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洲地區,為何日本歷史更像歐洲歷史,而非東亞大陸?
日本的崛起和歐洲的崛起,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伴隨著中央集權的過程。歐洲在17、18世紀都經歷了一個「開明專制」時期,就是世俗王權不斷加強權力,增強對全國的控制力;日本明治維新同樣建立了「開明專制」,明治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權,廢藩置縣,其集權程度、對全國的控制能力,遠超之前藩主林立的幕府時代。
幕府時代日本是封建而不集權,藩主對自己的轄地擁有強有力的控制,且藩主並非將軍任命。
近代以前的歐洲,也同樣是國王與各大封建貴族並立,國王只是最大的封建主和貴族而已。
相反,中國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成了行政管理上「近代化」的國家,因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地方官員全部由中央任命,且不能世襲。
正是由於中國在行政管理上領先歐洲日本幾千年,所以中國在通訊手段極為落後的古代,就能夠擁有廣袤的幅員。若不是管理能力的先進,根本不可能維持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且大多數時候都能保持統一。
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中央集權程度卻開始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出現了諸多新興的政治經濟力量(近代化企業、自治團體等)、各種新的挑戰(外國的經濟滲透、文化滲透等),而古老的統治經驗根本無力應對,特別是在應對挑戰無力之後,中央權威逐漸下降,最後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趨於崩潰。
相反,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近代之前都是「封建」而不「集權」,在工業革命到來時,都開始加強集權,集權的過程本質上適應了工業革命的需要。因為新興經濟力量要求更加一體化的國內市場,自然要求強有力的中央權威和消除地方行政壁壘。因此,歐洲和日本的集權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步進行。再加上,日本本身是單一民族國家,北海道長期被作為殖民地,並且在明治維新後,島上的阿依努人被快速同化,最終形成強有力的近代民族國家。
清朝滅亡之後,中國仁人志士都認識到中國與日本、歐洲的差別,最根本的是中國一盤散沙,政府軟弱無力,說白了就是中央權威不夠強。因此,從北洋政府到南京國民政府,均追求建立真正統一的國家、強大的中央政府,但是都沒能做到。
※岳飛被害後,秦檜到底是怎麼對待岳飛的妻子兒女?還是很有人性的
※魏忠賢到底是不是奸臣?歷史學家:聽我慢慢道來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