,剪除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此後又打壓奕?的勢力,獨攬大權;在同治病逝後,慈禧又立同治的堂弟為帝,將皇后阿魯特氏置於「寡嫂」的尷尬位置,避免了自己名不正言不順;通過「戊戌變法」慈禧阻止了光緒帝奪權,又將自己的權力維持到了最後一刻。
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堪稱精明幹練,又不乏狠辣,即便對自己的兒子、兒媳、侄兒等親人也毫不留情。當然,這種人性上的殘酷也為後人所詬病。
其實,除了鞏固自己的權力外,慈禧也為大清做出了不少努力。她善於操縱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避免朝政混亂,政權不穩;她吸取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教訓,她的家人沒有大肆封官晉爵,避免了外戚干權,權力分散的局面。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朝廷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以曾國藩為首的地方封疆大吏擁有了兵權、財權、人事權,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最高統治者的權力。儘管這種局面已經無法改變,但是慈禧還是及時提拔一些年輕官吏,即支持「清流」,以牽制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避免地方割據,圖謀分裂。
在她執政的四十八年中,她始終牢牢掌握著政務,即使在病中也是如此。公平地說,慈禧為維持晚清朝廷權威和封建政權的相對穩定是有一定貢獻的。
當然,對於慈禧太后的最大指責之一是她奢華無度的生活,這一點是無異議的,她的揮霍加深了晚清的國弱民窮,致使大清走向萬劫不復之地。
慈禧去世後,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以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這也宣告慈禧的時代落下帷幕。可是我們不難發現,載灃在處理政務上的表現和慈禧相差的足有好幾光年,他既不能平衡皇族內部的關係,也不能調和滿漢之間的矛盾,更沒有能力維持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勢力平衡。
可以說,慈禧在世時,大清還能挺得住,可是她一死,各方勢力都不給朝廷的面子,以至於辛亥革命槍響後,不久便推翻了清王朝。有一點不容置疑,假如慈禧在世,革命黨人想要一口咬死大清,不崩掉幾顆門牙是絕對辦不到的。
※垂釣者意外釣上一隻神龜,專家考證已有千年,而且上面刻有兩行字
※大清此衙門從官員到差役,只要幹上一任,後半輩子就有花不完的錢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