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周陵:周文王和周武王陵?
咸陽塬自古就是皇家陵區,分布著秦、漢、唐等朝代的眾多陵墓。但是,歷經千載,很多墓冢已經不知歸屬,甚至有一些「張冠李戴」的陵墓。在咸陽塬上的周陵鎮中心,坐落著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南側還修建著宏偉的禮制建築。從小到大,我經常來這裡玩耍——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
在東漢末期的時候,民間的百姓就認為這裡是周陵,並且開始在此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西周的墓葬實行「不封不樹」的制度,可是咸陽的周陵卻有兩座高大的封土,顯然不符合西周時期的習俗。因此,在唐代的時候,已經有人懷疑這裡不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但是一直拿不出來確鑿的證據。
2003年,修建通往機場的迎賓大道時,在周陵西側發現了一道南北向的壕溝。隨後,通過考古鑽探發現,周文王和周武王陵位於同一個長方形的圍溝內,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秦王陵的一個典型特徵。同時,在陵墓周圍的地面上,還發現大量戰國秦風格的細繩紋瓦片和瓦當。
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在《括地誌》中記載:「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十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因此,所謂的「周陵」,可能秦悼武王和夫人的永陵。其中,南面的「周文王陵」是秦王陵,北面的周武王陵是夫人墓。
雖然這裡不是真正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但是此地的祭祀活動已經持續1800多年了。不僅留下眾多的歷史古迹,而且成為當地的民間習俗,所以周陵在人們心中依然擁有崇高的地位。
在過去的十年里,周陵鎮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屬於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的管轄範圍。原本位於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前方的周陵中學,已經整體搬遷至別處,這裡修建起偌大的廣場,曾經被校舍佔據的廟堂,重新恢復了應有的平靜。
2018年3月23日,趕在太陽落山之前,我又一次來到周陵。在景區的大門兩側,懸掛著「禮儀之根 文武盛地」八個大字,前方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拿著筆認真地記錄著展板上的信息,真是精神可嘉呀!
進入院內,柏樹茂密,一石石羊和一隻面目全非的石獅出現在兩側。穿過幽暗的樹林,一座造型獨特的木牌坊展現在眼前,斗拱層疊而出,檐角高挑欲飛。這座牌坊為明清時期所建,「文革」期間差一點兒被拆除,有人為了保護它,抹掉正中「文王坊」三個大字,改為「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所以這座牌坊才得以保存下來。
文王坊原本是一座過街牌坊,人們可以從牌坊的底下穿行,如今門道被封堵,只能從兩側繞過。轉到文王坊的背後,才發現它還是一座戲樓,兩者巧妙得融為一體。過去,這裡舉行祭祀大典的時候,戲台上吼著秦腔,戲台下人頭攢動,熱鬧極了!
在戲樓的正對面,就是舉行祭祀儀式的獻殿,古樸的歇山式殿頂,周圍配著券形門窗,窗下的牆壁表面,鑲嵌的琉璃磚雕,均被玻璃罩保護起來。曾經這裡是周陵中學喧鬧的校舍,如今大門緊鎖,顯得空空蕩蕩。
在獻殿的正北面,就是供奉周文王和周武王塑像的大殿。這裡古樹參天,莊嚴肅穆,被譽為「周陵蓊鬱」,成為「渭陽十勝」之一。在大殿左前方,有一株龍爪槐,原本生長於大殿頂部,民國時期移植於此處,至今已經生長200餘年。
大殿東西兩側的牆壁上,鑲嵌著42通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石碑。其中,清乾隆年間所立碑石有12通,碑石上都刻有歌頌文王和武王功德的御制祝文;年代最早的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所立的石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在五陵塬的帝王陵墓中,周陵的祭祀石碑數量最多,堪稱陝西陵墓的「小碑林」。
從宋朝初年開始,官方在此祭祀周陵,隨後這裡的祭祀活動越來越隆重。在清代的時候,祭祀活動達到頂峰,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並且有「先祭周陵再祭黃陵」和「咸陽祭周,曲阜祭孔」的說法。如今,每逢清明和農曆十月初一,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華兒女,還會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公祭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