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千年前的這場宴會,讓「蘭亭」成為千古情結
陰曆:三月(大)初三
陽曆:2018年4月18日
「上巳」 集自清代漆書《隸書冊》。金農作為「揚州八怪」之首,大膽創造出「漆書」,風格主要得力於《禪國山碑》和《天發神讖碑》,取其點畫方嚴、字法奇古的特徵,以截毫禿筆寫隸書。用毛筆「截端取毫」,使筆鋒平扁如刷,只折不轉,形成「漆刷」之效果,同時有意識地加長個別筆畫的長度,增強整體的節奏感。寬厚粗壯的橫捺畫狀如「鼠尾」,和瘦削堅挺的豎撇畫形成強烈對比。
墨濃厚似漆,色澤黑亮,寫出的字彷彿凸於紙面,筆畫間蘊含了巨大力量。結體多為上大下小、頭重腳輕,形成遒勁鈍拙、古樸嚴謹而不失天真爛漫之趣的效果,於遲澀中見暢達、險絕中見和諧,極具震撼力。
本篇文章分為三大部分:
一、時至上巳
二、與上巳相關的書法
三、修禊清流
(本文源自北京晚報2018年4月12日40-41版)
時至上巳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在漢代以前定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此後逐漸成了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所謂水邊飲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
這就是王羲之《蘭亭序》中所寫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與上巳相關的書法
[晉]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晉代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縱24.5cm,橫69.9cm,28行,324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神龍本即唐朝馮承素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稱「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一一呈現,是公認的最佳摹本。整幅作品一氣呵成、氣息貫通,筆法自然流暢,筆畫牽連處細如髮絲,變化自然,無絲毫猶豫、遲滯之感。就連「破鋒」和「賊毫」都摹寫得很細膩,改寫的字跡也顯示出先後層次,行筆蹤跡、墨色濃淡十分清晰,間架結構也做到左右映帶、攲斜疏密、錯落有致,自然生動。
(請向右旋轉手機欣賞這幅作品)
以下是這部書作的三張局部大圖:
[清] 乾隆行楷臨《蘭亭序》
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廟號清高宗,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對於書法的嗜好和倡導,比其祖父康熙更勝一籌。歷經數年,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御覽、御批、欽定多部傳世藏帖,集歷代書法藝術之大成,特建「淳化軒」藏《淳化閣帖》,但因個人審美意識局限,造成了「館閣體」的出現。
清代乾隆行楷臨《蘭亭序》,戊寅上巳日臨於三希堂。時48歲。雖然乾隆常見作品筆畫臃軟肥滯,難掩俗氣,但所臨《蘭亭序》則別見風致,極力忠實原帖,用筆細膩自然,筆畫清秀流利,結體多變,看出了乾隆書法的另一面。
乾隆書法從趙孟頫入手,心慕手追,身體力行。點畫圓潤均勻,結體婉轉流暢,楷書中含有行書筆意,行書中夾雜草書韻味,書風圓潤秀髮、豐肥雍容,整體上缺少變化和韻味,評者稱其「雖有承平之象,終少雄武之風」。
以下是這幅書作的三張局部大圖:
[清] 王鐸行草豎幅臨《歐陽詢〈行書帖〉》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十樵,謚文安。明末清初書畫家,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清代王鐸行草豎幅臨《歐陽詢〈行書帖〉》綾本,縱234.5cm,橫51.2cm,現藏上海博物館。
王鐸曾大量臨書,主要是借古人以抒懷,自出新意,將札本拓而為大,乃成巨制。筆勢連綿,錯落有致,一氣呵成,墨色變化自然,虛實對比強烈,通過字形內部空間進而影響整體上的疏密對比變化。
釋文:
勝事莫復過此。氣力弱,猶未愈。吾君何當至速附書,必向饒定須寄信意。腳氣數發動,竟未聽許, 此情何堪堪。寄葯猶可得也。歐陽詢呈。庚寅三月上巳日。
修禊清流
有個笑話,說外國人來中國學漢字,同時遇到了「己、已、巳」三個字,一下子懵掉了。漢字變化之細微處,由此可見。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上巳」中的「巳」。
