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新: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何新: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原標題:何新: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何新:太陽神與遠古華夏民族


我們首先來研究太陽神在中國神話和古史傳說中的諸種變相。


在古書中,有一奇特之女名握登,據傳說其人是堯、舜之母氏。此名來歷,舊皆不解。按,《詩經?秦風?終南》「顏如渥丹」,注謂「渥丹即太陽」。「渥丹」音轉即握登。這可以看做古代華夏族以太陽為圖騰的一個確切證據。


中國神話中的太陽神,為學者所熟知的名字叫「羲和」。羲和的演化故事,可以說是中國古神話中一個最複雜,但也最重要的故事。讓我們先從「伏羲」談起。

在中國歷史上,伏羲是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又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漢書?古今人表》稱伏羲為「上上聖人」,列居古今一切人物之首,可見其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而在傳說中,伏羲又具有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關於伏羲,其名號至多。但基本可劃分為如下兩個類型:


1.伏羲型。又寫做伏犧、伏戲、赫胥、包羲、庖羲、宓羲、虙犧、羲皇等。


2.大昊型。又寫做太昊、泰昊、大(太)、大皓等。


伏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有這樣一段話:


大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


張舜徽《鄭學叢書?演釋名》曾指出:《易經》中的「帝出於震」一名,帝指太陽。震,當訓作晨。所以「帝出於震」,就是日出於晨。張舜徽詳說如下:


「帝」字的本義,在西漢學者們尚能認識清楚;到了東漢,便很含糊,從許慎、鄭玄一班人的書里,可以看出。至於漢以後解說《易經》的人,乃至王弼,尚能言不離宗,那恐怕都是沿用西漢經師的舊義了。所以「帝」之字源為「日」,在故訓上也是講得通的。再拿聲韻來說,「娘」、「日」二字,古讀都歸併到「泥」母,早已成為定論。「日」字古讀當為舌頭音,和「帝」音本近。今日南人小孩學語,尚時時讀日為舌頭音,和「帝」音相似,便是一個實證。


「帝」為「日」的別名,在古書里可以找到很多的證明。《易經》上說:「帝出乎震。」注家都道:「震,東方也。」這不很明顯地指出了它的本意嗎!「益卦六二」:「王用享於帝。」王弼注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那麼,更非日不能有這威力。大約古人對這點都已明確,因此引申起來,便用為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尊稱。這顯然揭示了奴隸制社會的思想意識:平日拿統治者比之如日,便有「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話;怨恨到統治階級的嚴重剝削,而希望其早死,便有「時日曷喪」的詛咒。其實在當時如用本義,即寫作帝字也無不可,徒以日字寫來簡單,便慣用而不改。猶之今人每喜用「天」、「日」二字連稱,古人便拿「天」、「帝」二字對舉。《詩經》「君子偕老」篇:「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舊注都不甚明了。《毛傳》說:「尊之如天,審諦如帝。」後來許慎作《說文解字》,便根據這個定義解釋「帝」字說「諦也」,而沒有說明其所以然。我們詳細玩味《毛傳》的意思,實精簡而明確。天地間只有太陽是最顯明審諦的東西,毛公作傳時,實在已經以「日」訓「帝」。到了鄭玄作箋的時候,硬說:「帝,五帝也。」便附會到後起之義了。(張舜徽《釋帝字受義的根源答友問》)


張先生的說法認為,帝、日二字是同源字。其說甚確。上古稱「帝」者與日神崇拜有關,這一點是無疑問的。


「太昊」,導言中已經說過,是太陽神之名。所以在《帝王世紀》的這段話里,正透露了伏羲——太昊與太陽神的關係。但是,漢儒對伏羲一名的解釋卻頗不同。他們說:

取犧牲以供庖廚,食天下,故號曰庖犧氏。①


伏,服也;戲,化也。②


下伏而化之。③


也就是說:


