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M1發掘簡報
考古探索
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M1發掘簡報
文/南京博物院 徐州博物館 邳州市博物館
內容提要:2015—2016年,南京博物院等單位對江蘇邳州煎藥廟西晉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磚室墓葬9座。M1為雙甬道土坑磚室合葬墓,出土有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等各種材質的文物,其中鸚鵡螺杯和玻璃碗尤為珍貴,為研究該時期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線索。
煎藥廟西晉墓地位於邳州市新河鎮陳灘村煎藥廟,地理坐標:北緯34.20782°、東經118.02313°。2015-2016年,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館、邳州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江蘇省邳州市煎藥廟西晉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磚室墓葬9座。
M1為雙甬道土坑磚室合葬墓,出土有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等各種材質的文物,其中鸚鵡螺杯和玻璃碗尤為珍貴,為研究該時期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線索。
墓葬形制
M1為一座雙甬道土坑磚室合葬墓,由墓道、前庭、門牆、封門、甬道、前室、東耳室、後室,以及疊澀頂磚築結構組成。墓底有一層鋪磚,磚室皆建於鋪磚之上。
圖 M1發掘後航拍
墓道居北,為長斜坡墓道,有明顯的二次開挖跡象,可分為一次墓道、二次墓道。墓道南端東壁下有一個二層台。二層台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堆積,西側與東甬道東壁平齊,頂面較平,底部較大。墓道填土為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疏鬆,未經夯打,填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灰陶片、瓦片等,出土錢幣、礪石、陶幡座、陶缽、陶罐、陶盆、陶三足盤、陶奩、甑底、鬲足、印紋硬陶片共17件。一次墓道偏西,平面近梯形,東半部被二次墓道破壞。據發掘情況分析,二次墓道南端近墓門處二層台應該就是一次墓道東壁的殘留。一次墓道西壁有梯形二層台,頂面較平,亦為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層堆積。墓道坡面高於二次墓道,較平,近墓門處底面較平。一次墓道填土與墓室頂部填土相同,應為墓葬修築時開挖而成。填土為灰褐色沙土,土質較疏鬆,未經夯打,填土包含少量紅燒土顆粒、灰陶片、瓦片等。
前庭 M1西墓門前有一較小的前庭,僅存西壁。由於砌筑前庭西壁,墓道西壁的二層台南端被去除,前庭西壁就砌築於原二層台的位置,緊貼一次墓道西壁,為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砌築。
門牆 僅有西半部,東部可能由於墓葬二次開挖破壞不存,長方形青磚橫向平鋪砌築,最上一層為3塊青磚平鋪。
封門 門牆下部開有東、西兩個墓門。東墓門由上、下兩塊石板封門,石板直立封堵,置於墓底鋪磚之上。另有一長方形石板斜向南支撐於下部封門石板上半部。上部封門石板為一淺浮雕畫像石,倒置,畫像一側向內,內容為「青龍」。下部封門石板素麵,表面不平整。西墓門為一較大石板封堵,石板置於墓底鋪磚之上。
墓門 封門後即墓門,分東、西兩個墓門。其形制、砌築方式皆相同,大小一致。上半部皆楔形磚砌成拱形,東、西墓門共用中間隔牆,隔牆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築。
甬道 墓門與前室之間為甬道,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甬道分東、西兩甬道,其形制、砌築方式皆相同,大小一致。甬道頂面塗抹有厚約2厘米的石灰封護層,上半部皆楔形磚砌券頂,兩甬道共用中間隔牆,隔牆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築,甬道內壁塗抹厚約1厘米石灰層,局部脫落。東甬道出土蛋殼、桃葉形銅片、漆器共4件,西甬道出土鐎斗、陶球、石灰構件6件。
