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杯龍井,讓我的味蕾有了新的記憶

這杯龍井,讓我的味蕾有了新的記憶

記得第一次喝龍井茶還是讀高中的時候,在家門口的超市裡隨便買了一兩,帶到學校沖泡著喝。其實當時對茶是沒什麼概念的,甚至覺得茶苦苦的澀澀的一點也不好喝,之所以要喝茶,是因為綠茶泡出來很漂亮,視覺上比較吸引人,另外一點就是在同齡人都被可樂、雪碧所吸引的年代,自己喝茶會顯得與眾不同,特立獨行一些。直到現在對於龍井茶的好與不好我也還是品不大出來的,可能是味蕾天生不敏感吧,所以只能從它們的形狀、顏色、湯色等視覺上來評判這個茶到底如何,但是有一種龍井卻打開了我的味蕾,讓我永遠記住了那種味道。

龍井茶的核心產區在獅、龍、雲、虎、梅五大地區,也只有這裡的龍井才能被稱為西湖龍井,而龍井按照不同的種類又分為四十多種,現在市面上銷售的大部分是龍井43和群體種。龍井43是為搶佔先機而研發出來的一個早熟品種,上市較早,也是明前茶的主力軍,由於芽兒太嫩,所以口味偏淡,一般兩三泡後就要換掉;而群體種的採摘期靠後,接受到的陽光照射要久一些,所以口味也更濃一些,杭州當地人和茶農一般都喝這種龍井。

就在我們拜訪梅家塢的茶農朱大姐家時,得知她們家還有一種平時無人打理,近乎野生狀態下的龍井茶,這種茶屬於群體種,生長在梅家塢十里琅璫的高山上,由於生長環境惡劣,無人打葯施肥,這種完全自生自滅的狀態造就了它獨特的口感,是所有龍井茶中味道最濃的一種,這樣的一種茶立刻勾起了我們的興趣。

一般的茶園每天需支付每位採茶工一兩百元的工時費,而這片茶園所在位置山高路遠,地勢險要,即使支付三百元的費用,也很少有採茶工願意來。高昂的成本再加上茶樹的數量又少,朱大姐通常都把這片茶園賣給別人或讓給親戚去采,但為了配合我們拍攝,朱大姐今年決定親自帶著採茶工去采,讓我們感動不已。

四月的江南煙雨濛濛,到了臨近採摘的日子,杭州的天氣卻跟我們開了一下玩笑,在即將進入夏天的時候卻又突然降溫,開始下起雨來,採摘的日期又要延後幾天,這意味著茶葉的嫩芽又要老上幾分。在農忙季節,茶農們要緊著量最大最易採摘的茶園去采,即使下著雨,在茶園裡也能看到採茶工穿著雨衣戴著斗笠彎身菜茶的身影,而十里琅璫的群體種本來就顧不上采,再加上下雨路滑,採摘非常危險,從而令這一片茶園錯過了最佳採摘期。

四月十五日,清明節後的第十天,一連下了四五天的雨終於停了,早上六點多我們就來到梅家塢,和朱大姐以及兩位採茶工一起上山。梅家塢地區山高林密,茶園與樹木錯落有致的分布在山間,這裡的山勢不像獅峰山那樣給人強烈的壓迫感,又比其它地區多了幾分秀氣,就景色而言,我認為是五大核心區中最美的。

沿著上山的石板路上行,會經過很多茶園,每片茶園都插著標識牌,上面寫著茶園主人的名字或者某品牌茶葉的生產基地。此時已經進入採茶的尾聲,在山間穿行,會聽到山谷里、樹林里、茶園裡…到處都迴響著電鋸的嗡嗡聲,那是採茶季過後茶農們在修剪茶樹時發出的聲音,將茶樹新枝葉剪掉,以便來年更易採摘。