(1)庖犧就是庖廚肉食。


(2)伏戲就是馴化走獸。


實際上,這兩種說法都不合伏羲名號的真義,而是出自後人望文生義的杜撰。


治上古音者知道,上古音中fú、báo二音本來相通,但後來卻分化為兩音。這是伏羲的名號分化為伏與包兩大系統的原因所在。伏羲名號中的「伏」與「包」,之所以可寫成許多形體,就是因為它們均無實義,而純是表音之字。而以音求之,我認為伏與包都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此字可讀fú,亦可讀báo)④。《說文》:「溥,大也」,「丕,大也。」丕、溥音通。溥、博、薄、礴諸從「蒪」之字皆有廣大之義。溥就是偉大。而所謂伏羲或包羲,其實就是「偉大的羲」。


那麼,「羲」的意義又是什麼?昔人解釋此字所以多入謬說,是因為不知道「羲」之古音與今音也大不相同。凡今音xī者,先秦古音均讀做雙音節的xi-e⑤。若連讀即成為「xiē」,亦即「羲俄」或「些」⑥。王念孫《廣雅疏證》:「犧,古讀如娑(suō)。」犧亦或讀為xiān(古音歌寒通轉,《周禮?春官》司尊彝註:獻讀為犧。又洗音從先,此先——洗古音通轉入今例)。


弄清了這一關鍵問題,我們立刻可以知道這位偉大的羲——這位曾與女媧相併列,而被古人尊奉為人類始祖的神秘人物,其真實面目究竟是什麼了。

原來,這位偉大的羲,或者更確切地按古音應讀作「偉大的羲俄」的人物,不是別人,正是在先秦典籍中那位赫赫有名的太陽神——羲和⑦。由此可知他與《尚書?堯典》中那位其名曰「析」的春天之神以及甲骨文中那位東方之神「析」,也正是同一個人。⑧


伏羲的第二型名號即太昊。昊,漢代《緯書》釋作天帝之名(昊天上帝),《說文》及《爾雅》釋作春神或夏神之名⑨。春神名「析」,即羲。所以大羲(即伏羲)當然也可以稱大昊(大、太二字古通用)。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指出:太昊之昊無定字,可寫做皓、皞、顥、浩,而凡此諸字皆有光明盛大之義。「大昊者,大明也。」


丁惟汾《俚語證古》卷一說:「太陽,大明也。」太昊又可寫成「帝嚳」⑩。帝嚳,又名「帝夋」?。帝夋,正是中國神話中太陽神的另一系名稱(說見後文)。凡此皆可確證,上古時代人們所崇拜的神明伏羲——太昊,其實是太陽神。


1942年,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一件繒帛書。書中記載,有一位古帝顓頊,命帝夋運行日月。據《大戴禮?五帝德》,顓頊是黃帝的後裔,又是夏禹的祖父,大鯀的父親,因此是夏族的祖先?。顓頊之名舊無釋,許多人認為不可解。今按,「顓」通「耑」,具有元首的意義。而頊以音求之,通於須、需。須、需古可通用。而需就是儒的本名,在古代乃是主持禮樂的大祭師。《國語?楚語》記顓頊曾「絕地天通」,發動了上古史上一次意義重大的宗教改革: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由此可見,釋顓頊作需,亦即首席大祭師,是典有明證的(至今楚地稱巫師為「端公」) ?。


由此可見,顓頊實際上是一位祭師,主管對太陽神的祭祀,並觀測日月的運行?,正因為如此,顓頊又有號稱作「高陽氏」?。


在這裡有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據《左傳》及《帝王世紀》等許多古代典籍的記載,都說伏羲與龍有密切關係:「太昊氏以龍紀。」(《左傳》)「庖犧氏蛇身人首。」(《帝王世紀》)「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拾遺記》)


這裡特別應當指出「蛇」在上古漢語中,並不專指今日人們所言之蛇。事實上,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在古代均可稱蛇。先秦古諺:


為虺弗摧,為蛇奈何?


