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說:「雙一流」建設的新要求、新期望
摘 要:2018年3月3日-20日,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 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加強師資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因此,教育理所當然地成為代表和委員們共同矚目的焦點話題。綜觀各大報刊和網路對「兩會」高等教育問題的報道,主要集中在「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建設三大焦點,主要突出了「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培養高質量人才」這一宗旨。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兩會;師資隊伍建設
兩會期間,「教育」是代表委員和各界輿論集中關注的熱點領域,學生「減負」、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等議題持續走熱,是歷年兩會不多見的現象。高等教育中的「雙一流」建設、師範教育、人才培養等也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辯證看「雙一流」建設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強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工程。2017年9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正式確認公布。2017年12月底,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雙一流」方案陸續公布。「雙一流」建設受到了各方關注,也同時存在一些疑問。其中,資源配置不均衡、人才爭奪等都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第一,「雙一流」建設是一項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答中外記者問時強調,「所謂非均衡發展戰略工程,就是發揮我們這個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優勢資源,培育衝刺世界水平的『國家隊』第一方陣,增強中國教育的核心競爭力。」 在國家走向世界強國的過程中,國家號召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實行非均衡投資是明智之舉,或許也是最佳選擇。
第二,「雙一流」不是終身制,要進行績效評估。「雙一流」建設是開放的、動態的、持續激勵的計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表示,「『雙一流』從方案設計之初就不是終身制的,需要根據建設情況對高校進行績效評估,其目的便是推動建設高校拿出成果。在評價體系中,重點要服務國家需求、加強實踐標準、淡化數字化指標導向等評價。」 在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看來,「建設」才是「雙一流」的核心,而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簡單地理解成,『雙一流』是划了一個圈,圈裡的安逸了,圈外的拚命擠,這樣理解就片面了。」
第三,「雙一流」建設不但不會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還能帶動中西部高校的發展。「在一個不發達的省份,建設一所世界一流大學要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委員的這句話引發了強烈共鳴。人才競爭沒有優勢、缺乏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不順、傳統優勢學科面臨東部高校強勢趕超、新興學科建設又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持……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西部大學「地方隊」要想保持原有特色,儘快搭上「雙一流」快車並非易事。但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這讓中西部地區高校代表們備感振奮和鼓勵。特別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對中西部我們相應實施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能力建設工程,開展了對口支援中西部的活動,還出台了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方案。」這些都是有利於中西部高校發展的,「雙一流」建設不但不會削弱中西部高校發展,反而為其打開了一扇發展的大門。
一流大學必須培養一流人才
高等教育正在面臨重大變革,大學要在變革中保持定力。大學肩負的使命在不斷增多,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到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但育人始終是第一位的,大學的定力就體現在對育人的堅守。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接受採訪時說到:「我講過,世間上百年名校無非育人,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大學必須牢牢堅守的初心。」
第一,面向國家戰略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建議,把引導政策轉化為計划行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導向,深化製造強國人才供給側改革。他指出,「首先,要改革培養模式,實施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其次,改革課程體系,注重交叉融合、一專多能型人才打造;再次,改革培養環節,注重知識應用、創新能力打造;最後,創新產教融合機制,建立校企長效合作平台。」
第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內涵式發展。首先,必須提升人才培養的能力,這是學校重要的生產力;其次,為了適應新時代的需要,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再次,要調整優化我們的學科結構、專業結構,讓高等教育能夠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最後,要改革體制機制,為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各種人才提供體制機制保證。