前室 甬道後為前室,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前室北壁有東、西兩門。門上部有一整塊長條形石板作為門楣石,淺浮雕畫像,畫像一面向下,內容為「車馬出行」與「進獻」等內容。前室東西向,盝頂,頂部楔形磚砌築,表面由2厘米厚石灰封護層。內壁塗抹有厚1厘米的石灰層,並繪有黑色影作裝飾。前室四角及南、北兩壁中間繪有立柱,柱頂有斗拱,盝頂四角用黑色粗線勾勒。前室南壁中部影作立柱、斗拱處石灰層局部脫落,其內表仍有一石灰層,並有黑色立柱、斗拱的影作裝飾。前室出土殘銅器、銅片、帶柄銅匜、帶鉤、鐵鏡及鏡架、鸚鵡螺杯共8件。
東耳室 位於前室東壁中部,砌築於墓壙之內,外表面覆有厚2厘米的石灰封護層,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東西向,平面長方形,楔形磚築券頂,三壁上半部長方形青磚縱向平鋪三層,下半部「兩順一丁」砌築,地面長方形青磚「一順一丁」「人」字形鋪地。出土銅熏、銅鐎斗、銅盆、銅熨斗、銅洗共5件。
後室 分東、西兩後室,頂部填土與一次墓道填土相同,出土包含物有殘銅器、錢幣、石璧、橋形系共4件。後室門位於前室南壁,開有東、西兩門。東、西兩後室門皆平面長方形,大小相同,頂有門楣石,為一長條形石板,淺浮雕「雙龍穿璧」圖像,畫像一面向下。後室總平面呈長方形,為兩南北向長條形拱形券頂,東、西相連,表面覆有厚2厘米石灰封護層。東後室未見葬具,地面局部僅見白灰鋪底,人骨不存。東後室出土金手鐲、銀簪、銀釵、銀鈴、銀手鐲、銅泡釘、銅扣耳杯、殘銅器、金鐺、銅勺、銅盆、錢幣、鐵環、鐵剪刀、鐵鏡、青瓷蓋、青瓷盤口壺、漆器、碳晶羊共91件(組)。從出土隨葬品分析,該室葬人應頭北向,且為女性。西後室亦未見葬具,局部有白灰鋪底殘留,出土人骨一具,保存較為完整,頭北向,面向西。出土金戒指、金幣、銀簪、銀戒指、銅泥筩、錢幣、鐵環、鐵劍、鐵刀、鐵鏡、銅扣貝耳杯、玻璃碗、珍珠、蚌殼、鉛幣、象牙罐、石黛板共32件(組)。從隨葬品分析該室葬人應為男性。
圖 M1東後室門楣畫像石
部分出土器物
經發掘,M1共出土金、銀、銅、鐵、漆、青瓷、玻璃、蛋殼、海螺、蚌、陶、石、石灰等質地各類器物167件(組)。
帶柄銅匜,M1︰17。前室出土。匜橢圓形,有凹槽形流,匜柄細長條圓柱狀,末端球形。口徑1.7、通長11、通寬3.9厘米。
圖 帶柄銅匜M1:17
鸚鵡螺耳杯,回首鸚鵡形。前室出土。鸚鵡螺體,螺口及體中間皆包銅片,銅片外鎏金。螺上半部鑲有圓形銅炮為鸚鵡兩眼,外壁有黑色、紅色相間彩繪裝飾,應為鸚鵡羽毛。M1︰16,長15.39、寬7.90、高12厘米。
圖 鸚鵡螺杯M1:16
銅熏,M1︰19。東耳室出土。銹,圓球形熏盒,上有半球形蓋,蓋頂有鈕,一側有鈕與盒體相連,盒下有亞腰形圓柱與底部承盤相連。承盤侈口,平沿,圓唇,斜腹,底有三釘狀足。直徑13.4、通高14.1厘米。
圖 銅熏M1:19
銅鐎斗,M1︰20。東耳室出土。銅質,侈口,圓唇,卷沿外翻,口沿內兩周凹弦紋,腹較淺,上下腹之間有明顯折棱,下腹壁斜直,圜底下附三個外撇的高三角形錐形足。腹中部接一曲頸翹首龍頭長柄。口徑17.2、底徑12.4、高13.2、連柄通高20厘米。
圖 銅鐎斗M1:20
銅熨斗,M1︰22。東耳室出土。銅質,侈口,尖唇,寬斜折沿,沿面微凹,腹部較直,圜底近平,一側附一龍首長柄,微上翹。口徑16.8、高4.4、柄長22.4厘米。
圖 銅熨斗M1:22
碳晶羊,M1︰51。東後室出土器物。碳晶質,黝黑光亮,雕刻精緻。羊卧狀,四肢曲伏,頭高昂前視。口部有孔,腹有一上下穿孔。長2.2、寬1.3、高1.65厘米。
圖 碳晶羊M1:51
銅扣貝耳杯,M1︰69、M1︰70,上下粘結。西後室出土器物。平面橢圓形,銅扣,兩側有耳。長8.0、寬7.4、高3.80厘米。
玻璃碗,M1︰79。西後室出土器物。玻璃質,侈口,圓唇,內沿微凹,束頸,鼓腹,下腹弧收,腹中部有乳釘狀突起,內空,下腹對應乳釘狀突起有豎向凸棱,弧向底部,圜底,底有七個乳釘狀足,足上有圓形穿孔。口徑10.6、最大腹徑11.6、高7.6厘米。
圖 玻璃碗M1:79
結語
M1位於煎藥廟墓地北面一排最東端,為前堂橫列式並列雙後室券頂磚室墓,此類墓葬主要是沿用了東漢以來的墓葬形制,西晉以後就逐漸消失了。從出土的青瓷盤口壺分析,煎藥廟M1的年代應為西晉中晚期。
由於該墓出土鸚鵡螺杯、銅扣貝耳杯、玻璃碗、金鐺等隨葬品,說明墓主生前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鸚鵡螺杯、銅扣貝耳杯、玻璃碗的發現,反映了西晉時期的文化交流,是研究該時期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資料和線索,對西晉時期徐州地區的喪葬制度與埋藏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執筆:馬永強 程衛
END
TAG:東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