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2歲獲國際大獎 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張彌曼

82歲獲國際大獎 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張彌曼

第20屆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頒獎典禮早些時候在巴黎舉行。歐萊雅集團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萊雅企業基金會主席讓·保羅·安鞏(Jean-Paul Agon)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任總幹事奧黛麗·阿祖拉(Audrey Azoulay)出席典禮,為來自全球5大洲的5位女科學家授予獎項。此外,還有15位年輕的女研究員榮獲「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獎」學術獎金。投身科學的女性再一次於國際舞台綻放光彩,為人類科技水平的進步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教授代表亞太地區摘得獎項,成為第六位榮膺該獎項的中國女科學家。她的創新研究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推動了人類對生物進化史的認知進入新的階段,也讓中國「她」智慧又一次在世界頂尖科技舞台上大放異彩。細數歷屆中國獲獎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中國農科院陳化蘭教授、香港大學任詠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方華教授……這些不斷創造科研新高度的中國女科學家們,憑藉著出眾的創新能力,為世界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中國人常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但出生於1936年4月17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教授多年來踏實重複著自己的科研事業,用不懈堅持訴說著做研究無關年齡。她在接受聯合國新聞專訪時指出,「很多事實都是要拚命去找才能找出來的。就像相對論,不知道也就不知道這回事;知道了,而且去證明這是事實,這就是一種科學。所以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採訪中,張彌曼教授風趣地說,從事古生物研究並非她從小的夢想,而完全是「歷史的偶然」。

張彌曼:「小時候,我一直想學醫。後來高中畢業的時候,劉少奇號召大家學地質,因為當時國家剛解放的時候曾經說過:三年整頓,十年建設。我是1953年畢業的,剛好就到整頓結束要開始建設了。我們大家都心裡特別熱。劉少奇說,國家要建設,需要礦產資源。我們學校中學的政治輔導員就找我,動員我學地質。我想了想就說,行吧。然後我學了地質以後,又被送去留蘇。留蘇的時候,我們班所有的中國學生全部都被分到古生物專業。派留學生的時候我估計他們是一批一批派的。高我們兩級的通通都學地球物理,高我們一級的都是學水文工程地質。到我們這一年,一半人是學古生物,另外一半人是學地球化學。所以就是根據國家派的情況。學了古生物基本上就是做研究了。」

古生物學雖然並非張彌曼教授從小的夢想,但富有鑽研精神的她一旦接觸了這個領域就一頭扎進去,開始了深入的研究,並執著地熱愛上的這門學科。

張彌曼說,「開始做了以後就有很多的問題,而且是很新鮮的問題,需要你去解決。作為一位古生物學家,說實在的,常常第一眼看到一種人家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新的(古)生物,那就是這個去採集的人,也挺有意思的。我開始做浙江的魚化石,那些化石看起來就像現在的魚一樣,但是你跟現在的魚去對,一個都對不上。所以也到處去請教,請教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只好自己慢慢地去想辦法去解決。所以慢慢地就有興趣了。」

在採訪中,張彌曼教授也解答了很多科普疑問,包括生命的起源、水生動物如何在3億5000萬年前來到陸地上、人類又是如何出現的等等。當問及研究古生物的現實意義的時候,張教授做了這樣的回答。

張彌曼:「很遺憾,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如果有這麼一個博物館的話,就可以做很多好的科普工作。我們所里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裡頭做展覽或者我們所里出去展覽的時候,我也去看過很多的小孩在那裡看,有的孩子問出來的問題是很有意思的。我看見過一個小孩,他/她就說,這個恐龍這麼長,如果有別的動物咬了它的尾巴,那什麼時候能夠把這個信息傳到腦子裡去?我覺得能夠使年紀很小的孩子到大一點的孩子,讓他們有這種邏輯思維的萌芽,當然還可以有更高級的想法――各種想法,因為它引起各類人士的興趣,他們就會去考慮一些問題,特別是對小孩和年輕人,讓他們懂得人類是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他就會去想這些問題,哪怕將來他是學別的行業,他已經有了這樣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

「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項目至今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並在117個國家成立了53個國家和地區性學術獎金項目,累計為3124位女性提供支持,共有102位傑出的女科學家被授予獎項及獎勵,其中有3人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但儘管如此,女性在科學研究領域中依然十分沉寂。過去20年來,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比例僅增長了12%左右;只有28%的研究人員是女性;科學界仍有「玻璃天花板」現象存在——例如在歐洲,僅有11%的女性擔任學術領導職務。今年的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全部是男性。自從諾貝爾獎設立科學獎以來,頒發給女性的不到3%……那麼如何促使更多的女性從事科學、提高科學領域的性別平等呢?

張彌曼指出,「從我們自己的國家來說的話,可能最重要的要從教育說起。從我父親的那個時代,他有四個姐妹,他是一個男孩。家裡很窮,要供一個人讀書的話,肯定就是讓男孩去讀書。女孩都不能讀書。現在可能在城市裡好一些,可是在廣大農村,甚至於在打工的人群當中,如果只能供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去讀書的話,肯定是讓男孩去,女孩就沒有這種機會,甚至於要去打工。不管她讀書讀得有多好,多半都是要讓女孩去掙錢或者管家。在這種情況下,女孩不管做什麼都不行,女科學家就更不用提了。所以我覺得主要還是教育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行。」張彌曼教授一再強調,讓女童接受教育是最好的促進女性發展的途徑。她認為只要賦予平等權利,在科學領域,女性和男性能夠做出同樣的貢獻。

2018年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的5名女科學家由一個獨立評審團評選出。該評審團由十名國際著名科學人士組成,評審團今年的主席是2008年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婦女與科學獎獲得者、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伊麗莎白·H·布來克本教授。每位獲獎者將獲得10萬歐元的獎金,以表彰她們在促進科學進步方面的突出貢獻。其他四名獲獎者分別是:

非洲和阿拉伯國家

南非

黑石·扎爾教授。紅十字會戰爭紀念兒童醫院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醫學研究理事會主任。

醫學和健康科學/兒科

「她為肺炎、肺結核和哮喘建立了先進的研究項目,拯救了世界上許多兒童的生命。」

歐洲

英國

卡羅琳·迪恩教授。諾里奇研究園約翰·英尼斯中心教授。

生物科學/分子生物學

「她對植物如何適應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開創性研究,為改善作物提供了新的途徑。」

拉丁美洲

阿根廷

埃米·T·奧斯汀教授。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農業學院農業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教授。

生態與環境科學

「她在理解天然和人為改變景觀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生態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北美洲

加拿大

雅內·羅森特教授。多倫多病童醫院資深科學家,多倫多大學教授,蓋爾德納基金會(加拿大)總裁。

生物科學/發育生物學

「她的傑出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發育中的胚胎如何形成組織和器官。」

為鼓勵男女合作,歐萊雅企業基金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新計劃,名為「請男士為投身於科學的女性站台」。25位傑出的男科學家已經承諾支持這一計劃,並受邀簽署了一份內容清晰、目標可衡量的《承諾書》,其中提出了以下三大目標:

促進女性獲得研究資金

提供平等競聘機會

在論文發表和版權領域努力實現更好的性別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合國 的精彩文章:

歐美與俄羅斯「外交戰」燒至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教育女童、結束童婚

TAG:聯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