「上巳」出現很早,周朝稱為「元巳」,是指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春秋時上巳節更是流行,《論語》記:「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三月時節,春和景明,桃柳芳菲,此時以香薰草藥沐浴,能祛除污穢與疾病。
所以這一天,男女老少會傾城而出,就如《詩經·鄭風》所記:「溱與洧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秦漢時期,上巳節的風俗中還有一個重要活動——求子。《漢書》記載,武帝即位多年無子,遂於霸上行祓禊之禮,意欲求子。民間也多有在流水之中,或是探石,或是浮棗、浮卵等活動,以祈求子嗣。
為什麼先民會在上巳這一天舉行祓禊和求子儀式?這要從「巳」的本義說起。
第一種說法,《說文》:「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巳」的篆書「(篆書,字形見版面)」極像蛇。蛇屬冷血動物,入冬後始冬眠,直至開年立夏之後陽氣大盛、陰氣已藏之時,才會出動,故十二地支以「巳」配蛇,稱為「巳蛇」。蛇在遠古時代是生殖崇拜的象徵。「人首蛇身」是眾多遠古氏族的圖騰和族徽,伏羲女媧、軒轅黃帝在神話中的形象皆如此。民諺云:「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軒轅黃帝的生日定在三日三,無疑與「蛇」的信仰和崇拜有關。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實際上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蛇」的傳人;
第二種說法,「巳」的本義就是「子」。「巳」的甲骨文既可寫作「(甲骨文,字形見版面)」,也可寫成「(甲骨文,字形見版面)」,即「子」。《說文》解釋「包」字:「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包」的篆書是「(篆書,字形見版面)」,是「胞」的初文,其中 「巳」的字形,實是對腹中胚胎進行白描。《玉篇》中直接以「嗣」來解釋「巳」,嗣為後嗣,與「子」意思相通。不論哪一種看法,都能證明,「巳」與國人生殖繁衍的意象有關,所以上古先民選擇在這天進行祈禱活動。
上巳節的諸多活動為什麼都圍繞「水」來進行?在水的文化內涵中,「水」與「蛇」一樣,具有巨大的生殖能力。在醫療條件落後的遠古時期,水的功能尤為重要,不僅滌除瘟疫,消災祛邪,治療疾病,甚至具有致孕助產作用。殷商始祖簡狄就是行浴時見玄鳥墮其卵,吞之而孕。再者,水是女性象徵,所謂「似水柔情」,水可以引申象徵男女愛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千年流傳。
三國魏時將「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及至唐宋以降,上巳節的宗教儀式逐漸弱化,娛樂性增強,進而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節日,由此派生出另外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又稱「曲水宴」。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就是王羲之與其友在紹興會稽山舉行的蘭亭會,一干人飲酒賦詩,論文賞景。王羲之揮毫作序,乘興而書,留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修禊事」本質是文人追憶上古風雅趣事的一個遊戲,重要的是這些風流名士能匯聚一處,盡覽春色,吟詩作賦,比斗才情,才是真快樂。唐代上巳節極具開放性,長安三月三日,皇帝於曲江設宴,全城頃出,與郊外踏青游春。杜甫《麗人行》開篇:「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述了唐時長安人在上巳節出外踏青盛況。
到了宋代,這種全國性的狂歡盛況不再。劉克莊《憶秦娥·上巳》寫道:「修禊節,晉人風味終然別。終然別,當時賓主,至今清絕,等閑寫就《蘭亭帖》。豈知留與人閑說,人閑說,永和之歲,暮春之月。」晉人的風雅,唐人的熱情,都已化作一種回憶。
清代詞人張惠言是篆書大師鄧石如的弟子,曾作《青門引·上巳》:「花意催春醒,和雨做成雲性。流杯不敢趁輕陰,遊絲一縷,個是江南影。」寫盡了南國風情。
然而,有關上巳節的諸多風雅,早已定格於王羲之和朋友們的那次盛會。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是,仍然不時會有某個書家會在上巳之日留下一二件作品,最有意思的是乾隆,專門在戊寅上巳日於三希堂鄭重其事地臨摹《蘭亭》,真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蘭亭」已成千古情結。
來源 | 北京晚報·墨緣
作者 | 敦汶
編輯 | 蘇越
TAG: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