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四、不報恩戒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三十四、不報恩戒

《菩薩戒本經》(42)

四十一輕戒(34)

三十四、不報恩戒

文 / 觀諸法如

慈氏菩薩說?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讖於姑臧譯

乙二、明四十一輕(分三科)

丙二、別列四十一(分四十一科)

丁三十四、不報恩戒

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謝,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第三十四不報恩戒。

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謝,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一般來說,恩惠是財物的供給或佛法的教導。對自己最大恩惠的是自己的父母,其次就是師長,親戚朋友,善知識或一切眾生對於我們有了恩惠,有因緣的時候應該要報答他的恩德。若菩薩「受他恩惠」,恩這個字,實在就是愛也。以前這個人對菩薩很愛護,給菩薩很多的幫助,就是恩惠。但是這位菩薩以嫌恨心,對那個人反倒是很多的不滿意,恨這個有恩的人。「不以答謝」,不去報他的恩德。「若等、若增酬報彼者」,以前受多少恩惠,答謝時或以以前所受到多少的恩就酬報相等的恩,或酬報更多的恩德,去報他的恩德。菩薩不肯「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是名為犯眾多犯,犯了染污起。

若懶惰懈怠,犯非染污起。

不是嫌恨心,但是懶惰懈怠不去報恩,這樣是犯非染污起的輕垢罪。

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不犯者:」怎麼樣才算是不犯呢?

「若作方便而無力」,以前受過他很多的恩惠,現在沒有嫌恨心,想要去採取行動去報他的恩,但是沒有能力報恩,或是很貧苦也是不能報恩,這也不算犯戒的。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以前受過他的恩惠,他現在有問題,有什麼過失,以不報恩的方便令彼調伏,出不善處安立善處,這樣子也算不犯。

「若欲報恩而彼不受」,若菩薩欲答謝施恩者,但對方不肯接受,並非菩薩無報恩之心,則不答謝亦不違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郵票上的四大佛教名山
《泡影》則旭法師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