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小村落看似不起眼,其實是塊風水寶地,就連它的故事也會讓你大呼精彩……

小小村落看似不起眼,其實是塊風水寶地,就連它的故事也會讓你大呼精彩……

發源於花屋場的姚家河,向南流到鵝項村陳家院時,繞了一個大彎,呈一個鵝脖子形狀,勾住一塊幾十畝面積的平地。這塊平地坐北朝南,背風向陽。種稻種麥,植桑養蠶,十年九豐,是塊風水寶地,人稱「鵝頸灣」。鵝項村本來要用「鵝頸灣」命名的,但因為灣上出了一個縣令,在縣令身上又發生了一些為家鄉爭臉面的故事,被人們改作「鵝項村」至今。

清朝初年,鵝頸灣上楊姓人家出了一名秀才。秀才年少時父親病逝,與寡母相依為命。一面刻苦攻讀,一面隨母親在鵝頸灣前後山採桑養蠶。每年春天,當他把如雪的蠶繭交給紡絲師傅時,是他最開心的一刻。紡絲師傅操縱著雕著龍頭的繅絲機械,腳踏木板,手捻竹筷,把煮沸的繭子一縷縷剝成銀絲。蛻去衣帛的蠶蛹就漂浮在滾湯的開水裡,呈現出琥珀的顏色。那蠶蛹習慣被當作請師傅的報償,是不返給養蠶人的。楊秀才饞得流涎水,師傅扔給他一兩粒,他細細咀嚼,如吃仙果,其中滋味與他所讀經書一般意味深長。

幾年後,楊秀才進京趕考,金榜題名,中了舉人,被分到河北邯鄲,在那個叫邯鄲的人學步的地方做縣令。一日官場宴請,席間上了一道名菜曰「參蛹湯」。偌大一個湯盆里,僅放了8粒蠶蛹,藥引子一般漂浮在水面。眾客人下箸十分謹慎,輕易不動這道菜。楊縣令不知就裡,見到少年時饞物,一勺子舀過去,竟吃下了4粒,品咂之餘還意猶未盡。結果有客人沒吃的名份,心下十分不快,暗自嘲笑楊秀才粗人饞相。下席後,手下幕僚繞題八百里婉轉告訴縣令說:「大人,這蠶蛹乃當地絕菜,每席僅限一人一粒,您多吃多佔了。」縣令明白後好氣又好笑,說:「我老家專產這玩藝,明兒弄它十斗來!」當即修書回去,果然如數送來。縣令挽回了面子,還大長了名聲。家裡人乘機販賣蠶蛹,大發其財;並遵縣令之命,在鵝頸灣修建了明代風格大宅院。三道大門如今尚存一道,舊日輝煌依稀可見。

戲還沒完。家鄉蠶蛹大長楊縣令志氣後,一日酒後他吹噓道:「我老家就是有啊,現在連狗也要吃拌豬油的飯食!」說得當地官員們一愣一愣。眼見為實,某年,楊縣令做壽,眾官場好友不遠千里,浩浩蕩蕩前來祝賀,心頭也懷著看狗吃豬油飯的好戲。為了不露餡兒,縣令早早吩咐:提前三天將左鄰右舍的狗餵飽米飯。然後將少量豬油化解在熱米湯里,當作豬油使用。當日,楊府大宅張燈結綵,賓朋滿座。下人當著邯鄲客人面,敲盆喚狗來吃,眾狗因提前吃飽了,愛理不理。就有人大聲嚷道:「畜牲,嬌慣壞了,不拌豬油硬是不吃!」於是如法炮製,將「豬油」拌在熱飯里,狗才表示了幾口。客人於是深信不疑,都知縣令家鄉是一塊富庶之地。

縣令為家鄉掙足了面子,一時書興大發,喚來侍從,奉上文房四寶,面朝簇綠擁翠的鵝頸灣,大書「鵝項」二字,然後擲筆痛飲三杯酒。其興緻不亞於當年王羲之寫「鵝池」。縣令本擅書法,在官場很有名氣,手下人當即把他的手跡收藏起來。「鵝項」之名比「鵝頸灣」文雅多了,家鄉人就把它用作了村名,勒石刻碑立於鵝頸灣,因年久而失蹤。世移時易,如今的鵝項村,如一隻引頸高歌的天鵝,振翅飛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李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荊門地名普查 的精彩文章:

TAG:荊門地名普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