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一部永遠不會被收錄的紀錄片:一個人一條褲衩徒手重建人類文明

一部永遠不會被收錄的紀錄片:一個人一條褲衩徒手重建人類文明

雖說紀錄片的本源理應是最真實最樸素的記錄,但顯然我們已經習慣了精美調色的大片畫面,俏皮又富有磁性的解說旁白,跌宕起伏的剪輯銜接。

顯然一部像是先驅紀錄電影《工廠大門》那樣的「平淡作品」放在今天不會有市場,也更不會有人投資拍攝。

盧米埃爾兄弟的開山之作《工廠大門》

但在民間,卻有這樣一部草根系列記錄片。

它以百年前的樸素重溯萬年前的技術,一個人,一條褲衩,從沒說過一句話,從沒露出過任何錶情,連簡單的配樂都沒有,只有單調而不乏味的環境聲,也因此被戲稱為史前ASMR。

說是紀錄片,但它卻永遠不會被任何影視網站收錄,因為其實它就是一堆短片的合集,投資人是熱心觀眾,發行方即作者本人的博客,至今為止它也只有《原始技術》這樣一個籠統的名字。

但在中國,我們這幫粉絲對它有更形象的稱呼,也許你曾經聽到過其中的某一個——「真人版我的世界」、「澳洲小哥徒手建造」、「我在澳洲玩泥巴」、「震驚!小哥慪氣離家出走竟在野外徒手建房安家」、「真人演示爛泥如何才能扶得上牆」、「第2432期更新徒手造麯速引擎教程」……

如果你聽過上面任何一個,那你八成是對野外求生類節目有一些了解,至少聽說過貝爺的大名,或許還知道德爺(挨餓德)的美名。

但是我們的澳洲小哥不一樣,人家可是在野外玩著玩著煉出鐵來、即將徒手造出磚房的男人。但在熒幕之外,他就是一個身材不出眾、樣貌不亮眼、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澳洲普通人,至今我們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誰。

他從來不考慮野外取食的問題,只會變著花樣地發展越來越先進的技術,就像是重走一遍技術向的文明歷程一樣。

混沌初開,一位只穿著一條褲衩的天選之子來到這片野地,就像是進入了我的世界裡的建造模式,小哥不受飢餓的困擾(每天回家吃飯,就在院子後的廢棄甘蔗田裡玩耍),只用思考如何創造。

小哥上傳的第一集視頻就是建造一個半永久的屋子,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泥巴和樹枝木棍,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奠定了小哥「我在澳洲玩泥巴」的基調。

他造的這一所房子大概有4平方米,長寬各2米,是一種典型的木骨泥牆體建築結構,可以算是一種原始版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力學性能要差很多。

這種類型的建築結構在新石器時代比較常見,我國仰韶文化代表之一半坡遺址中發現的房屋也都是採用木骨泥牆結構。

這種結構所使用的材料幾乎隨處可得,不過小哥必須先得製作出最初的工具——打制石器。只要選對了材料,用其他石塊敲打邊緣,以此形成鋒利的邊緣就算是完工了。

然而這種最簡易的石器屬於舊石器時代的產品,耐用性和順手程度都是比較差的,當然這也足夠造出一間簡陋的泥房了。

砍下單手能握住這樣粗細的木材做房屋的承重柱,用藤條捆綁架起屋頂的框架結構,以枯葉做瓦鋪好屋頂。

隨後用枝條以類似編織的方法穿插到各垂直的承重柱之間,組成木結構的骨架。

之後就是玩泥巴的事情了。

當然玩泥巴也是要有很多準備的,泥巴雖然到處都是,但是沒有水是無法和泥巴的,因此首先要製作一個裝水的容器。

要解決容器的密封性問題更不容易,最好的材質是陶器。而製作陶器的必須步驟是燒制,因此需要生火。

生火比制陶還要困難,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鑽木取火是唯一的選擇。所以火種在各種神話故事當中的地位都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誇張地說火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

生火需要三樣工具和材料,一是火絨,通常是疏鬆乾燥的植物,其餘兩樣是砧木和鑽桿,同樣要求乾燥。剩下的就是拼手速了。

有了火就可以開始尋找合適制陶的泥土,這類泥土含有多種金屬氧化物,以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氧化鋁為主。燒制的過程就是這些物質燒結成型的過程。

如果其中氧化鋁含量較高,則需要更高的燒結溫度,燒結物潔白通透,被稱為瓷器,這類土以中國景德鎮產的高嶺土為代表。

而小哥這裡就沒有質量這麼好的土了,只有含氧化鐵高的陶土,通常在河流小溪邊上可以找到。這種土燒出來的器物顏色發紅,表面粗糙,也就是陶器。

當然,以小哥這種開荒局來說,就算有高嶺土他的營火堆也不可能達到上千度的高溫,陶器依舊是不二的選擇。

燒好陶器就可以裝水到房子邊上玩泥巴了,在泥巴中加入一些纖維(可以是植物纖維或動物毛髮),可以增加泥巴的抗拉性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泥巴干透之後的開裂。

爛泥扶上牆,工程已過半。最後再糊上一個泥巴壁爐,給室內提供照明和溫暖,並用泥煙囪吧煙排到屋外,一間冬暖夏涼的泥巴屋就基本完成了。

這算是小哥基本局的打法,據他本人在博客中的說法這第一期視頻的拍攝歷時27天。

當然,無論是對小哥而言還是對這篇文章而言,這都僅僅是開始而已。接下來的技術升級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從取火開始。鑽木取火的方式顯然算不上方便,就算是小哥這樣經常練習的高手也免不了搓到手掌發紅起水泡,於是升級便開始了。