圖 33漢刻石伏羲女媧


漢儒註:「虺,虺蜴。蛇,巨蛇。」按,「虺蜴」即蜥蜴,「巨蛇」即鱷魚。這個諺語的意思是:當它只是小小蜥蜴時不予消滅,等它長成巨大的鱷魚時就將無可奈何!蜥蜴亦名龍子,與鱷魚幼仔極為相像,故古人有此說。


實際上,古書中關於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說法,本義都是指蜥蜴、鱷魚這兩種「四腳蛇」。我們看漢代墓中出土的多種伏羲、女媧圖(見圖33),就完全可以明了這一點(只是在晚期漢畫及隋唐畫中,才出現無腳蛇尾的二神形象)。在漢代的磚畫中(見圖34A、34B),伏羲的形狀是人首龍身,而《山海經》記顓頊的父親韓流之相:「人面豕喙,麟身曲股,豚止(趾)。」這又是一種豬首龍的形象。1971年發現於內蒙古三里他拉村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玉龍,其形也是豬首曲股?。內蒙古地區,是中國舊石器和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據典籍記載,顓頊一族原是分布於中國北方的一個部族?。因此,這兩者的契合恐怕不是偶然的。



圖34A 漢磚畫 日神與月神



圖34B 漢畫中的蜥蜴——鱷魚神


問題還不止於此。


前面,我們談過太皓別體作帝嚳。帝嚳別名「帝夋」。而帝夋,則是上古太陽神名號的又一個系統。

夋是什麼人?據長沙出土楚帛書上說:


日月夋生。帝乃為日月之行。


也就是說:夋創造了太陽和月亮,並且安排了太陽和月亮的周行。


在《山海經》的神話系統中,也記載著有一位大神名叫「俊」,是女性的日神羲和與月神常儀的丈夫,是太陽和月亮的生身父親: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經》)


帝俊妻常儀生月,十有二。(《大荒西經》)


夋、俊同音相假,是同一個名字的別寫。在這裡,——俊不僅是太陽神,而且是月亮神;不僅是太陽和月亮之神,實際上也是周天之神即上帝。太陽神轉變成了上帝。但另一方面,在古史傳說中,又似乎是人,是商族的祖先。王國維認為如圖35中的幾個甲骨文字,均是夋字。以之對比楚帛書中的字,可以看到後者確為前者的簡化。王國維指出,卜辭中常稱夋為高祖,他是殷商高祖中地位最顯赫者?。太陽古名渾敦,《楚辭?九歌》中又說作「暾」。暾、夋疊韻相通。《淮南子》高誘注說:「日子有踆(蹲)鳥。」踆鳥即暾鳥也。


甲骨文中的史料表明,殷商是一個崇拜太陽神的部族(他們每天早和晚都要以歌舞和祭祀迎送日出和日落),所以以太陽神為始祖神是毫不奇怪的。


又據晉朝人郭璞說,舜就是俊[19]。而虞舜卻似乎是夏朝之前一位古帝。《史記?五帝本紀》中說:「虞舜者,名曰重華。」重、申二字古可通用[20]。而申即神之本字,故重華可訓作「申華」即「神華」。華有光義,則「神華」可認為還是太陽的別名(可能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神紅光」)。如果帝舜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的話,那麼他就是一位以太陽神給自己命名的人。而他的妻子名娥,又恰恰是用了月神的名字。


綜合以上的考證已可以使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上古時代的中國曾廣為流行對太陽神的崇拜。這些崇拜太陽神的部落也許來源於同一個祖系,也許並非來源於同一個祖系,但他們都把太陽神看做自身的始祖神,並且其酋長常有以太陽神為自己命名的風俗。這些部落後來可能主要分化為兩大系統。在北方的一系(顓頊族)稱太陽神為羲(伏羲),以龍為太陽神的象徵。這一系可能就是夏人的先祖。在東方的一族(帝嚳族),稱太陽神為「夋」,以鳳鳥為太陽神的象徵。這一系是商人的先祖(其後裔中可能有一支南下,進入江漢平原,又成為楚王族的先祖[21])。


顓頊號高陽氏,屬於太昊族,而帝嚳號高辛氏,屬於少昊族[22]。少昊與太昊的稱謂,表明兩族既有親緣關係,同時又暗示了某種等級性的差別(詳見後論)。


如果上論不誤,那麼我們也就可以解釋作為中華民族母族之一的遠古華族,其族名之所以稱「華」的原因了。我推測華字是「曄」字的省文[23]。《說文》:「曄,日光也。「曄」與「晃」雖然今音不同(與作火光講的「燁」音相亂),但以形與義論之,古時可能為同源字。所謂「華族」,就是崇拜太陽和光明的民族。而日華之華,可能就是華夏民族得名的由來。 


