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很多人沒想通《易經》這句話,把其中的天道規律,說成思想品德!

很多人沒想通《易經》這句話,把其中的天道規律,說成思想品德!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語句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很多人,包括很多專家把這句話解說成一種道德意義上的善良宣言,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後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常發生災禍,甚至連累後代。

這實際上是借佛家的因果報應說來解釋這句話,把它玄化了。不能說絕對就錯,但是這樣來理解,只能說很膚淺粗鄙,沒有多大的實際指導意義。甚至,會讓人停留在簡單的學雷鋒,無私奉獻、無償付出就能得到好結果的幼稚心智層面。

另外,也一定會遭遇很多令人費解又痛苦的困惑。

比如,如果說不斷積累善良,家庭必有餘慶,那麼為什麼很多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熱衷於慈善的企業家,做的功德都不小啊,但是卻都富不過三代?而且這還不是個別現象,是一個普遍現象。不說遠了,你去翻翻中國近三十年的企業家歷史,老爸辛辛苦苦創業,幾十年打下的江山,到兒子手裡幾年就敗光的案例,一定不難找。比如,海翔葯業羅邦鵬,打拚幾十年建立的商業王國,教給兒子羅煜竑,5年不到就易主,把江山拱手相讓。富過兩代的都是稀有品。

再說小一點,如果說光是做善良的人,天天做好事就會有餘慶,那麼為什麼很多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輩都很善良的父輩,卻培養出了逆子?相信即便不怎麼關注八卦新聞的,也都肯定被近幾年出現的小年輕一言不合弒父母、弒師長的慘案震到過。這裡就不舉例了。他們的父母、師長誰是大惡人嗎?相反,很多還是周圍鄰里的好人呢!

於是,很多人沒辦法想通:不是說好的,積善積德,會有餘慶的嗎?為什麼這裡積了善,積了德,卻還是養出了逆子?

因為我們把善理解錯了。

把善理解成善良的行為,那是把易經當成了道德說教書,是降低了易經的層級,或者說是以一種低維度的視角來理解高層級的書籍。易經本是一部講天道規律的書籍,解釋的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運行規律。所以,把善理解為善良其實是我們一廂情願的以經典注我的理解。

而且聯繫這句話的前後文,你也可以輕易看出它根本就不是在教你要無腦式的善良。把這句話放到原文中去看: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即便文言基礎不好的人,也能夠輕易讀出來,這段話的重點是什麼。它是在告訴你做事情要有一種長遠的眼光和格局,要防範於未然。它是在教你如何變得聰明智慧,把事情做漂亮,哪裡是在教你積善,當大好人?

怎樣才能做到這裡說的眼光,防範於未然?兩個關鍵詞,承天、時行。意思就是要遵循天道,擇準時機而動。做到這兩點就叫善之行。做不到這兩點就是不善之行。如果你的家庭長期是堅持這種善之行,就有餘慶,相反就會有餘殃。所以,這裡的善應該與《國語·晉語》中「善,德之建也」這句中的善是一個意思,即完全、圓滿、完美之意。就是說你的行為如果完美、完全地符合了天道規律,那麼這種行為就是善之行。

這樣你就能想明白,為什麼好人也會沒有好報了。因為,你是好人,做了很多好事,你很善良,但並不等於這種善良行為就是一定符合天道的行為。

很多父母,在孩子需要教育的時候,當爸爸的沒有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沒有給他樹立一個天一樣偉岸崇高的學習模仿對象,當媽媽的天天溺愛有加,愛心泛濫,也沒有給予孩子一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教化,這是沒有「承天」。等到孩子長到了青春叛逆期,發現出了問題了,再來管,又管不起了,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機了,視為沒有「時行」。既沒有遵循教育之天道,也沒有選准教育之時機,那就是積的不善。要得到善的教育,豈不是痴人夢囈?

這個時候,你反問蒼天說,自己做企業做了多少慈善,做了多少功德,為什麼沒有回報給自己的孩子啊?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什麼是科學?知道順天應時而動,不妄想,不妄做就是科學,就是善之行。就是令自家有餘慶的善,是你該積累的善。這並不是教你不做善良之人,亂作惡。而是要你看清楚如何才能智慧地做一個善良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你只知道《易經》是本算卦的書,其實裡面的學問超乎你想像!
《易經》智慧:自律 是一種最高的修行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