小哥採用的是拉線飛輪手鑽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手拉線給飛輪一個初始動能,而飛輪的慣性則可以帶動鑽桿繼續旋轉,同時又完成下一次旋轉的儲能。

實在不理解的話可以參考暴露年齡的拉線陀螺玩具。

升級的重中之重就是找到一塊轉動慣量足夠大的物體,最原始的選擇是石塊,但石塊鑽孔費時費力,最好的選擇是燒制帶孔的陶制飛輪,當然那得先有火。

製作好飛輪之後就可以用樹皮編繩,將繩子固定在鑽桿末端,拉線時繩子不僅可以提供旋轉的動能,還能提供下壓力,這套裝備生火只需要32秒。

如果在鑽桿中增加塊木條並連接拉繩就可以變為手壓鑽,效率更高。這種設計只要加上鑽頭就是非常經典的老式木工手鑽了,現在可能還有老工匠在用。

打造完生火套裝之後,就輪到了爐灶的升級。一個好的爐灶可以讓燃燒更加充分,從而獲得更高的溫度,也就能幹更多的事情。

小哥比較成功的爐灶有兩種,一種是配備弓式鼓風機的小型熔爐,另一種是自然通風的高溫熔爐。

弓式鼓風機基本沒什麼複雜的技術,類似於弓式手鑽,用弓弦纏繞轉軸,可以把手部的前後推拉轉換成轉軸的轉動。小哥用泥土捏了鼓風機的外殼,同時也是空氣室,用硬質樹皮作為扇葉,中置出風口可以保證無論是正轉反轉都可以鼓出空氣,充分燃燒的木炭可以產生1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另一種自然通風熔爐是利用熱空氣往上流動的特性來設計的,一人高的熔爐可以源源不斷地將空氣從底部往上抽,不僅可以替代鼓風機節省人力,燃燒效果甚至還更好。小哥隨便試了一下,火焰非常耀眼,難以直視,說明其溫度達到了1200攝氏度。

花了這麼多心思造熔爐有什麼用?當然是煉鐵啦!

澳洲的土地鐵礦豐富,多是富鐵礦,鐵礦質量之高几乎沒有什麼地方可以超越。當然這些都和小哥沒有什麼關係,這不是一個可以用兩根木棍三塊石頭就能合成鎬子頭也不回地下礦幾天幾夜不眠不休挖鐵礦挖鑽石的遊戲。

想要找露天的鐵礦還真的不容易,但也不是沒有辦法。小哥的知識顯然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發現附近水潭邊有鐵細菌的痕迹。

鐵細菌是一種利用二價鐵離子氧化過程中能量生存的細菌,它們附近一定有高濃度的二價鐵離子,它們的代謝物三價鐵可以作為煉鐵的原料。

把這些鐵細菌分泌的黏泥(成分主要是Fe(OH)3)收集起來與木炭粉(還原劑C)和草木灰(助溶劑K2CO3)混合成泥坯,放入熔爐中高溫燒制。

黏泥在高溫下分解為氧化鐵,草木灰在高溫焙燒下分解為過氧化鉀和二氧化碳,其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一起再與木炭反應生成煤氣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最終還原氧化鐵得到鐵單質。

當然小哥的熔爐過於簡陋,鐵礦質量也不理想,最終只能得到1mm左右的小鐵砂。但不管怎麼說也算是解鎖了【來硬的】的成就。

在控火技術突飛猛進的良好態勢下,小哥已經建起了專用的炭窯、磚瓦窯,已經住上了瓦房,燒出了第一批磚,住上磚房指日可待。

在17年末,小哥還大出血氪了50萬澳元解鎖了新地圖。

他買下的這塊土有12英畝,比之前的廢棄甘蔗田更富饒,其中一半是熱帶雨林,還有一條常年都有水流的小溪,各種石材、黏土資源都更加豐富。

在新地圖的新家裡,小哥用蝸牛殼替代石灰石燒製成生石灰(CaO),配上之前的廢陶片(SiO2、Al2O3、Fe2O3)製成了水泥。

有磚有瓦有水泥,下一步要往哪裡走,想必各位肯定已經心中有數。

看完澳洲小哥的原始技術全集,你心理一定會覺得他厲害得不可描述,但又不同於欽佩貝爺對抗本能的瀟洒,也不同於崇拜德爺挨餓受傷的堅忍,那種感覺更像是一種莫名的未知,你會好奇小哥的知識有多少、從何而來。

當然最吸引我的還是原始技術本身,看起來非常簡陋,但其中的原理卻並不簡單。雖說古人是在不懂得原理的情況下用經驗總結出技術,每一次提升都是千萬次偶然或試錯才能帶來的,我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懂得很多基礎原理,然而也不能輕易地復原這些技術。

看澳洲小哥玩原始技術,看的是人類文明的艱辛,看的是我們對文明的祭祀。

如果看,請認真看,不要再刷什麼「快跟嫂子認個錯吧,嫂子已經原諒你了」,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

真實情況明明是這樣。

未來丈母娘:你有房嗎?你有車嗎?

小哥:你等我一下……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黑皮膚的他以保安身份搞科研,親手開創了時代卻仍籍籍無名
差點被人類消滅的疾病,科學家說是蘇聯讓它重新肆虐全球?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