【注釋】


①《禮記?月令疏》引《帝王世紀》。


②《易繫辭傳釋義》引孟京說。


③《白虎通?號》。


④清代學者錢大昕曾證明,古無輕唇音。就是說「非、敷、奉、微一類音」,在上音系中均屬於「幫、滂、並、明等音紐」。(參看王力《漢語音韻學》)薄從溥(fú)聲,而今讀báo,即是證明。


⑤王念孫《讀書雜誌》:「古音俄、同聲。」《廣雅?釋詁》:「俄,古邪字。」據此可知,(古與羲同意相假)、俄、邪三字古音相通。宋劉家立《淮南子集證》:「《周官注》云:儀羲二字,古音皆俄。而洪丞相適嘗引詩『實維我儀』,協『在彼中阿』,『樂且有儀』,亦協『中阿』。揚雄《太玄》亦以『各遵其儀』協『不偏不頗』,而漢碑『蓼我』皆書作『蓼俄』,然後自信嫦娥即常儀明矣!」說甚確。


⑥由此可以解決一個謎,《楚辭》中《招魂》句末,嘆詞用「些」字,而不與其他篇同用兮字,實則「些」就是「兮」,即「xiē」的合音。

⑦《楚辭》王逸註:「羲和,日神。」


⑧楊樹達謂:「東方曰析者,此殆謂草木甲坼之事也。」不確!「析」就是「昕」(《說文》:「昕,旦明也,日將出也,從日,斤聲,讀若析。」)的假借字。或書作曦、晞、皙。《山海經?大荒經》中所記的四方神名,與出土甲骨文略有不同。其中的東方神名:「東方曰析」,亦即析。


⑨上古四季觀念與今不同,或以春夏為一季,故春夏神不相分。


⑩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第3頁。


?「帝嚳生而神異,自言其名


曰。」(《初學記》九引《帝王世紀》)


?「顓頊產鯀,鯀產文命,是為禹。」(《帝系》)「顓頊,黃帝之孫,曰高陽。」(《大戴禮?五帝德》)「黃帝妻雷祖,生昌意……生韓流……生帝顓頊。」(《山海經?海內經》)


?《大戴禮?五帝德》記顓頊:「洪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財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民,潔誠以祭祀,乘龍而至四海。」


?見《楚帛書》。


?《楚辭》王逸註:「高陽,是為帝顓頊。」並見《帝系》。

?見《文物》1984年第6期。王充說:「世俗畫蛇之象,馬首蛇尾。由此言之,馬蛇之類也。」但在古代圖案中,馬首、豬首常不易區分。


?《爾雅?釋天》:「顓頊之虛,虛也。北陸,虛也。」郭註:「虛之正北,北方色黑……顓頊,水德,位在北方。」


?《王國維遺書》第一冊《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


[19]《山海經?大荒東經》注。


[20]《皋陶謨》:「天其申命用休」,《史記?夏本紀》作:「重命用休。」又郭沫若說:「申字在古有直用為神者」,如《克鼎》之「顯孝於申」。(《甲骨文字研究?釋干支》)


[21]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王逸以顓頊為高陽,說實迂。高陽即太昊,即太陽神。楚王族三姓——昭,景,屈。昭,《說文》:日光也。景,光也。屈疑即之訛形。而日初之光稱(《淮南子?天文訓》:「爰始將行,是謂明。」)。由此可見,楚王族姓皆以日光為姓。


[22]帝嚳生契(《帝系》),《世本》說:「少昊名契。」(《路史》注引)契是殷商人的先祖。


[23]今音與燁(火光)相竄亂。其古音讀忽,與「晃」、「黃」、「皇」諸字音義相通。



(原載《諸神的起源》,何新著,三聯書店,1986年版。編校:黃世殊)

☆ 何新時事公眾號互動方式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何新文史 的精彩文章:

何新: 改變中古世界史進程的怛羅斯戰役
何新:論燭龍

TAG:何新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