朱大姐的茶園要從山腳下一直走到最高的山脊處,翻過山脊才能看到,快的話也要走半個多小時。採茶工們很是敬業,一路走得很快,早早地就抵達茶園開始了採摘工作,而我們扛著攝影器材,一路拍攝加上偶爾的小憩,比她們多用了一倍的時間才到。

茶園所在的位置就在十里琅璫步道的旁邊,山坡很陡,泥土鬆軟,如果趕上下雨天採茶確實非常危險。按照人頭,朱大姐家分到了其中的七十多棵茶樹,對於動輒幾十上百畝的茶園來說,這幾十棵茶樹確實不值一提,但這幾十棵茶樹卻又是味道最獨特、香氣最醇厚的,擁有無可比擬的價值所在,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所在。朱大姐說她一年也就過來個兩三次,要把其它茶園的茶葉都采完後才會想起這裡。

此時茶葉的嫩芽已經長得很開了,一芽兩葉變成了三片小葉子,由於不打農藥,甚至有些葉子還被蟲子吃掉一塊兒,但就是這樣一種要時節趕不上時節要品相沒品相的茶葉,卻擁有其它龍井無可比擬的香氣。

採茶工的熟練加上本就不多的茶樹,不到半天這裡的茶就采完了,總共六斤多青葉,炒出來的干茶也就一斤多而已,對於這樣的產出比,相信誰都能算過賬來。

當採回來的這批茶和其它兩種茶放在院子里一起晾青時,朱大姐的老公讓我們對其香氣做了一個比對。龍井43的青葉需要用力去聞才能聞到一絲淡淡的清香,並不明顯,群體種的香氣要略濃一點,但對於嗅覺不敏感的我來說依然很淡,而當我將剛採回來的十里琅璫的群體种放到鼻前的那一刻時,濃濃的茶香味立刻撲鼻而來,十分明顯,這三種茶的香氣關係猶如我們吃火鍋時的不辣、辣和非常辣的對比。對於這樣的一種茶,朱大姐父親也有種說不出的情懷,已經七十多歲的老爺子到了這個年紀平時都是和街坊們打打麻將的,並不管茶葉的事情,但對於這鍋茶,老爺子卻執意一定要親自手工來炒。對於早就進入機器炒茶的時代來說,手工炒茶更多的是一種作秀,或者說是表演也不為過,但我們明顯的感覺到了老爺子對這片茶的那份特殊感情。

坐在炒鍋前的老爺子氣定神閑,手放在炒鍋上感受著來自鍋底的溫度,待到溫度合適時,便會放入青葉。鍋內並沒有溫度計,憑的全是經驗,幾十年的經驗。老爺子炒茶時並不戴手套,戴上手套就感受不到了鍋底的溫度、青葉的嫩度,炒出的茶葉也就少了靈魂。八九十度的高溫不是肉體可以忍耐的,在熱鍋的過程中,我看到鍋底有一小片碎葉,就試圖用手將其划出鍋外,結果碎葉片是成功的出來了,而我的手指似乎也被燙熟了一層皮。相信老爺子的手上也曾無數次的被燙掉過皮,而現在這雙手早已布滿老繭,不再嬌氣。看著老爺子的手在鍋底熟練的揉壓著青葉,眼睛半睜半閉,似乎是在用心感受著茶葉的狀態。

鍋終歸是燙的,老爺子用雙手交替著在鍋內翻炒,並不時的用手鏟起一堆茶葉放在眼前端詳,然後又放回鍋里,而他當時的狀態像極了一位正在打太極拳的老人,完全進入了另外一種狀態。

炒完的茶葉由嫩綠色的三片變成了灰綠色的薄薄一片,再經過輝鍋之後最終變成了可以沖泡的成茶。對於這鍋摘自十里琅璫的龍井茶我們並沒有品嘗,因為它在青葉狀態時的清香已經印讓我的味蕾有了記憶,而它從樹上到鍋里再到茶包里的整個過程也記錄在了我的腦海里。

足跡探險 ∣一個喜歡到處玩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足跡探險 的精彩文章:

TAG:足跡探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