「『雙一流』大學建設一定要把人才培養放到突出位置,培養一流人才的才是一流大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張政文說:「不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不一樣,各有各的規律,所以要實事求是,按人才培養的規律來培養。」兩會中,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們結合自己相應的領域都提出了對人才培養的期望與建議。例如:「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相銜接的完整醫學教育培養體系,是國際公認的醫學人才培養基本規律。」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王松靈建議,「科學合理構建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體系,重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學制體系。將『5+3』一體化及5年本科加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者,按照國際慣例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不再授予碩士學位,加快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擴大『5+3』一體化醫學生招生範圍與規模;控制專科醫師培養規模,不超過醫師總數的1/3,並與學位教育脫鉤。」又如:近年來,人工智慧已成為世界各國掌握國際科技競爭主導權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中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500萬人。因此,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新課題,編程能力、計算思維等都成為科技信息素養教育中的關鍵內容。
建成「雙一流」大學核心在「人」
「雙一流」建設是提升教育供給高度進而提升社會發展高度的需要,是不斷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要想建成『雙一流』大學,既要有一流的師資,還要有一流的學生,更要有一流的學校文化。如果沒有這些構成要素的話,我們很難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蔡威表示,「而在這之中,最關鍵的還是要抓『人』。」
第一,加強師資隊伍和師德師風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善竑談到:「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中,教師隊伍建設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如有的地方對教育和教師工作重視不夠,師範教育體系有所削弱,有的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專業化水平難以適應新時代需要,教師管理體制機制亟須理順等。」對於這一問題,一方面,今年年初中央下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個文件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都作出了系統部署;另一方面,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總結出為教師辦好的「六件事」:一是「提」,就是提高地位,提高待遇;二是「改」,就是要改革教師編製配備制度;三是「育」,振興師範教育,培育未來的教師,培訓現有的教師,提高他們的素質;四是「用」,對教師提高他們的地位待遇;五是「保」,一保障,二保護;六是「尊」,全社會提倡尊師重教。
第二,加大師範類院校、師範教育建設力度。兩會中不少委員、代表指出,教師隊伍的整體狀況堪憂,除去教師待遇、教師地位不高等原因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師範教育出了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趙國祥就表示,「師範院校是系統培養合格教師的『工作母機』,但自20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師範教育呈現出令人擔憂的逐漸削弱趨勢,『去師範化』現象嚴重。」為了改善教師的「母機」,委員、代表們提出了以下觀點:一是允許和鼓勵其他高校,特別是綜合類大學興辦師範教育,發揮綜合類大學的優勢,為教師隊伍建設開闢一條新的通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認為,「綜合性大學辦教師教育應該走『小而精』的路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開辦相關專業,如數學、物理專業強的綜合性大學可以開設培養中學數學、物理師資的師範類專業。」二是加大免費師範教育投入力度,及時足額投入資金,規範經費使用,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擴大免費師範生招生院校的範圍。三是傳統的師範院校也需要轉型,師範生培養要「接地氣」。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指出,「一些師範院校在應用性、綜合性上謀求轉型,甚至急於『改旗易幟』和『去師範化』,但無論怎樣轉型,師範院校都要凸顯教師教育特色,這是安身立命之本。師範院校必須有效對接新時代區域基礎教育發展的新變化、新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四是加大師範院校、師範類專業師德建設的力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師培養的全過程。
第三,積極推進人才分類評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而建立科學的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體系,既是當前大學校長、教師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也是今年兩會代表、政協委員們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那麼,如何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部分高校兩會代表進行了如下闡述:一是評價人才關鍵在於認識其發展規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雲表示,「現行的高校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諸多問題,最突出的是考核指標過於量化,過度關注論文與科研項目數量。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分類工作。」 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也強調,「人才評價必須要以質量為主。而要避免出現人才評價過於追求『帽子』數量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其分類。」二是優化高校教師評價體系,要求教師以教學為「天命」。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談到,「對於大學而言,首先必須要求教師將教學視為『天命』; 這就要求學校不能單純地以論文發表這一指標來評價教師業績。」三是建立人才分類評價機制需要綜合改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指出,「在國家層面,要制定一些宏觀指導政策,規範各種人才計劃的評審。」四是應從體系上落實人才分類評價。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提出,「人才分類評價機制的落實還存在許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一個關鍵點在於基層單位落實政策要與自身定位、發展方向和目標,以及外界對大學(研究機構)整體的評價取向相契合。」五是分類指導首先應考慮如何正確分類。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指出,「分類首先涉及一個粗細問題,太粗,起不到精準的作用;太細,勢必把學校碎片化,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北京教育》雜誌記者:卜珺)
《北京教育》雜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