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攝影觀察:潘怡帆——《I like you so far》

台灣攝影觀察:潘怡帆——《I like you so far》

報導攝影與藝術的結合?

主視覺-潘怡帆

加拿大攝影名家傑夫?沃爾(Jeff Wall)曾經撰文描述藝術攝影與報導攝影的關係。1920年代,攝影進入了畫意派的後期,攝影家注重畫質、精準的構圖,製作高品質的攝影集,但是這種做法無法產生如繪畫般隨機的靈光(畫家透過筆刷、透過心手之間的隨機性來產生)。直到現代主義攝影家,如Bresson、Paul Strand等,藉助擬態的概念使得報導攝影成為藝術,同時改變了圖像的意義,這是自印象派出現以來另一次重大變革。

但是新聞攝影成為藝術時面臨幾個問題:

1、報導攝影著重事件,但是藝術化報導攝影則不是,如此它是否還具有價值?

2、報導攝影具有一種反美學的特徵,至少相當程度上對於美的要求較低,當它藝術化時該如何處理?

3、現代藝術的藝術化多半仰賴對抗該領域的傳統,譬如抽象繪畫反對具象繪畫,可是攝影沒有「傳統」美學可以反。

4、即使觀念藝術已經大量採用攝影作為創作手段,藝術市場對攝影仍然興趣缺缺,大多數的攝影名家作品在1950年代不到100美元就買得到。

展覽主視覺 I like you so far - online y

然而換一個角度,這些劣勢某種程度上反而成為觀念藝術與報導攝影結合的理由,也影響了觀念藝術的內容。譬如報導攝影沒有市場,某方面正意味攝影具有潛能。報導的沒有美學特徵,看來像是一種新藝術的烏托邦。報導攝影在主觀與客觀上的矛盾也反映觀念藝術內在的衝突,一方面觀念藝術追求一種純粹的藝術,一種擯除感官愉悅乃至於藝術形式本身而仍能成為藝術的藝術。這個方向使得觀念藝術難以親近。可是另一方面,觀念藝術又企圖打倒早期現代主義的菁英取向,他們試圖擴大藝術的疆界,取消藝術高下的位階。

VIP遺珠照片集

最終報導/觀念藝術的結合產生了一種藝術的範式:所謂藝術,第一要有超越性,至少是沒有實際的功能,如此藝術才能真正的自主獨立(延續了現代主義的精神)。第二,提出藝術模式同時要廢棄藝術、否定藝術。這意味著藝術的獨立必須透過徹底的模仿非自主之物(non-autonomous)。藝術的內容就是非藝術範式的合法性的建立。而利用新聞攝影成為藝術的藝術攝影正符合這種新的異質。於是,1960年代我們看到大量的觀念藝術家採用報導攝影的手法,譬如用相機記錄一個表演行為,甚至模擬一個報導作為作品。

可是在Jeff Wall看來,這種報導與觀念藝術的結合最終失敗了。一方面報導攝影本來就存在著主觀與客觀上的矛盾;另一方面,報導攝影對於觀念藝術而言,仍然提供了太多的經驗,這終究不合觀念藝術家喜歡挖空一切,然後藉此凸顯既有藝術的荒謬與未來藝術的期待的作風。

潘怡帆:

發展出一個新的類型

藝術史上的爭論看來好像遙遠,但實際上台灣年輕一代的攝影家,也面臨一種報導與藝術結合的新情況。我與很多朋友平常都是幫雜誌或網站拍攝所謂的採訪照。與傳統的報導攝影相比較,這些照片雖然具有新聞的性質,但並不是在一個現場記錄整個事件。我們比較像經營一個符合採訪主題的意象。但是相比商業攝影,這些照片又沒有那樣的「不真實」。我們就是在採訪的現場拍攝照片,試圖在敘事與美圖之間抓到一個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文化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中國傳統武術在台灣
老子其人與《道德經》

TAG:東方文化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