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認識我國曆朝錢幣的主要種類嗎?那麼就讓小編來帶您認識認識吧!
我國曆朝錢幣的主要種類
在以前,錢幣有很多種。比如:貝比,銅貝,刀幣,布幣,爰金,蟻鼻錢,圜錢,半兩,五銖,十布,六泉,金錯刀,開元通寶,對錢,交子,中統寶鈔,元寶,紋銀,制錢,龍洋,銅元等。
今天就來了解貝比,銅貝,刀幣,布幣,爰金,蟻鼻錢,圜錢,半兩,五銖,十布,六泉,金錯刀,開元通寶這幾種錢幣。
貝幣
貝幣,是中國最早的貨幣。殷周時期一帶槽齒的海貝殼最為流行,交齒貝。它以「朋」為計算單位,兩串10個或20串一朋。這種貝幣,在我國雲南一帶,一直沿用到清初。
銅貝
銅貝,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鑄幣。在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化晚期墓中出土的銅貝,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鑄幣之一。西方所推崇的鑄幣發明者,是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他們在公元前7世紀開始鑄造貨幣。中國安陽大司空暮的銅貝,比呂底亞人的鑄幣早幾個世紀。
刀幣
刀幣,銅鑄的刀形幣。原是西周時郡墨、南陽、譚、齊等國所用的貨幣,戰國時推廣到燕趙。因而有齊刀、郡墨刀、安陽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之別。上面鑄有鑄造地點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制幣,廢刀、布、貝等幣。後來王莽仿製古幣時,曾鑄造金錯幣和契刀。
布幣
布幣,布為鎛字的同聲假借,鎛是農具,鋤屬。錢,也是古代的一種金屬農具,即鏟。布幣也是有作錢形的,所以又稱布錢。布幣最初流行於黃河中游,春秋以後擴大到秦、周、晉、宋、魯、燕等國。有方足布,尖足布,圓足布等名稱。幣上鑄有鑄造地點、幣值面額、干支等。布幣被秦始皇皇帝廢除後,王莽一度仿製使用。
爰金
爰金,戰國時期楚國的金幣,也叫金爰、印子金華餅金。多鑄成方形或長方版狀,每版重一斤,上面多處鑄壓成帶有「郢愛」、「陳愛」等文字的小方戳。郢、陳是地名,爰是重量單位。零星使用時,剪成小塊以稱量支付。
蟻鼻錢
蟻鼻錢,它是楚國的銅幣,可能是爰金的鋪幣。背面平,正面凸起並有文字,像人面,也稱鬼臉錢。有一種所鑄三字相連,筆畫如螞蟻。
圜錢
圜錢,戰國時期出現的圓形銅質鑄幣。一種為方孔,周緣有郭;另一種圓孔無郭。錢上鑄有文字。目前發現最早的圜錢,是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暮出土的帶「恆」字錢以及山西聞喜縣東鎮鄉戰國墓出土的帶「共」字錢。由於圓形鑄幣便於攜帶和清點,所以後來就排除了其他形狀,成為金屬鑄幣最普遍的式樣。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各個朝代都沿用,直到清朝末期「宣統通寶」才廢止,在我國流通了2100年,成為我國流通最久的貨幣。
半兩
半兩,方孔圓形銅錢。每枚重二兩,正面鑄有「半兩」二字,故稱半兩。秦始皇所鑄,作為全國統一的錢幣。秦半兩錢外圓內方的獨特形制,反映了先秦時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呂氏春秋》說:「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天。」當年秦始皇威武赫赫,伐四方,滅六國;三祭泰山,四處巡遊,以此炫耀天下,昭示天命。秦始皇把天命、皇權熔於一爐,投影於秦半兩錢的形制上,以外圓代表天命,主君權神授;以內方象徵王權,征伐四方,統治天下。秦半兩錢又是秦始皇「天命皇權」的符瑞。
秦半兩錢方孔的長和寬各為六分,而圓錢的直徑十二分,重十二銖,都是六的數。「六」是秦人崇尚的數字,「六」還代表陰陽五行中的「水」。秦始皇認為周代是以「火」德而王。唯有水能滅火,故秦以「水」德而王,是秦人崇尚「水」。「水」在色為黑,所以秦人又崇尚黑。想當年,秦人衣服、旗幟、巾冠均為黑色。連老百姓也統稱為「黔首」。崇尚「六」數,敬仰「水」德,時行黑色,是秦文化思想的重要特色。
五銖
五銖,漢武帝是鑄行的一種體圓孔方、周圍有郭、錢文「五銖」的銅幣,是我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一種古銅幣。錢重五銖,一銖大約相當於144粒栗(小米),的重量。漢朝時以一百幣作為一銖。在漢帝以後的六七百年間,各個朝代都銖有五銖,但其重量、大小各不相同。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繼續在民間流行。五銖錢輕重適宜,分量足,質地也好,交易方便,是一種較健全的貨幣制度。
十布
十布,王莽所鑄十種布次的總稱。鑄於西漢王莽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托古改制,恢復布、刀、貝幣。式樣、種類很多,可歸納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是指通、金、銀、貝、龜甲五種質地;六名,是泉貨、貝貨、布貨、銀貨、龜寶、黃金六種名稱;二十八品,即二十八個品種,如布幣就有十種,稱為「十布」。所謂「十布」,即小布、幺布、幼布、厚布、差布、甲布、壯布、弟布、次布、大布,合稱布貨十品。小布重十五銖,長一寸五分,值錢百文,其他依次遞增一銖,長增一分,面值增長一百,至大布重二十四銖(一兩),長二寸四分,值錢千文,但都不是足值鑄幣。除大布外,其他流通不廣。
六泉
六泉,王莽所鑄六種圓形銅幣的總稱。鑄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六泉,即小泉、幺泉、幼泉、中泉、壯泉、大泉,合稱泉貨六品。小泉重一銖(二十四分之一兩),直徑六分,值錢一文,幣面文字為「小泉直一」。其他五種,各重三、五、七、九及十二銖,直徑七、八、九分和一寸及一寸二分,值錢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及五十文,但都是不足值鑄幣。除小泉和大泉外,其他就流通不廣。
金錯刀
金錯刀,亦稱「錯刀」。西漢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所鑄銅幣。刀上有「一刀平五千」五字,表示一個金錯刀可當五千錢用,「一刀」二字用黃金嵌錯,所以稱金錯刀幣。當時一斤黃金值萬錢,兩枚金錯刀即可收兌黃金一斤。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後所鑄銅元。開元,是開闢新天地元的意思;通寶,即通行寶貨。通寶這個名稱為以後的歷代王朝所沿用,而在通寶(或元寶、重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開元通寶不稱重量,每枚重二銖四累(二十四銖為一兩,十累為一銖),每枚重一兩。每枚一錢,自此我國貨幣就習稱為「錢」。自此以後,中國的衡制不再以銖、累計算,而使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即開元通寶一枚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